9月8日,記者走進浦城聖慧注塑產品加工廠,牆上貼著紅色「婦女微家」的標識格外醒目。車間內,女工們有序作業,家住附近的家庭婦女陸續來到車間領取加工原料配件,把手工活帶回家。
這家加工廠的負責人叫陳美琴,同時也是這個「婦女微家」的「微管家」。2010年,她和丈夫徐發在浙江義烏商貿城從事外貿加工工作,在政策的感召和浦城縣婦聯的牽線搭橋下,2011年,她和丈夫帶著技術回鄉創業,辦起3家作坊式的注塑產品加工廠,為當地留守婦女、陪讀媽媽、陪讀奶奶、陪讀外婆等提供就業平臺,增加婦女收入。
「我在這裡上班已經好幾年了,每天都有活幹,離家又近,一個月能掙個2000到3000元,既能貼補家用,還能照顧孩子。」陳麗華一邊忙著手頭的活,一邊告訴記者,她的丈夫長期在外面打工,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她進城做起「陪讀媽媽」,平時空閒時間多,在陳美琴的引導下她加入「婦女微家」,一邊陪孩子讀書,一邊自由上下班,收入也不錯。
近年來,浦城縣婦聯成立30多個「婦女微家」,作為「婦女之家」的輻射和補充。「婦女微家」擴大了服務半徑,豐富了服務內容,更將婦女工作陣地向基層的神經末梢進一步延伸,打通了聯繫和服務婦女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張月琴也是這個「家」裡的一員,她雖是位殘障人士,家庭貧困,可是她身殘志堅,在浦城縣婦聯的推薦下,她來到離家100多米的浦城聖慧注塑產品加工廠,在工廠裡做最簡單的手工活,平均每個月增加收入1000多元。「我們這個『微家』其實一點都不小,現在這個『家』裡已有280多位成員了,她們大家數是陪讀媽媽、陪讀奶奶、陪讀外婆,平時要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孩子上學後,她們閒下來,就到加工廠上班,或到加工廠領手工活回家做,每月掙個兩三千元以補貼家用。」陳美琴告訴記者。
「『婦女微家』非常受廣大婦女朋友的歡迎,特別是『微家』裡的的手工加工點讓她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讓她們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浦城縣婦聯副主席葉烈芝說,「我們打造各具特色的『婦女微家』,就是要將家門口服務作為社會治理的切入點,把高質量、有溫度的服務送到婦女家門口。」
記者隨後又走訪了幾個「婦女微家」。在福建龍凌植物油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廠裡,也有一個「婦女微家」。「微家」通過開展種植培訓,帶動16戶建檔立卡貧困婦女就業;浦城縣剪花嫂坊「婦女微家」,通過開展培訓公益課,向婦女同胞普及剪紙基礎技藝,弘揚剪紙文化;秋滿倉生態專業合作社「婦女微家」,組織適齡婦女學習種植技術,開展技能培訓,讓婦女同胞既能掙到錢,又能兼顧家庭,照顧孩子。
近年來,浦城縣婦聯按照「哪裡有婦女,哪裡就有婦聯組織」的工作定位,積極延伸工作觸角,「量體裁衣」零距離服務婦女群眾,逐步實現身邊都有一個「家」的基層婦聯組織建設新格局。截至目前,浦城縣已建成31個「婦女微家」,「家」裡90%的創業者是女性,90%以上的就業者也是女性。她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為家庭增加經濟收入,激發起一股巾幗脫貧的「她力量」。
(張璐 柳志勇)
來源:浦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