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字典裡,xiǎng xiàng是寫成「想像」還是「想像」?
近日,蕭山的一位家長在論壇發帖,孩子在蕭山一所小學讀書,最近語文考試就有這樣一道拼音填空題,孩子填的「想像」,被老師打了一個「叉」。班上好多同學填「想像」,也都是錯的。老師認為,「想像」才是正確答案,最後還在家長群裡做出了解釋。
但是,老師越解釋,這位家長越疑惑。
「從小到大,都認為『想像』才是正確寫法,難道我的語文是跟體育老師學的?」這位家長說,他查了字典,發現二者可以通用,「既然可以通用,那填『想像』就不該算錯啊?」
為了「想像」還是「想像」
家長和語文老師爭論起來
這位家長說,因為「想像」還是「想像」,他甚至和語文老師爭論了起來。後來,語文老師用了很大篇幅,專門在家長群裡闡述了自己選「想像」的理由——
想像」和「想像」至今糾纏不清。你認為用哪個xiàng字更合理?1986年是分界線。不說歷史,就現代漢語運用來說,「想像」和「想像」的糾纏是1986年以後出現的。1986年前是「想像」一統天下;1986年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恢復了「像」字的使用,「想像」開始崛起。
它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具書肯定了「想像」的地位。比如《現代漢語詞典》,舊版只收「想像」,新版則兩者兼收,但以「想像」為主條,釋義後註:「也作想像。」「想像」後只注「同『想像』」,編者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
「象」適用於三種情況:
1.作名詞用,如「大象」。
2.屬於名詞性詞素,不能單用,用來構詞,如表示形狀、樣子的「形象」「象徵」等。
3.屬於動詞性詞素,不能單用,可用來構詞,如表示摹仿、表現的「象聲詞」「象形字」。
「像」適用的也有三種情況:
1.作名詞,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畫像」「佛像」等。
2.用作動詞,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詞用,有「比如」「如同」(這個意義不能單獨作謂語動詞,只能構成介詞詞組去修飾動詞)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樣工作」。
4.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麼都沒看見。
「有家長問我,到底是「想像」還是「想像」?現在統一:想像。我讀書的時候是沒有單人旁的,但是後來統一要求寫單人旁。」這位老師最後下了定論。
跟著字典一探究竟
原來這兩個詞曾大變身
對於「想像」還是「想像」,絕大多數網友都表示「傻傻分不清」。而且, 我們發現,這兩個字的區分還挺有年代感的。年紀大點的,都認為「想像」正確。而三十多歲以下的人,都認為應該是「想像」。
網友@米奇laile就說,「我們80後老師教的都是想像,我爸那一代寫想像。」
網友@純妹也說:「我讀書時老師教的就是想像,很好理解,想像的意思就是想一想,像什麼,所以不難記,也沒有這種困擾。」
也有網友表示,按照手機輸入法來不就好了?我們試了一下,發現無論是哪種拼音輸入法,輸入xiǎng xiàng,都會跳出「想像」和「想像」兩個詞語。
好吧,記者較真了,本著科(閒)學(著)探(沒)究(事)的精神,搜羅了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這40年間出版的工具書,能找到的都找了來,一探究竟。
先說198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二版,上面只有「想像」和「想像力」兩個詞,根本沒有「想像」。
再到1992年,王同憶主編、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現代漢語詞典》第一版中寫道:「象」有「想像」的意思。但我們在組詞中卻沒有找到「想像」一詞,這本詞典認可的用法是「想像」。
這也印證了那位老師的解釋:[xiǎng xiàng]一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間確有一個「變身」的過程。
然後到了2005年,商務印書館的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想像」和「想像」兩種寫法都對。但和那位老師解釋的恰恰相反,這版詞典裡「想像」是主詞條,並註明「也作想像」。同樣情況的還有「想像力」和「想像力」。如果按照老師的解釋,詞典編輯者應該傾向認為,「想像」一詞更常用。
2016年最新版的商務印書館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和第五版的解釋幾乎一樣。
資深語文老師見證
「想像」和「想像」的交替變換
杭州長青小學的書記王琪,教了31年小學語文,從自己當學生到參加工作當老師,她親眼見證了語文課本裡「想像」和「想像」的交替變換。
「從我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的前十幾年,一直都是寫作『想像』的,課本裡也都是這麼寫的,從來沒有人會覺得它不對。」王琪老師回憶說,「到上世紀90年代某一年,我們收到新教學規範,有一些字詞改了,課本裡也變成了加單人旁的『想像』。」為了改掉之前幾十年形成的用詞習慣,寫板書的時候,王琪都會特地留個心眼,每次寫了「想像」,再加上個單人旁,「一開始很不習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轉變過來。」
「硬掰」回來之後,「想像」這一寫法已經在王琪腦海裡根深蒂固。一直到前幾年,王琪在板書時繼續寫單人旁的「想像」,聽課的老師問她為什麼加了單人旁,她才反應過來貌似又改過了。
「後來,我們語文組的老師還在一塊兒專門討論過,原來又出現了『想像』的寫法,兩種寫法並存,而且沒有單人旁的『想像』成了主流。」王老師說,「我自己掰回來以後,這麼多年已經改不回去了,還是習慣用單人旁這個,但學生們用兩種寫法都是認可的。」王老師說。
記者又問了杭州幾位資深語文老師,基本都表示「跟著字典走」。杭州高級中學的壽婷爾老師說,「字典一直在修訂,其實老師們更容易搞錯。我一般都是查字典,也讓學生查字典。」
壽老師補充說,像這樣換來換去的詞語其實並不多,平時多留心就可以了。
杭州高新實驗學校的鄭金平老師說,對於這種不太確定的詞語,一般會讓學生用常見寫法,考試通常也很少會考這種比較模糊的區域。
為什麼會有「象」和「像」
浙大教授專門寫了一段辨析
昨天,我們請教了浙江大學副教授、博導,浙江省語言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史文磊,為了講清楚兩個xiǎng xiàng的區別,他特意寫了一段辨析——到底是「象」還是「像」,一目了然。
從學理上說,「想xiàng」應當作「想像」,不應作「想像」。「想xiàng」在此是動賓結構,「xiàng」是名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作為名詞,「像」是「比照人物製成的形象,比如畫像、塑像、肖像」,意域較窄,所指一般都是人的像;而「象」則是「形狀、樣子,比如景象、天象、氣象、印象、萬象更新」,指稱更廣。
根據系統性原則,顯然「想xiàng」之「xiàng」用指稱更廣的「象」更貼切。權威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把「想像」「想像力」定為主目,「想像」「想像力」定為附目,是有合理性的,應當以此為準。
當然,從漢字的構造理據來看,「像」從「人」,人們大概會覺得寫成「想像」更能展現詞義,這也算是漢字在使用過程中的理據重構。這種情況在漢字歷史上屢見不鮮。以往版本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想像」和「想像」主次地位的處理出現過搖擺,大概是採取了從俗從眾的原則。歷史證明,詞典誠然是規範,但使用者最有發言權。一個詞語的未來會怎樣,還是掌握在大眾手裡。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