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物數所李安安博士說,「在自然界並不存在氣味,只存在具有不同化學結構的分子,氣味是這些化學分子經過人類大腦處理後的一種主觀感受。」
科學研究已證實,幼鼠在出生後,是通過嗅覺尋找母親的乳頭吸吮乳汁。通過轉基因操作失去正常嗅覺功能的幼鼠,往往因不能找到母親的乳頭而餓死。
老鼠並不是因為看見了貓而害怕,而是因為聞到了貓身上的氣味。有實驗證實,老鼠只有聞到了貓的氣味才會逃跑。通過轉基因操作失去正常嗅覺功能的老鼠竟然敢於親吻貓。
不同的動物嗅覺靈敏度相差很大。有的狗可以探測到幾公裡以外的氣味,地震搜救少不了它們的幫助。和多數四腳動物相比,人類嗅覺較差。遺傳學研究表明,在小鼠中約有1300個嗅覺受體基因,其中約1100個發揮作用,人類約有1000個嗅覺受體基因,只有350個發揮作用。
人類相對較差的嗅覺能力還可能跟身體直立有關,國外研究者作過試驗,讓志願者匍匐在地,辨識氣味的能力大大增強。
嗅覺也與很多疾病相關,如糖尿病患者嗅覺功能較差;癲癇患者在發作之前,有時會產生嗅覺幻象;原本嗅覺靈敏的人嗅覺降低,可能與帕金森症或老年痴呆症有關。
(原載於《湖北日報》2011年04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