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還記得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嗎?每個人與貓之間的紐帶都各不相同,對貓咪的理解是個人世界觀的呈現。近日,一場以貓為主題的展覽《我·貓》在黃貝路上的藍咖啡·畫廊開幕,來自國內外16位藝術家的39件不同類型作品,展現了藝術家與貓之間的故事。無論是愛貓、愛藝術,還是愛咖啡,這個假期,這都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展覽。
現代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與他人的距離變得親近又遙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更加強調與重視自己本身。而貓的獨立性也越來越受到都市中年輕人的青睞。貓咪的療愈作用也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顯得格外重要。
藍藝術主人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名為《我·貓》,對於「我」「貓」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的」、「愛」等等,不同的文字賦予了這個關係不一樣的意義,在思考貓咪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時,其實貓咪也成為了載體,而每一個不同的詞也讓每一個獨立個體之間感受到「連接」。此次展覽得目的在於讓觀眾回視自己的內心,讓觀者思考「我」與「貓」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我」與世界的聯繫是什麼?
△張立志《貓貓狗狗》系列
△陳湘波《任性小貓咪》
△鄧丹丹《淘氣的你》
△何海波
△李萃萃《弓》 瓷板畫
△李娜《黑禮帽》
或是憨態可掬,或是高貴冷傲,在不同背景的藝術家筆下,此次展覽中的貓也呈現著不同的形態。
△徐賡良《我是貓》
展廳中最引人矚目的作品,是懸掛在吧檯上方的七聯畫,分開是一隻只姿態各異的貓,而連起來,則是一場貓的舞臺劇。藝術家徐賡良最早與貓發生關係,源於鄰居取的外號。而長大後的他,「發現她和我,我和她是一樣的,愛自由,傲嬌,溫和,自我,相對獨立……有著犀利的眼神傲視一切,又有著無數奧秘自帶者的使者,隨時可能解開自固的超體,又能封鎖原始的魔咒。」在他的作品中,貓咪那複雜的延伸,包含著的就是藝術家對世界的理解。
△範思忱《貓語-秋天來了春天還遠麼》
「養貓已經有十多年了,每當遇到工作,家庭中的種種問題,擼貓總能給我些許慰藉,自己時常幻想貓咪如果變成人是不是也會因為沒有實現理想而憂鬱、彷徨,因為愛情而幸福甜蜜的微笑。人語和貓語又有什麼區別呢?」藝術家範思忱的《貓語》系列,展現了擬人態的貓,穿著毛衣的貓,陷入沉思的貓,如果你是貓,會想些什麼呢?
△曹衛華《喵,該減肥了》 紙浮雕小品
貓似主人形?「每次爬高時,才感覺自己要減肥了……」紙浮雕小品《喵,該減肥了》為「貓展覽」主題而作,畫面清新簡潔,明亮詼諧,希望讀者透過觀賞作品,能夠像貓一樣,雖然熬夜,雖然肥,但很健康,關愛自己多一點。
△張酈《我不再想你了》
貓一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藝術家張酈養了5個月的貓土豆突然去世了,傷心痛苦之後,張酈將5個月來給土豆拍的照片撕毀揉碎,希望可以不再想他。然而一次次的撕毀之後,這些照片的碎片包括記憶的碎片又一次次的錯雜的連接在了一起。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藝術家通過剪貼畫的形式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的生活狀態下的土豆組合在一起。作品名稱是《我不再想你了》,卻恰好展現了對土豆的想念和不舍。
△尼古拉·戈貝託 《穿鞋子的貓》 裝置
作為人類最親近的動物,貓是很多文學作品中的主角。義大利藝術家尼古拉·戈貝託的裝置作品 《穿鞋子的貓》 ,靈感就來源於著名的同名童話。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試圖從童話中總結貓的特徵:燒烤肉的結構代表食物的豐富性,黃色的靴子象徵探索的欲望,以及狡猾和徵服的財富。 帶有便便式「 PURR」字表明貓的平靜,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是,便便在義大利其實是幸福的象徵。
△殷家順《獅虎貓·獸人》
殷家順的《獅虎貓·獸人》是創作於疫情期間的作品,藝術家以「貓」與「人」為兩大形象元素,組合成新的物種,探討了生存危機之下,人類棲息地的革命與變遷以及危境間人與動物的緊張關係。同時,作品也展現了藝術家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