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個話題,湊數。
中午在同學群聊直播帶貨,引起了廣泛討論。
我引用一位同學的話,說一說他的觀點:
為啥很多人喜歡網紅主播帶的貨,一是有網紅背書,感覺產品好。二是圖個便宜,有剛性需求。
在大平臺上,好貨一定很貴,但是貴的不一定是好貨。畢竟智商稅一直都在,韭菜一直在長,沒有商家不想收割。
選擇網紅帶的貨,主要還是有一個心理預期。感覺值,甚至感覺撿了便宜,所以才會趨之若鶩。
如果你要買東西,請記得這個道理,真正的大品牌,不可能在直播平臺上低價出售好貨。得罪下遊分銷商不說,還會影響品牌方的品牌形象。
所以你能買到「好貨」也別高興,它就值那個價。
進一步說,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產品也有區別。即便同一批次大宗商品,一廠和二廠也有區別,當然了,「一廠」和「二廠」只是打個比方。
哪怕是一瓶酒,打著一樣的商標,一樣的生產日期,一樣的生產地,原廠和新廠的價格也不一樣,影響的因素多種多樣。
若是能從源頭上拿貨,價格當然不一樣。
這就是網紅帶貨邏輯,總有你不知道的。更噁心的是,很多主播賣假貨……
我贊同他的話。
去年,我也在直播平臺上買過東西,還是吃的東西。被老公批評過,差點給我扔了。
我傻嗎?
在所有朋友印象中,我不算傻,主要是我也想撿便宜呀。
買過幾次海鮮,99塊錢,有魷魚,有扇貝,花蛤,黃花魚,鮑魚,有海蟶子,一共十幾包,很大一箱。
我算了算,如果去附近超市買,沒有200塊錢下不來。
我也覺得奇怪,為啥主播的產品這麼便宜呀?他們到底從啥渠道弄過來的貨?
聽同學一說理解了,總之,它就是很便宜。和當年行情有關,仔細想想大背景就理解了。
我買來之後沒敢直接吃,老公不放心,找朋友質檢,不合格就全扔了。結果還真沒啥問題,倒也能吃,沒有新鮮的好吃。
看似便宜,其實也就那個價,如果拋棄利潤,價格更低。那時我問過一位在海邊的同學,她說去海邊買更便宜,就值這個價,沒撿什麼便宜。
少數小主播帶貨還算合理,大部分大主播直播帶貨都有套路,喜歡把觀眾當猴耍。畢竟說白了,「猴」比較多,值得耍。
在如今這個數據挖掘的時代,你所偏好的東西,系統會給你打標籤,分配相應的資源。
如果你搜索一款手機,你手機上所有的購物平臺很快就會給你推送手機。理論上說,這是不光彩的竊密行為。
這種方式惹人煩,所以主播帶貨火了起來。一邊是精準數據挖掘,一邊還是你喜歡的主播,所以,賣東西的效率就高了。
買了超級網紅的東西,一定能達到心理預期嗎?
有時候不知道真實價格,倒是可以達到心理預期,一旦你知道了,就會覺得心理不平衡。
只能說眼不見為淨吧,越大牌主播溢價越高,所以不要相信什麼主播賠錢補貼的套路。能說出這句話的主播,拉黑他就行了。
生活是認知的表象,認知是世界觀養成的前提。
舉個例子:你給不懂繪畫的人講繪畫,再精彩他們也體會不到。你給不懂象棋的人講精妙的棋譜,再精妙他們也看不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眼界,都有自己擅長的方向。
井底之蛙用自己的世界觀反駁外面的世界,駁斥你的觀點,你若看它一眼,你就已經輸了。
就像網絡普智一樣,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我們都要記得,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這是永恆的商業邏輯,沒有賠本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