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鳳山鎮:留守婦女成為脫貧「技術媳婦」

2021-01-08 承德新聞網站

  和合承德網訊(記者張光明,通訊員劉海波、孫豔紅、史楊)「現在一個月2000元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豐寧鳳山鎮達來溝村張瑞蘭樂呵呵地說,這回好了,有了技能等級證書,就有人願意用了,靠這門技術我家脫貧不成問題。7月2日,記者獲悉,豐寧鳳山鎮把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與扶貧攻堅活動有機結合,給育齡留守婦女創造學習技術機會,幫助她們增收脫貧。

  鳳山鎮下轄34個行政村,有育齡婦女7800名。這些「半邊天」有致富願望卻苦於沒門路、沒技術,因此貧困一直如影隨行。如何讓這部分人實現脫貧致富是該鎮一直面臨的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鳳山鎮鎮長趙東旭說,「從根子上幫不從面子上幫,不再簡單地送米麵油,實現治本扶貧。所以鎮裡決定從增長育齡留守婦女技能入手,實現扶貧治本。」

  意識決定行動,說幹就幹。鳳山鎮通過豐寧天源職業培訓學校,聘請承德特一級廚師對全鎮有意願學習烹飪技能的育齡留守婦女,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育齡婦女開展一期中式烹調師烹飪技能培訓。

  據了解,該鎮通過25天的技能培訓,22個村72名育齡留守婦女參加理論學習與實操考試全部合格,頒發技能等級證書。張瑞蘭參加培訓拿到中式烹飪師初級證後,順利在鎮政府食堂就業,她覺得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尊嚴。

  「廣大育齡留守婦女學習技術興致濃,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操作等環節,力爭讓每個有就業意願的人群特別是育齡留守婦女根據實際需要,積極參加免費培訓,學有所獲,幫助就業,助推脫貧攻堅。」鳳山鎮黨委書記王建利說。

和合承德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註明「來源:承德日報」、「來源:承德晚報」、「來源:和合承德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承德日報社和和合承德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和合承德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未註明「來源:承德日報」、「來源:承德晚報」、「來源:和合承德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相關的法律責任。

3.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與和合承德網聯繫。

相關焦點

  • 為非遺賦能 為脫貧助力——河北豐寧「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調查
    經過20多年的傳承發展,當地從事布糊畫創作的手工藝人已達300人,布糊畫已成為了當地重要的非遺扶貧項目。豐寧滕氏布糊畫公司現有30名布糊畫工人,每年創收100多萬元,學員大多是貧困村的婦女。布糊畫作品已被製作成了項鍊、手鍊、耳環、胸針、領帶、挎包等實用性創新用品。目前,豐寧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1項。
  •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三十周年暨鳳山「要陽縣...
    近日,紀念豐寧滿族自治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三十周年暨鳳山「要陽縣故城遺址」考證研討會在豐寧滿族博物館舉辦。  與會人員赴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實地考察「要陽縣故鎮」——鳳山鎮「土城子遺址」,在之後召開的豐寧滿族博物館召開鳳山「要陽縣故城遺址」考證研討會上,滿族史研究專家趙介民做了名為《要陽縣考辨》的主題發言,從史料角度論證了要陽縣的地理位置;豐寧滿族自治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白瑞傑所長做了題為《要陽縣治故城考》的主題發言,從考古出土文物角度論證了要陽縣故城就在今天的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劉月副所長做了
  • 河北豐寧奶業2020品牌推介會舉行
    這裡草原廣闊,天藍水淨,地處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近百萬畝的天然草場為豐寧的奶牛養殖提供了優良的自然生態條件,天然有機,品質尊貴,成為豐寧牛奶產品的先天特性,也是蒙牛、伊利乳業公司生產高端產品的重要奶源基地。近年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豐寧致力於打造高端生態有機農業區域,著力構建首都有機農產品的最堅定、最牢固的後方。
  • 豐寧鳳山關帝廟再煥青春
    本報承德電(記者鄧學軍見習記者尉遲國利)日前,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關帝廟經過8個月的艱苦搶修,重新開門納客,原本破敗不堪的古建築群,現在重新煥發出了青春。  佔地面積1676平方米的鳳山關帝廟,始建清雍正17年(1729年),後經乾隆、嘉慶兩代擴建,形成了正殿、配殿、禪房、鐘鼓樓、牌樓等古建群。
  • 2019年農民都在關注這4個熱點話題,尤其留守婦女,你了解過嗎
    現今的農村正在逐步進行各種轉型,農業轉型、養殖轉型、經濟轉型等,這些同時在農村高速發展的今天逐漸形成一種趨勢,也說明農村生活、經濟、收入居住環境等等都在發生改變,國家各種政策越來越多,並且針對惠農的政策也是逐漸增多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根據目前消息2020年將實現全面脫貧,加上現在農村創業高潮,農村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 脫貧普查 || 榆中「婦女清潔隊」工作掠影
    脫貧普查 || 榆中「婦女清潔隊」工作掠影 2020-08-10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市婦女創業創新工作登上《中國婦女》雜誌英文刊!
    「娘家人」助她們實現創業夢在成為「開心麻花店」的老闆娘之前,周維群是一位地道的農村婦女。每年她跟隨丈夫外出打工,一年中能陪伴老人和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以前這兒是個『空心村』,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年人守著一畝三分地,種點水稻和蔬菜,勉強餬口。」貧窮驅使年輕人背井離鄉,政策又吸引他們返鄉創業。
  • 豐寧境內的秦漢要陽縣故城遺址
    本文通過文獻史料和大量考古資料,經實地考察,對學術界爭論已久的「要陽縣故城」進行梳理、分類、對比、校正,確定為豐寧鳳山鎮土城子遺址是要陽縣故城。  本報記者王曉丹通訊員白光韓春明於倩倩  從文獻史料中  窺測到要陽縣故城信息  要陽秦初建都尉治,歸漁陽郡管理。前漢隸屬幽州漁陽郡,新莽更名要術。後漢、晉時,要陽廢縣治。
  • 脫貧攻堅 || 榆中婦女清潔隊持續開展志願服務
    脫貧攻堅 || 榆中婦女清潔隊持續開展志願服務 2020-07-0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牢記囑託 乘勢而上║大同巾幗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渾源篇
    婦聯篇渾源縣婦聯:助力脫貧攻堅 推動巾幗脫貧近年來,渾源婦聯堅持以「三晉巾幗脫貧行動」、「創新創業巾幗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為抓手,團結引領廣大婦女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支持婦女創業創新,扶持婦女脫貧項目,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取得豐碩成果。
  • 農村過年:留守婦女樂開了花,上門女婿卻有苦難言!
    隨著農村機械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另外很多農村年輕人在城市裡成家立業,村子裡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孩子。過年是農民一年當中最高興的時刻。因為忙乎了一整年,農村老人們期盼的就是,過年這個時候一家能團團圓圓,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
  • 留守婦女產後戴「貞操鎖」引發炎症,老公說為防止她出軌
    1、村婦懷孕後變留守婦女小麗(此處為化名)跟小強與結婚的,婚後生活非常幸福,堪稱村裡的模範夫妻。小強因為新婚,一直未外出打工,後來小麗懷孕了,他才放心的出去了,而且臨行前叮囑小麗要小心村裡的單身漢誰誰,還有村裡那個老頭之類的。話裡話外透露著對小麗貞操的懷疑。
  • 浦城「婦女微家」:讓她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2010年,她和丈夫徐發在浙江義烏商貿城從事外貿加工工作,在政策的感召和浦城縣婦聯的牽線搭橋下,2011年,她和丈夫帶著技術回鄉創業,辦起3家作坊式的注塑產品加工廠,為當地留守婦女、陪讀媽媽、陪讀奶奶、陪讀外婆等提供就業平臺,增加婦女收入。「我在這裡上班已經好幾年了,每天都有活幹,離家又近,一個月能掙個2000到3000元,既能貼補家用,還能照顧孩子。」
  • 「中國婦女報」甘肅榆中村村成立巾幗志願清潔服務隊
    2018年以來,針對全縣鰥寡孤獨、病殘老弱等特殊困難家庭存在的「視覺貧困」現象,榆中縣婦聯藉助鄉鎮、村婦聯改革後的組織、人員條件,在各村組建了婦女清潔志願服務隊,持續開展了整理庭院周邊環境、居室內外,清潔個人衛生,助力脫貧攻堅,消除「視覺貧困」的行動,至今已開展了三年。
  • 貴州「錦繡計劃」:巧手助脫貧 編織致富夢
    貴州有17個世居民族,民族文化豐富,少數民族婦女們熟知民族文化,指尖藏有絕技,同時心懷創業致富之夢。為發展一種既體現婦女手工優勢、傳承民族文化,又促進經濟發展、幫助婦女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新模式,2013年7月,貴州省政府下發《關於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錦繡計劃」),錦繡計劃旨在促進留守貧困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脫貧致富。
  • 留守家庭婦女現象難辭其咎
    這件事原因複雜,除去邪惡勢力勾引、潘金蓮不守婦道外,細細分析,背後呈現出的,是家庭婦女留守問題。武大郎製作、售賣炊餅,整日走街串巷,是小本生意,自是辛苦。武大郎的故事,發生在宋朝,但《金瓶梅》成書於明朝,自然夾雜了明朝的市井生活。小商人不能像西門慶那樣,很多業務都要自己做。明朝時期的小商人,因為生計,生活和生意,很多時候是難以分開的。所以,為了生意,或多或少就要影響家庭。
  • 【圖片故事】脫貧路上「她」力量:「菜媽媽」馮婭紅
    脫貧攻堅路上,婦女既是重點工作對象,也是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主體。今年33歲的馮婭紅,就是其中之一。 馮婭紅是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袁河村人。早年,她從擺地攤賣菜開始白手起家,從不敢大聲說話的害羞姑娘歷練成帶領留守婦女種菜的「專業戶」。2012年,馮婭紅與種菜女工們聯合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幾年間,她們曾經歷擴大種植規模失敗、技術不足育苗不成、大棚失火等種種挫折。
  • 扶貧日記|用心想出好點子,用情扶出脫貧志
    2020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三 晴今天,竹林村扶貧車間 6 名婦女到黨群服務中心領取工資,這是她們在車間努力工作的回報。看著她們臉上的喜悅表情,我不禁心潮起伏。當初,在反覆走訪調研後,我們總結出來有這麼一類貧困家庭:子女多而且年齡小,男戶主在外務工,女主人因為要照顧家庭,雖然很想打工賺錢,還是抽不開身,客觀條件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