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國農曆豬年。這種在十二生肖中最末的家畜,論起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第一個飼養野豬的國家是中國。自有歷史記錄開始,世界上豬的數量就一直超過十億,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國境內。
漢語中「家」一詞,寶蓋頭下的「豕」即是豬,意為屋簷下養豬。
不過,與豬親密相伴的漫長歷史並沒有消除普通大眾的認識偏見。「豬腦子」、「懶豬」、「豬圈」……這些帶「豬」的中文俗語都帶著明顯的貶義。現代科學研究早已證明,豬非但不是蠢、懶、髒的代名詞,其實還是一種智商很高的動物。
豬很聰明,一些測試表明它們的智力超過狗,能勝任許多針對黑猩猩的訓練任務。豬的嗅覺尤其靈敏,緝毒、排雷都不在話下。之所以它們還沒全面搶走功能犬的飯碗,主要在於它們一天中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睡覺。
豬愛乾淨,對清潔環境的要求很高。不像牛、羊、馬、驢等其他家畜,豬會將睡覺和排便區域分開。豬的身上汗腺很少,幾乎不出汗。它們身上時常滾有泥漿,事實上是豬為了防曬和降溫而刻意為之。
家豬的體脂率與維密超模相當
甚至,「胖得像豬一樣」這句話也要被打上問號。整體來看,豬的體脂率比人的體脂率要低。
體脂率是指生物體內脂肪的重量在總體重中所佔的比例,又稱體脂百分數,反映了一個生物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
在日本的一檔節目中,來自日本帝京科學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教授大辻一曾提到,家豬的體脂率在15%左右。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時尚雜誌《ELLE》曾提到過,為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走秀的超模們,通常體脂率在17%左右。
和人一樣,豬也有胖豬和瘦豬之分。此前提到的規模化養殖的家豬,一般出欄體重在100kg左右,已經屬於體重較重的豬了。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選取了48頭體重從10.2公斤到60.5公斤的母豬作為樣本,利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對樣本的身體成分進行測量分析。結果顯示,小型豬的體脂率大約在9.3%至24.3%之間。
長白豬,原名蘭德瑞斯豬,屬於瘦肉型豬,是世界上優秀的醃肉型豬種,產於丹麥。1895年由英國大約克夏豬與丹麥當地白豬雜交選育而成,上世紀60年代被引入中國。
這意味著很難用人類意義上的肥與胖去衡量豬。根據美國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對女性來說,運動員的體脂率在14%至20%之間,健康的體脂率在21%至24%之間,32%以上屬於肥胖。對男性來說,運動員的體脂率在6%至13%,健康的體脂率在14%至17%,25%以上則屬於肥胖。
有從事動物學研究的人士認為,可能是因為豬的四肢較為短小,造成脂肪主要在腰部和臀部堆積,使得豬比較「顯胖」。
2017年11月,中國科學家宣布,通過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向豬細胞內插入一種叫解偶聯蛋白1(UCP1)的基因,減少脂肪沉積,增加瘦肉率,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豬,比正常豬脂肪少24%。這意味著,豬的體脂率還可能進一步下降。
「豬臉識別」成熱潮
都說豬的全身都是寶,全世界每年的豬肉消費量超過1億噸,其中半數以上來自中國。
目前的養豬業仍有許多升級發展的空間,「豬臉識別」等許多新興技術,由此也走進了千欄萬圈。
「豬臉識別」技術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給每頭豬建立專有的終身檔案,記錄每隻豬的進食情況、健康狀況等信息,推行精緻化管理。
從養豬角度來講,這可以避免「霸王豬」多吃多佔,保護弱勢豬群的飲食健康;
從金融角度來講,這為活豬保險、活豬抵押貸款掃清了許多技術障礙。
從銷售角度來講,這可以在生豬過長的供應鏈中溯源、監管,保障民生安全。
不過,人可以配合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豬卻沒什麼鏡頭感,這給「豬臉識別」帶來了一些技術挑戰。此外,豬是一胎多仔的動物,長相十分相似。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讓人類「長豬腰」、「長豬心」
未來,豬與人類的關係可能會超越「吃」與「被吃」,變得更加緊密。
豬心、豬肝、豬腰子這些「下水」有望移植進器官衰竭患者的體內,以解決供體短缺的問題。
人類探索異種器官移植有很長的歷史,留下了羊、兔子、狒狒、黑猩猩等一長串失敗的名單。在近二三十年內,豬成了科學家們研究的主流方向。
豬的器官尺寸與人類相近,而且經過長期馴化,已經具備一胎多仔、易繁殖、好飼養的特點。
上世紀末,科學家陸續發現豬天生具備一些內嵌的病毒基因,與引起猴子白血病、愛滋病的病毒十分相似,大量豬器官移植實驗因此被叫停。
2017年8月,一個美、中、丹麥聯合團隊在《科學》上發文稱,他們通過「基因魔剪」編輯掉了豬的內源性病毒,培育出病毒失活豬,成功解決了豬異種器官移植的一大難關。
2018年12月,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在《自然》上發文稱,他們將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心臟移植進狒狒體內,狒狒正常存活了6個多月,然後被執行安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