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晨 黃岱昕/文 王坤源/製圖
最近,某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宣布實行「大小周」工作制,讓人們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快節奏又加深一層認知。一周單休,一周雙休,成為工作常態,「打工人」著實不易。
「大小周」工作制,說到底還是一種常態化加班的制度。這並非標準的法律概念,而是實踐中有些企業根據自身需要實施的一種工作時間制度。特別是疫情常態化防控、經濟迅速重啟以來,網際網路行業增長迅猛,加班在不少網際網路企業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不只是網際網路行業,企業當中加班甚至是實行每周單休的不在少數,「打工人」為了飯碗很多時候也只能接受。
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加班是無限的,老闆要求員工把有限的個人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加班當中,也是不能允許的。我國法律法規從保護勞動者的角度,對加班予以了規範,特別是給出了加班時間的上限。以法律規定中最常用的標準工時制度為例,根據勞動法和《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應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應不超過40小時。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還應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無論是平常加班還是「大小周」工作制,都要符合上述法律規定,否則監管部門就要出手了。
市場競爭中,機遇轉瞬即逝,時間就是金錢,加班很多時候也無法避免。特別是初創企業和正處於市場競爭關鍵期的企業,如果能激發出員工幹事創業的熱情,願意和企業一起拼一把的也大有人在。而在實施「大小周」工作制等加班制度時,企業不僅要關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企業發展,也要關心員工身心健康,暢通職工發展通道,達到企業和職工的雙贏。比如網際網路行業中,一線基層的程式設計師雖然拿著不錯的薪水,但常常是以晝夜不停的加班為代價,被稱為「吃青春飯」。那就要想辦法幫助這些「碼農」實現自身轉型,例如技術上的高級專家,或者躋身經理層獨當一面。員工有更多機會實現長遠發展,企業才能走得長久。
網際網路行業因其常處風口且薪水豐厚,過勞現象更受關注。其實「大小周」工作制等常態加班存在於不少行業,少休息的一天不應只換來老闆的利潤。依法保護「打工人」的權益,讓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才能讓「大小周」真正成為員工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你加班我也加班的「劇場效應」下的一把辛酸淚。
編輯:趙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