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5日至8月6日,浙江大學電氣學院社會實踐團赴雲南景東彝族自治縣開展實踐活動。實踐團的圍繞社區維修、課程教學、社會調研三大主題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充分的準備和實踐中對方案的不斷調整與創新,實踐團基本完成了實踐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
一、 社區維修,E志者們匠心獨運
通過與當地政府、社區的聯繫,實踐團確定了在各個社區進行電器維修服務的時間。在前往社區前,實踐團通過對平時社區電腦電器維修情況的數據處理,分析推測了社區維修需要的工具與常用配件,並準備好了多套預案。
8月26日,實踐團準時來到錦屏鎮御筆社區開展維修。儘管天空中飄著小雨,但是這絲毫不能阻擋居民們的熱情。許多居民拿著自己的電器,滿懷信任地交給實踐團的成員們。每一位實踐團成員都被這樣的信任深深地感動,紛紛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維修中去。
溫控失效的電飯鍋、按鍵失靈的電磁爐、無法加熱的熱水壺、無法轉動的剃鬚刀、莫名黑屏的臺式機……一臺臺問題電器經過實踐團成員的「妙手回春」之後紛紛「起死回生」,然後被實踐團成員擦拭一新,交回到居民手中。
之後實踐團在進行其他實踐活動時,也穿插進行了一些維修活動。實踐團在景東的維修服務整體維修成功率達到90%以上。除部分徹底損壞的小型電器,實踐團基本解決了困擾當地居民的電腦電器問題。
二、特色教學,電氣團隊任重道遠
通過線上問卷和線下諮詢,實踐團展開了特色課程的招生工作。在當地政府與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實踐團的夏令營活動在當地傳播較廣。由於報名人數較多,實踐團將招生人數由40人改為了80人。錄取工作結束後,夏令營學生涵蓋了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二年級的各個年級。
由於學生數量多、年齡差異大,實踐團將學生分為三個組別、十五個小組,分布式的管理讓近百人的課堂井井有條。十歲的年齡差沒有帶來任何的心理距離,五千裡的跨越不妨礙彼此的心靈交融。夏令營的課程基本取得了預期的授課效果。
電氣課程是特色課程的核心,為了充分保證教學質量,實踐團教學小組為不同年級組量身定製了教案,使課程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對低中年級的電氣教學集中在外在現象,不深究原理,講解過程重在故事性與趣味性,內容通俗易懂,比喻生動形象。對高年級的授課則更理論化,通過動手實踐搭建簡單電路,讓學生初步了解電學、理解基本電路電氣知識。
科普課程主要分為四類:天文、生物、心理、歷史。天文課程從天象出發,藉助星圖軟體,向學生們講解了星體與星座知識。生物課程結合動畫素材,主要講解了血液與血型知識。心理課並不以講解心理知識為主,而是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們人際交往能力,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歷史課程內容最為豐富,實踐團成員們先後準備了科技史、軍事史等學生們感興趣的方向,通過大課形式,向全體學生講述歷史故事,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素質拓展類課程貫穿整個夏令營,通過音樂、體育、美術等方向課程的講授,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音樂課以《大不自多》為引,向學生們講解演唱技法與合唱技巧;體育課對各個年級組設置了不同鍛鍊科目,如籃球、足球、跳繩、毽子、沙包等項目;美術則涵蓋了拼豆、摺紙、工筆畫等課程,重在對學生們創造力的引導和對審美的培養。
經過精心設計的課程教學,學生們基本表現出了較高的熱情和興趣,大部分都能投入課堂,積極地與老師互動,而這也是實踐團最想看到的情景。學生們能快樂地學習,也是對實踐團的一種肯定,實踐團一定會更加努力,為景東做出更多貢獻。
三、教育扶貧,景東腳步從未停息
為了解景東當前教育狀況和教育扶貧政策落實,實踐團在15天中多次外出奔赴不同地點調研,探尋景東教育當前的優勢與弊端,以為景東教育提供一些大學生視角的意見與建議,盡力為景東縣「扶貧攻堅摘帽年」做出貢獻。
新民村地處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西部,位處景東兩大山脈——無量山與哀牢山之間,距離景東縣城約12千米。雖然距離不遠,然而這條進村的道路路況極差,短短12km的道路有不下20處的地質災害點,溜方、滑坡隨處可見;而且有接近一半的道路是未經硬化的泥土路面。短短的數公裡,卻是漫長而艱苦的旅程,「最後一公裡」的工程可謂任重道遠。
實踐團在新民村協助新民村黨員志願服務隊前往新修的道路進行修繕清理工作。新修建的水泥路平整而寬闊,足夠容納兩輛工程車同時同行,只有路旁裸露的邊坡和道路上滾落的巨石不斷訴說著道路修建的艱險。實踐團成員一到達現場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手腳並用,清理道路上的土方,開挖排水渠排水。經過一個小時的奮戰,道路泥沙基本被清理完畢,擁塞的道路重新恢復了通暢。
實踐團全體成員參加了新民村村委會組織的黨課活動,在聽取了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駐新民村第一書記苗曉明就扶貧攻堅進展的報告後,實踐團成員向全體村民播放了由浙江大學研究生理論宣講團製作的微黨課,向全體村民代表宣講關於浙江省「八八戰略「的相關內容。
黨日活動中,實踐團成員還與當地村民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經過交流,實踐團對新民村脫貧攻堅的進展有了深入的了解,並且對目前產業發展所陷入的瓶頸有了一定的體會。實踐團成員將繼續努力,克服艱難險阻,在接下來的實踐時間中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
在街頭採訪調研活動中,實踐團成員用腳步丈量景東縣城,用全新角度探尋熟悉的大街小巷。了解到昆明讀完大學回到景東的藥店店員,年輕但經驗豐富的華為專賣店銷售員,初中畢業就到縣城創業的奶茶店小哥等人的故事。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和故事描繪了景東一代人的生活圖景,也展現出了景東教育取得的發展和未來的前進方向。
同時,實踐團還走訪了景東縣的兩所高中——景東職高和銀生中學。景東職高依山而建,進入校門就能看到新建的實驗樓和正在翻新的操場,從中不難看出政府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的努力。而銀生中學作為當地最好的中學,配備了完整的教學和實驗設備,也有著完善的校園規章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校門口張貼著高考喜報,其中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在雲南省內接受高等教育;但學校的老師也告訴實踐團,今年該校又有學生考取浙江大學,將成為實踐團成員們的校友。
在對景東縣教育局副局長的訪談中,劉局長首先向實踐團介紹了景東縣教育領域的基本情況,介紹了近幾年來景東縣在「教育均衡」「教育脫貧」上所取得的成就。景東縣連續十餘年將義務教育輟學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線以下,中考教育也屢創佳績。在均衡教育的基礎上,縣教育局也積極引進「特崗教師」,讓教育資源薄弱的鄉鎮學校獲得更優質的教師資源。全體成員在聽取介紹後,對景東教育領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國家支持西部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的施行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團成員清晰地認識到,所看所感的與曾經所想所聞的相去甚遠。唯有紮根基層,紮根大地,才能知中國社會之真,知中國故事以真,知中國道路為真。實踐團成員將在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中,繼續呈現豐富、精彩的特色課程,並將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在實踐中學習,在土地上學習,在社會裡學習。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以所學踐行公益,服務社會;以所思充實自我,認識社會。
實踐感想:
陳同學:在雲南景東進行社區維修,不同的場地,陌生的方言口音,但不變的是送修者的滿滿期望和我們熱愛公益的心。上午的維修活動中我接手了一臺電磁爐,面對未曾接觸過的電器和板子上密密麻麻的元器件,我們也不禁茫然不知所措;但經過仔細的檢測和排查,我們成功找到了問題所在並更換了出現故障的微動開關。來取回電器時,大伯臉上滿是開心的笑容,地區和語言的隔閡也逐漸在交流中消弭;能用自己的技術幫助他人,確是作為一名e志者的驕傲。
黃同學:與其他志願活動不同,志願修理電器更具有挑戰性,它考驗志願者的耐心、毅力,與觀察動手的能力。有時,我們要在錯綜複雜的電路板中摸索數小時;有時,我們要給電器更換奇奇怪怪的組件。走錯路、繞彎路時有發生,維修失敗難以避免。但是,在經歷種種艱辛後,目睹手中的電器起死回生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奉獻的快樂。
林同學:兩周的相處已經過半,孩子們的純真善良令我印象頗深。從最初時交流中的羞澀到如今的落落大方,實踐團的小小「老師」已經與當地的孩子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對孩子們而言,一周以來的課程帶來的是更加廣闊的視角和對科技、文藝更加真切的體悟;而對我自己而言,一周以來的課程同樣也是一種歷練:從第一次上臺時的拘謹到如今可以從容得體地應對課程教學中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的能力也在這樣的「教學相長」中得到了提升。感恩景東當地叔叔阿姨們的照顧和那些淳樸的善意,衷心希望今天夏令營中的孩子們將來能成為景東振興的棟梁!
更多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