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誰,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注意,這裡的皇帝只是民間的稱呼,其實正規的叫法應該是國君,春秋時期的晉惠公。
大家都知道,晉公子夷吾是被秦穆公扶上位當了晉惠公的,上臺後國內鬧饑荒,秦穆公全國徵調糧食,以「泛舟之役」大力賑災,對晉國是有大恩的,可晉惠公也太不像話,昧了人家的好處不說,居然還打算乘秦國鬧災荒的時候吞併秦國,那秦穆公也是老江湖了,能饒了他,於是大隊人馬就這麼浩浩蕩蕩的開了過去。
不小心引來了戰爭,晉惠公急了,召開國務會議,象模象樣的詢問各位大臣:秦國毫無道理的攻打晉國,大伙兒說我們該怎麼辦。
這時候呢,多嘴多舌的慶鄭出來了:國君啊,是你做事兒太不仁義,什麼叫無緣無故呀,如今咱們欠秦國的人情可大了去了,人家負氣而來,打是打不過的,依我看,答應的給送過去,欠人家的給還回去,順便再說幾句好話,這事兒沒準就過了呢。
晉惠公火大了,我這麼大個晉國,能一箭不發就認罪服軟,面子還要不要了,你小子胡說八道,給我拉出去給砍了。
手下連忙求情,晉惠公才放了慶鄭一馬。
話說因為性子太直,差點丟了腦袋,慶鄭也該有個教訓,可他偏不,看不下去就說。
眨眼部隊湊齊,準備過去火拼,慶鄭本來是想親自給晉惠公駕車的,可晉惠公用了鄭國人步揚。慶鄭忍不住又說了:
自來打仗都用本地人駕車,為麼呢,路熟,緊要關頭也不至於亂了方寸,可老大現在用個外地的,萬一著急迷了方向,不就誤了大事麼。
晉惠公直接就說了:你閉嘴,該怎麼做咱心裡有數。
於是慶鄭暫時就滾了下去。
就這麼著,兩國於公元前646年,在山西芮城一帶見了面,發生了有名的韓原之戰,剛開始晉惠公還打算嚇唬嚇唬人家,派人過去說:
秦穆公你大張旗鼓的過來想幹嘛,要好好回去,咱什麼話都不說,要是你還堅持怎麼怎麼地,到時候萬一有不懂事的傷了你就不怎麼好看了。
秦穆公直接回答:你要晉國,我給你晉國,你要糧食,我給你糧食,如今你想玩真人版CS,我怎麼好意思不答應呢。
聽到秦穆公的意見,慶鄭又公開發表了意見:秦國理直,我們估摸著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戰爭還沒開始,他就先預測了君臣的命運,晉惠公能喜歡他嗎。
兩國就這麼打起來了,慶鄭反對歸反對,真要開戰,還是一門心思為晉國考慮的,這時候自告奮勇的想表現表現,但晉惠公看不上他,根本不讓跟前去。
兩國這通打啊,沒的說,打急了以後,步揚果然駕著車亂跑起來,不小心陷進了泥坑,眼看著就要給秦國人綁了肉票。
正好慶鄭過來,晉惠公就喊了:嗨,搭我一段,這車跑不了了。
慶鄭直接就喊了:你特別喜歡的步揚呢,怎麼關鍵時刻不找他呀。
說完這話,直接撒丫子溜了,幹麼去,他自個兒有算盤:自己這車馬力小,拉不了那麼多人,趕緊找個實力派。
這麼一跑,找到了統兵大將虢射、梁由靡等人:嗨,老大陷泥坑了,趕緊去救他吧。
話說虢射、梁由靡眼看著就要抓住秦穆公了,突然一聽這話,得,這還了得,趕緊的。
然而等他們過去以後,晉惠公已經被人綁了肉票。晉國至此大敗。
萬般無奈之下,虢射、梁由靡只能和幾個大臣集體投降,伺候晉惠公去了。
慶鄭這會兒幹嘛呢,他有自己的算盤,國君被俘,我過去也是白搭,不如趕緊回去,扶太子監國去。
本來也是好意,可你做好事不注意宣傳,別人能理解嗎。
晉惠公被俘以後本來以為必死無疑,可秦穆公認為,殺了人家國君,晉國人還不跟我結個子孫仇,以前的種種恩惠不就付之東流了嗎,怎麼想都不划算,還不如要點好處把他給放了。
就這麼著,晉惠公回了國。回去後不好好反省自己的過錯,反而把慶鄭給恨到骨子裡了,他心裡想,當時慶鄭若肯捎我一段,至於被人家抓了俘虜。
而虢射、梁由靡這些人呢,心裡也鬱悶得很哪,當年若不是慶鄭瞎攪和,咱們至於打敗仗麼。
兩下裡這麼一合計,得,這小子沒法留,殺。
於是,慶鄭就給殺了?不,中間還是有點小插曲的。
其實,當時聽到晉惠公要回國的消息以後,慶鄭就估摸著自己要死了,別人勸他逃亡,可他卻說:
軍隊潰敗了,我應該為之而死;主將被俘,我也應為之而死。這兩樣我沒有做到,又加上誤了別人救國君的機會,致使國君被俘,有這樣三條大罪,還能逃到哪裡去?國君如果能回來,我準備等待受刑,好讓國君感到痛快;國君如果回不來,我將獨自率兵討伐秦國。不救回國君,便把命豁上。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若逃走而遂了私意,會使國君不高興,這是背逆的行為。國君的行為背逆,尚且會失去國家,何況做臣子的呢?
意思是要心甘情願的等候國君處罰,心裡是這麼想,不過臨了還改不了犟嘴的臭脾氣,見到晉惠公的時候,也有人為他求情,晉惠公本來還不好下手。
可慶鄭呢,居然梗起脖子,又同晉惠公講起道理:
你聽我的話,不要欠人家的人情,人家何至於出兵討伐;再聽我的話,早點跟人家講和,何至於打起來;再再聽我話,用本地人駕車,何至於關鍵時刻掉泥坑裡去,當大臣當到這份兒上也算可以了,怎麼又成了罪人呢。
你瞧瞧,把倒黴勁兒還沒過的晉惠公說到這份兒上,晉惠公再不殺他,能好意思嗎。
於是呢,慶鄭就終於毀在他那張臭嘴上了。
參考資料: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