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龍其實不叫迅猛龍嗎?那它到底是何方人士?
別急,我這就給你解釋一下
伶盜龍,拉丁學名(Velociraptor:迅捷的盜賊)
別名:迅猛龍、速龍
在世時間:8300萬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
•隸屬:蜥形綱、蜥臀目、獸腳亞科、馳龍科、伶盜龍亞種、伶盜龍屬、蒙古伶盜龍模式種(模式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種類)和奧氏伶盜龍
(小插曲:伶盜龍曾經也輝煌過,伶盜龍曾被分類到暴龍科、暴龍超科、暴龍類、暴龍族、暴龍亞科。不過原因是因為該時期的暴龍科與暴龍屬,被當成「未分類物種集中地」,因此許多肉食性恐龍被歸類於該科中,但彼此卻無接近親緣關係。)
•化石發現地:最早在蒙古,後來在中國也出土過伶盜龍化石
說真的,你真的分得清哪個是迅猛龍?他們太像了!還是說,他們本來就是同一條龍?
1.伶盜龍的特點,有幾分與迅猛龍相似?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逐步分析,先從外貌上來判斷是最好的入手方式之一。
伶盜龍,屬於小型馳龍科,成年後體長一般在2.07米左右。臀部離地高度約為50公分,相當於人類腿部一半的高度(伶盜龍的身高更接近火雞的身高)。不知道大家看過《侏羅紀公園》沒有,電影中的迅猛龍高度約在70~80公分,接近男主臀部高度的位置。古生物學家根據伶盜龍化石僅保存下來的完好部位推斷出,伶盜龍的成年體重約為15公斤左右。出土的化石中,人們發現伶盜龍的頭骨佔了體長的很大一部分(與其他同為馳龍科的恐龍相比之下),長度為25公分。相對的,它們的大腦也比較大。相比其他恐龍,伶盜龍大腦/體重的佔比屬於恐龍中最大的一列了,大腦的發達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生物的智慧程度,所以伶盜龍及其聰明。
伶盜龍的口鼻部向上翹起,使得口鼻與與眼睛之間有凹面,下顎向上呈凸起狀。口中擁有26~28顆間隔較大且後緣帶鋸齒的牙齒。與其他馳龍科恐龍(阿基裡斯龍)有著部分相同的地方,伶盜龍是一種兩足且食肉的有羽恐龍,擁有堅硬又翹挺的尾巴。最讓人著迷的是它那及其危險的第二趾——一個長達9釐米的匕首般的腳趾。
說到這裡,我們來簡單回憶一下迅猛龍有什麼特點呢?
電影裡面的迅猛龍是不是給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說電影裡的迅猛龍,團結,聰明,勇敢之類的。不過不得不說電影對迅猛龍的形象刻畫也是下了蠻多功夫的。比如在電影中迅猛龍的後肢上也長著一根很長的向上翹起的腳趾,讓人記住了迅猛龍,但它是不是跟伶盜龍很像?不過電影中迅猛龍沒有羽毛,而我們講到的伶盜龍又是有羽恐龍,那我們就沒辦法說他們就是同一條恐龍,所以這件事情到這我們還要繼續剖析下去。
2.這個迅猛龍,或許不是你認識的迅猛龍。
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接下來還會出場一位「嘉賓」。我們會把這幾類恐龍的部分特徵拿來做個比較,從而來進一步尋求答案。
我們請到的「嘉賓」就是與伶盜龍屬於同科的恐龍——恐爪龍。我們讓三位嘉賓都分別伸出自己的爪子(前肢)。
類似其他馳龍類,伶盜龍具有大型手部,在結構與靈活性上類似現代鳥類的翅膀骨頭。手部有三根鋒利且大幅彎曲的指爪,中間的指爪是當中最長的一根,而第一根指爪是最短的。伶盜龍的腕部骨頭結構可以作出往內轉、以及向內抓握的動作,而非向下抓握,非常靈巧。恐爪龍的前肢有三個長利爪, 腕部比別的肉食龍更靈活。它用前肢抱住對方, 而利爪則掏挖內臟, 撕裂皮肉。按它的靈活快速以及奇特的殺傷力來看, 科學家認為, 它才是白堊紀時食植物恐龍的最危險, 最兇惡的的敵人。我們再來仔細觀察電影作品中的迅猛龍,三根粗細長短相差不多的指爪,不像伶盜龍反而更像恐爪龍,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斷定,電影中的迅猛龍不是伶盜龍。
其實我們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大致判定。我們在電影作品中看到的迅猛龍,跟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迅猛龍它就不是同一條恐龍。伶盜龍就是迅猛龍,迅猛龍就是伶盜龍。電影作品中的「迅猛龍」,是一種藝術創作,它的現象是基於恐爪龍創造出來的,迅猛龍有的向上翹起的腳趾,恐爪龍也有。包括恐爪龍的身高(恐爪龍臀部離地高度約為0.87米)跟電影中的「迅猛龍」形象都十分相似。不過電影作品中的「迅猛龍」的獨特的皮膚特點,又是跟另一類棘龍科恐龍——重爪龍借來的,它們相同的特點就是皮膚上有著未退化完全的羽毛留下的小點。所以說,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的「迅猛龍」,也不過就是人們二次創作出的產物罷了。
經過了幾千萬年的沉睡,「敏捷的盜賊」再次見到陽光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支探險隊於1922年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發現了第一個伶盜龍的化石標本;該標本(編號AMNH 6515)包含一個遭到壓碎,但是完整的頭顱骨,以及第二趾爪。兩年後,該館的科學家亨利·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確定該標本屬於一種肉食性恐龍後,將它們命名為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 );但奧斯本將該第二趾爪誤認為來自於手部。伶盜龍的屬名衍化自拉丁語,velox意為「快捷的」,raptor意為「強盜」或「盜賊」,意指它們善於奔跑的身體結構,以及肉食的食性;種名則是發現地蒙古為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期間,北美洲的挖掘團隊被共產蒙古所驅離,而蘇聯和波蘭的探險隊與蒙古大學合作發現了許多伶盜龍化石標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971年由波蘭與蒙古團隊所發現的「搏鬥中的恐龍」(編號GIN 100/25),該化石保存了了一隻伶盜龍和一隻原角龍搏鬥的場景。這個標本也被蒙古視為國家級的寶藏。
隨著冷戰氛圍逐漸褪去,已經有數個由中國,美國,加拿大,蒙古等國合作的科學考察隊,在蒙古和中國北部發現了多具伶盜龍化石。1988年到1990年間,中國與加拿大的科學家的合作團隊在中國北部發現了伶盜龍化石。
伶盜龍到現在還居所未定,或將搬家到始祖鳥綱?
在2005年新發表的始祖鳥的標本(瑟馬普利斯標本)中,發現了保存很好的第二腳趾,類似馳龍科,這可能說明始祖鳥類與伶盜龍有接近的親緣關係。如果這樣的親緣關係被進一步證實,按照命名先後的順序,因為始祖鳥較早被命名,包括伶盜龍在內的伶盜龍亞科很有可能被改歸類於始祖鳥科,屬於始祖鳥綱。目前至少有一位科學家,將伶盜龍亞科歸類於始祖鳥科,如果屬實,這將使得伶盜龍成為一種無法飛行的大型始祖鳥科恐龍。
想知道伶盜龍怎麼吃飯的嗎?畫面血腥,不宜在吃飯時觀看。
發現於1971年的化石標本「搏鬥中的恐龍」,保存了伶盜龍和原角龍搏鬥的情形,這提供了伶盜龍是活躍的捕食者以及其捕食方式的直接證據。馳龍科的後肢二趾上一般都呈鐮刀狀。傳統上認為這個鐮刀狀的腳趾的作用是用來劃開獵物的肚皮。在「搏鬥中的恐龍」中伶盜龍的鐮刀狀趾爪嵌入原角龍的喉嚨中,而原角龍的喙嘴則夾住了伶盜龍的右前肢。這顯示伶盜龍可能是用它們的鐮刀狀趾爪刺穿獵物喉嚨的重要器官來殺死獵物,例如頸靜脈、頸動脈,以及氣管,而非割開獵物的腹部。伶盜龍爪的鐮刀狀趾爪內側圓滑,並不銳利,並不適合用於切開、刺穿獵物腹部的堅固皮膚和肌肉。然而,目前只有發現鐮刀狀趾爪的骨質部份,這些趾爪在生前應該覆蓋者角質鞘,所以還是有可能具有銳利的邊緣,但無法長期保存銳利狀態,原因是這些趾爪無法後縮以防止被磨損,也無法像貓一樣磨利趾爪。
恐龍也懂「眾龍拾柴火焰高」?
伶盜龍的親戚恐爪龍,經常被發現成群存在,化石也是成群被發現。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處化石出土地是有許多伶盜龍一起出土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伶盜龍是群體行動的。不過還是有許多人認為伶盜龍(迅猛龍),是成群行動的。就比如《侏羅紀公園》裡的「迅猛龍」那樣。
想見見他們嗎?反正我是不想。
隨著克隆技術的完善,許多滅絕生物的復刻工作都被提到了明亮的地方來討論。恐龍們的復刻工作自然也不會被落下。民間對這種復刻古生物的事情,還是報以很大的期望的,從我們日常的遊戲,電影,科普節目中我們都能體會的到。不過我是真的怕哪一天這樣的事情真的實現了。因為我清楚,這樣違反自然的事情,人類自身是不能付得起這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