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訊 不產一粒咖啡豆,重慶卻把咖啡買賣做到了幾十億。29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網絡主題活動記者來到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咖啡交易中心,探訪「山城咖啡」從無到有的發展之路。
2016年6月16日,不產一粒咖啡豆的重慶對外正式宣布:重慶咖啡交易中心將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大的咖啡電子交易平臺、咖啡(跨境)電商平臺、咖啡產業鏈融資增信平臺、全國咖啡交易結算中心和咖啡大數據中心。截至目前,交易中心交易額增加到67?11億人民幣,僅僅今年以來就完成30多億元。
其實,重慶做咖啡交易中心,並不是無中生有。不產咖啡豆,卻敢做「咖啡產業」,背後的底氣和思路來源於「樞紐經濟」。
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連接點上的重慶,區位優勢明顯。拿咖啡產業來說,重慶緊鄰咖啡生產大省雲南和佔世界咖啡產量三分之一的東南亞地區,通過長江黃金水道、東協國際公路物流大通道、渝新歐等交通區位,既可輻射中國,聯通咖啡原材料境外供應方越南等地,還可由渝新歐直達當下咖啡主要消費市場的歐洲腹地。
「重慶有水運、鐵路、空運的三大交通樞紐,以及與之一一對應的一類口岸、保稅區,物流條件優越。」重慶咖啡交易中心監事會主席鄭志介紹,近年來,重慶大力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形成了同時擁有港口、鐵路、機場三大區域性交通樞紐和水運、鐵路、航空三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以及三個物流保稅區為載體的三個「三合一」綜合開放平臺的開放格局,「咖啡交易中心在重慶建設和投入運營,可以藉助重慶的獨特優勢,抓住發展機遇,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
「特別是重慶有直達德國杜伊斯堡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與沿線國家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俄羅斯、波蘭、德國建立了海關便捷通關機制,更利於咖啡運輸,這成為重慶建咖啡交易中心的明顯優勢。」鄭志告訴記者,通過渝新歐國際班列,可以從重慶直達德國杜伊斯堡,全程11000多公裡,僅需13天,比江海聯運節省30天,比空運便宜4/5。
重慶能做大咖啡產業,還有一個大背景就是中國咖啡消費量近幾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中國咖啡消費市場潛力巨大。藉助重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咖啡交易中心充分發揮對咖啡貿易的物流支持和金融支持,以重慶為核心,將雲南以及東南亞、南亞等亞洲主要咖啡產區和歐洲市場緊密連接在一起,成為咖啡物流的重要集散地。
重慶咖啡交易中心的建立也為國內咖啡主產地爭取到更多話語權和定價權。同等品質的咖啡,由於沒有自己的標準和話語權,在國際市場交易就要比國際上其他產地的價格低很多。而重慶咖啡交易中心的建立,可為中國咖農提供信息發布、公平議價、公開交易、資金保障渠道,解決咖農信息不對稱、價格話語權弱、缺乏推廣平臺等問題,有效促進咖農增收。「比如雲南的咖農通過這個平臺,每磅會多收入3美分。」鄭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