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經歷過這兩年「轉發錦鯉」的刷屏,象徵對好運的嚮往。而在位於河南南陽市鎮平縣的向寨村,村民不用「轉發錦鯉」,也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在這裡錦鯉就是人們的日常。這裡家家從事觀賞魚養殖,全村2000多畝魚塘,六成以上是各類錦鯉,年產值高達6億元。家庭小戶每畝進帳1萬到2萬元,養殖大戶每年平均淨收入200多萬。在「錦鯉村」,每一批精品錦鯉的誕生背後,都是殘酷的優勝劣汰,回報也是優厚的,單條錦鯉最高曾賣到100萬元。
沉浸在魚塘裡的村落
隨著餌料被投向魚塘,魚兒爭先恐後朝著食物的方向聚集而去,平靜的水面變得喧鬧不堪。但與其它水產養殖村不同的是,水面上密密麻麻的不是普通的草魚、鯉魚、鯰魚,而是一條條色彩斑斕的錦鯉,讓整個水面變成了彩色畫面,在冬季蕭瑟的廣大村莊裡,這是只屬於向寨村的驚人景象。
冬季天冷,需要用餌料吸引錦鯉上浮。新京報記者張羽攝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西部的向寨村,多年來以觀賞魚養殖聞名。在當地計程車司機眼中,去向寨村的肯定是「買魚的客人」。從地形上看,向寨村所在地區的北部、東部均有山地包圍,而從水系分布上,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從這裡穿過,若再向南200公裡,則是河南與湖北交界處的丹江水庫。
看似水資源豐富的向寨村,在觀賞魚養殖產業的發展上,卻經歷了至少兩代人的打拼。今年剛37歲的向寨村村支書李長彥,從事觀賞魚養殖銷售生意已有17年時間。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就在大約30多年前,向寨村仍是一個以小麥和玉米作為主要耕種作物的小村,歷史上更從來沒發展過漁業。如今,在這個不過2300餘人的村子裡,家家養魚,村內的魚塘面積超過了2000畝。
「記得從80年代開始有外出打工的村民把金魚帶回村裡,趁著農忙之餘養,養大了帶到縣城與市裡賣,結果賣得確實不錯,鄉親們看這個能掙錢,也就一家家開始學著養魚」。李長彥記得很清楚,小時候常能看到鄉親用塑膠袋盛滿水,裡面裝著小金魚,打好氧氣後繫緊繩子,一個個打包好的塑膠袋被放進背包和大行李袋中,「騎三輪、騎摩託,到縣城的商場、公園門口,直接就地擺攤賣金魚。」
養魚的村民越來越多,直接改變了村莊的形態。不知不覺中,那些原本種植小麥和玉米的土地,全變成了一片片魚塘,有深有淺、有大有小,挖出的土被壘到魚塘四周,形成縱橫的小路。
「大約到了2014年,村內2000多畝的土地就基本全變了魚塘,現在能看到的少數種著莊稼的地,都是因為有祖墳沒被使用,加起來的面積也就幾畝,2300多名村民,除去兒童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外,都在和觀賞魚打交道,有些人還跑到鄰村租土地擴大養殖規模。」
每年6億元錦鯉遊進向寨村
如今,向寨村在整個河南都以「錦鯉」倆字出名,甚至被稱為錦鯉之鄉。事實上,向寨村的魚塘內包含著錦鯉、金魚等各類觀賞魚品種,而錦鯉在向寨村首次出現,大約是14年前。
李長彥第一次見到錦鯉是在2005年,他在一位錦鯉愛好者的家裡見到了這個新鮮物種。「能看出來是鯉魚,但以前見到的鯉魚都是那種青色的,像錦鯉這種身上帶紅色、黑色花紋的,當時是第一次見」。更令李長彥印象深刻的,是它們的價格,那時一條普通觀賞金魚的價格平均只有幾毛錢,好點能賣到2塊錢一條,相比之下,2005年一條錦鯉的零售價格已經達到三位數,「一條小魚100多塊,還有人願意買,我立刻覺得這個生意能做」。
李長彥的養殖場目前規模達1000畝。新京報記者張羽攝
從這位錦鯉愛好者手中,李長彥買下了向寨村第一批錦鯉,拿到自己的魚塘中繁育。這一年,他已經從事金魚養殖4年多時間,但在錦鯉上,李長彥的養殖嘗試失敗了整整3次。直到2008年年末,錦鯉成活率才基本得以保證,在賣出那一批的魚後,李長彥賺了近10萬元。
當時,他的魚塘規模僅有10畝。有了資金後,李長彥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再加上租用鄰村的土地,14年,1000畝魚塘規模形成。緊隨李長彥,越來越多的向寨村村民養起了錦鯉,畢竟這是一個利潤足夠高的生意。
村民李偉進入行業很晚,從去年夏天才開始從事觀賞魚養殖。可就這一年多的時間,自家7畝多的魚塘一共賺了8萬元。而在養魚之前,李偉主要靠在縣裡打工維持生活。由於手有殘疾,他所從事的工作也相對簡單,過去每月下來工資不過2000元。
「10年前我養過金魚,可一年下來賠了好幾萬,就不敢繼續養了,去年年初,村裡號召外出打工的青年回來一起創業養錦鯉,還提供養殖和網店經營的指導,能夠保證足夠的成活率。」李偉表示,由於自己是第一次養殖錦鯉,也出現了死魚的情況,如果能夠避免這部分損失,自己過去一年至少還能增加3萬元左右的收入。
據李長彥估計,錦鯉在如今向寨村的養殖中,至少佔到了六成以上。大戶每年淨利潤能達到200多萬元,而家庭小戶養殖,每年每畝池塘都能獲得至少一兩萬元的淨收入。每畝池塘中,根據錦鯉體格大小不同,養殖的金魚規模也有所不同。60公分的大錦鯉,一畝魚塘可以容納300條,而20至30公分左右的錦鯉,則是2000條左右。若以更小的單純育苗計算,每畝魚塘至少有10000條錦鯉。
如今單純以產值估算,李長彥表示每年村內的產值為6億元左右。
李長彥的魚池,其中的錦鯉多是60公分、品相較好的壯魚。新京報記者張羽攝
錦鯉批發按斤賣 最貴單條一百萬
錦鯉價格參差不齊,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真有愛好者或企業願意為天價錦鯉買單,而對多數購買者來說,買錦鯉則是圖個好運氣,為家中或一些固定場所增添一些喜慶顏色。
當下支撐起向寨村錦鯉產業的多是大批量線下銷售。通過城市、縣城的批發商以及一些景區開發商的批量採購,錦鯉從向寨村遊向全國。
批發的錦鯉價格論斤賣,從最低每斤20塊錢到最高每斤上千元,價格根據品質不同而定。而據多位村民透露,批發走的錦鯉多出現在城市的觀賞魚店鋪,在批發價上的基礎上,由商販加價後進行二次、三次轉賣。一些個人愛好者、個體企業則是通過線上渠道直接找到養殖戶,購買精品錦鯉,價格從每條幾千元到每條幾萬元不等。
錦鯉的高價與成本直接相關。相比普通觀賞魚,錦鯉對飼料和環境的要求更高。「養普通的金魚,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在30%左右,養錦鯉的話,餌料蛋白質含量要到40%,同樣一畝魚塘,整個成本就增加了一倍」,李長彥表示。
除此之外,用來繁育錦鯉的種魚價格更驚人。為了保證錦鯉的品質,養殖戶往往需要花高價購買品相優秀的種魚。而在自己培育出精品後,這部分錦鯉也會被留下用於未來的繁殖。普通金魚品種一般一條種魚的價格在300到500元左右,而錦鯉的種魚價格一般都在20萬元到30萬元不等。據李長彥透露,2016年自己曾從國外進口多條精品錦鯉,最低16萬元,最高的一條則是25萬元。
2018年,李長彥養殖了近7年的一條錦鯉在網上拍出了超過100萬元的價格。這是他養殖錦鯉以來賣出的最貴錦鯉。而據媒體報導,在今年2月舉行的「全日本綜合錦鯉品評會」上,獲得第一名的錦鯉以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23萬元的史上最高價格被拍下。李長彥說,錦鯉銷售出現百萬元級別的太少,對個人愛好者來說,萬元級別的精品錦鯉需求量最大。
精品魚繁育如同賭博 最怕「長殘了」
如同金字塔一般,能夠站到頂層的精品錦鯉少之又少,稀缺性是天價出現的主要原因。李長彥說,從每一批魚苗開始繁育,最終能夠作為商品錦鯉賣出的大約只有30%。在養殖戶眼中,這不足三成才是能夠帶來利潤的錦鯉,精品則只能靠運氣。事實上,能做到這一數字的養殖戶並不多。李偉說,自己在養殖中,只能保證10%到20%左右的成品率。
如何評判一條錦鯉的品質?從事錦鯉銷售的海春雙告訴記者,花紋與體型是最基本的判斷依據,有些錦鯉愛好者還會根據錦鯉的泳姿、魚尾的形狀等細節進行挑選評價。
由於錦鯉起源於日本,目前的錦鯉市場上,日本錦鯉品種也最受歡迎,此外還能見到德國錦鯉、中國臺灣地區的龍鳳錦鯉等。但說起品種以及評判標準,日本錦鯉養殖行業最具話語權。
根據花色不同,錦鯉可以分為紅白、大正、昭和三種。其中,紅白錦鯉的白色魚身上呈現紅色花紋,而大正錦鯉、昭和錦鯉則可以看見白、紅、黑三種顏色。這三種錦鯉培育歷史最為悠久,市場接受度也更高,被冠以「御三家」的稱號。
「目前在錦鯉的鑑賞上,主要是以日本愛鱗會的13種大類分法,除了紅白錦鯉、大正三色、昭和三色之外,大家喜歡的還有通體金黃的黃金錦鯉,頭部有一塊圓形紅斑的丹頂錦鯉」。據海春雙介紹,根據各個錦鯉的斑紋顏色、形狀、分布位置,以及魚身是否有鱗,13個錦鯉品類下又能分出100多個不同品種,「一個品種應該長成什麼樣,都是有幾條固定的標準,養殖戶做的就是根據標準不斷篩選。」
每年4、5月開始,錦鯉陸續產卵。孵化後的一個月左右時間,長成小魚苗的錦鯉將開始面對層層篩選,直到錦鯉被最終賣出前,這種篩選從未間斷。
「比如丹頂錦鯉又叫鴻運當頭,根據這種錦鯉的標準要求,首先要看的就是頭上有沒有明顯的紅色圓形斑紋,有紅紋就說明長大後有潛力成為精品,養殖戶會給予更多關注並立刻分開養殖」。在村民的期待中,錦鯉越長越大。它們有的身形越來越胖,有的則身形消瘦,有些按照既定的標準生長,還有的則會突然長出異色鱗片。每一次的篩選下,錦鯉都會進行一次分化。
「一個池塘裡,可能最終只能出一條精品魚,甚至可能一條沒有,其餘的魚其實都算是犧牲品,稍好一點的就批發賣出」。對於淘汰後的錦鯉,李長彥表示有些會進行放生,有些則直接在小魚苗時期被養殖戶當成餌料賣給大魚養殖戶。
一條精品錦鯉一般3年成型,此時被稱為壯魚,平均長度在60-70釐米。那被選出的潛力錦鯉就一定會越長越漂亮嗎?海春雙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精品魚的繁育如同賭博,有極大的運氣成分。「就像人一樣,可能本身很好看,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吃胖、禿頂、長殘,錦鯉也是,可能繁育一段時間後長殘了,反而還不如之前的品相」。
至於整個繁育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海春雙表示則主要以控制體型、維持色斑,前者依靠飼料投餵管理,後者則是通過露天養殖保證紫外線的吸收以維持鱗片色彩。
魚塘在向寨村中隨處可見。新京報記者張羽攝
普通錦鯉掉價 而好魚更貴不愁賣
微信朋友圈「轉發錦鯉」這兩年帶來的話題與關注度,讓這個原本存在於觀賞魚玩家圈子裡的品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養殖戶發現,市場的需求在近幾年仍不斷上升。
向寨村村民任仲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跟著父輩養魚,並在2000年就開始了自己的漁場經營,對市場的變化相當熟悉。「2010年之前賣的基本都是各類金魚,錦鯉的訂單也就佔5%到10%左右,但這幾年至少能佔到一半以上」。任仲良說,雖然生意好做,可錦鯉的養殖和銷售很難說是一項穩賺不賠的生意,畢竟是活物兒,死傷難免。
「過去養殖技術跟不上,基本都是放養,經常出現一池子魚死了一多半,但就是只賣剩下的一部分,還能有不少利潤,因為市場供小於求」。任仲良告訴記者,早期在錦鯉銷售中,批發商都是先挑走一些好品質的錦鯉,而品相不好的一般留到最後。
「按道理說咱一批魚裡,好的按50元一斤賣,次一點的應該是30元、20元,結果賣到最後,需求還是很大,市面上的魚基本都賣光了,很多人甚至發現最後剩的次品碰巧了能比好品質的錦鯉賣得都貴,這就造成了很多人覺得錦鯉賺錢,都開始養。」
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過去到了年底,養殖戶的魚塘裡基本都已清空,如今則是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錦鯉供應。那養錦鯉的人多了,會不會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任仲良表示,其實許多養殖戶之前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也因此每年的養殖量上都不敢增加過多。最終的結果卻是,訂單依然不斷,錦鯉年年不愁賣。但變化不是沒有,任仲良發現這兩年的趨勢是,普通錦鯉的價格有所下降,而精品、高端錦鯉的價格卻越來越貴,乃至出現了天價錦鯉。
「2015年價格一般就是每斤30元到50元,而且好魚壞魚之間價格差別沒那麼大,現在的價格一般就是每斤20元,從總體上看,現在的錦鯉肯定是要比過去的品質水平高得多,30元一斤的,過去至少能賣到50元一斤。」
村民不會「轉發錦鯉」
對於觀賞魚行業已發展30多年的向寨村來說,錦鯉是最司空見慣的東西。它代表的也只是觀賞魚的一種。包括村支書在內,他們中多數人並不明白「轉發錦鯉」能代表什麼,更不知道明星楊超越是什麼梗,有人甚至從顏值上還「鄙視」了錦鯉一番。
「你要買魚是吧,村子裡好多人都養,順著這條路走能看見很多」,一位在村內經營小賣部的村民告訴記者。當被提到錦鯉二字時,他表示很多人來買,但從自己的審美上看,卻並不喜歡。在他看來,相比顏色各異、形態各異的金魚、草魚,錦鯉無非是更貴些。由於年紀大了,自己不從事養殖工作,可他對於觀賞卻有著十分「復古」的看法。「我還是喜歡金魚,魚頭的形狀有特點,有些是魚尾好看,不像錦鯉,都是一個胖長條的,都一個樣子。」當被問起如今錦鯉的象徵時,他也並不清楚。只覺得這種魚好養活,才被這麼多人喜歡,「金魚更難養,但像錦鯉的話,不怎麼餵它都能一直活蹦亂跳的。」
不只是村民,就連從事觀賞魚養殖工作20年的任仲良也屬於「佛系養錦鯉」。能隨時看出一條錦鯉價值的他坦言,自己養殖的錦鯉基本都是「小眾款」,「平常要是發現一條花紋少見的,基本我就帶回去養,賣肯定是賣不出好價格,因為不符合愛好者心中的標準,誰來家裡看到喜歡,就直接送了,也算不上珍惜。」
任仲良如今也會直播帶貨。新京報記者張羽攝
魚美村不美 錦鯉村「富」得不明顯
每年6個億的產值,從收入上看,向寨村本應是富裕村的代表。但走在村中,村莊的道路、建築卻很難給人這種感覺。
記者在向寨村內看到,許多村民的住房並不算「光鮮亮麗」,更為反差的是村子的道路,一場小小的冬雨之後就顯得比較泥濘,路面也不算平整。在魚塘與房屋建築的「夾擊」下,道路顯得很窄。
去年開始任職村支書的李長彥承認,村容村貌其實是之後向寨村發展的一個重點。在他看來,30年間不斷挖出的魚塘,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限制了村路的拓寬。「魚塘大小不一樣,深淺也不一樣,有的甚至不是方方正正的四邊形,改造道路、修建房屋,都需要和已有魚塘養殖戶進行協商,整體的規劃會非常複雜。」
作為村支書,他希望在提升村容村貌之後,能夠將錦鯉與旅遊相結合,為村子謀求更多的發展路徑。而作為錦鯉養殖場的負責人,他希望能夠不斷提升精品錦鯉的養殖。在他看來,國內的錦鯉市場依然以量為主,整體的品質和單價其實還屬於較低的水平。從去年開始舉辦的鎮平縣錦鯉大賽,則是希望養殖戶多多參與,未來能走出向寨村,與全國更多養殖戶交流。可惜多數養殖戶的興致並不高,錦鯉於他們也僅僅是一個賺錢的營生。
採訪時,向寨村許多小貨車忙碌地進進出出,除了批發商,不少小貨車拉走的是養殖戶在網上銷售的單只錦鯉。雖然向寨村在錦鯉養殖上起步很早,但大規模網上售賣卻是近兩年才開始。即使是從事這個行業已近20年的任仲良,經營網店生意的同時,也在休息時間開起了網絡直播,內容自然都是錦鯉。他覺得,既然網絡話題帶火了錦鯉,當然要主動接觸網絡,「很多東西都是火一兩年就結束了,現在網上經營的訂單也多了,沒準之後線下的單子真就越來越少,大家都得提早做準備。」(記者 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