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 老鼠吻貓,那是謠傳?不,日本科學家通過現代基因技術手段實現了這個只能在卡通片中出現的情景,被改變基因的老鼠甚至敢親吻貓的耳朵。
日本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老鼠等哺乳類動物害怕天敵的氣味並非後天遇險後學到的結果,而是天生嗅覺中具備的神經迴路在發揮作用。
老鼠從鼻子到大腦內包含約1000種嗅覺神經。當嗅覺神經組被特定氣味激活,就像被觸動的鋼琴鍵那樣,決定了這種氣味的「身份」:是美味食品,或是天敵的氣息。
哺乳類動物的嗅覺神經分布在鼻腔深處一種被稱為「嗅覺上皮」的特殊結構中。「嗅覺上皮」又由兩個主要區域組成:組織上表面和下表面。每個區域的嗅覺神經在分子層次均有差異。通過「嗅覺上皮」,嗅覺神經通向稱為「嗅球」的一種大腦結構,嗅覺神經組的排列也被「複製」到大腦,由此產生對氣味的「好惡」感。但之前,科學家並不清楚「嗅覺上皮」兩種不同區域的功能差異。
為搞清楚這一問題,日本東京大學神經學教授坂野仁率領的研究小組用基因技術改造了一群老鼠,去除了「嗅覺上皮」上表面的嗅覺神經,然後檢驗它們對不同氣味的反應。結果發現,正常的老鼠會受花生醬或老鼠尿的氣味吸引,而在聞到腐爛食物、狐狸氣味或雪豹的尿味後會立即逃走或縮成一團。而被基因改造過的老鼠雖然能夠感知不同氣味,但它們對於那些原本具有吸引力的味道不再感興趣,也不對它們天敵的氣味感到懼怕。
但是,如果研究人員在釋放「壞氣味」同時讓老鼠難受,那些被改造後的老鼠會重新「恨」上這種氣味。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老鼠等哺乳類動物中,天敵的氣味從鼻子傳導到大腦有兩個不同神經迴路。一種源於天生的恐懼,通過「嗅覺上皮」上表面嗅覺神經傳導;一種是後天習得的恐懼,通過下表面嗅覺神經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