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回家,但是今年有點不一樣,因為疫情的影響,或許有很多人就都留在工作地過年了,但是依然會有很多人不顧一切地回家過年的,你是那個堅決回家過年的人嗎?
為什麼要回家過年,僅僅是因為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嗎?我想這只是一個方面而已,更重要的是對於家的牽掛。
其實在辛亥革命以前我們是沒有過年這個說法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春節就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立春而已。像南北朝的時候,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而不是某一天,完全和我們現在的春節相脫離了聯繫。而現在我們過春節,習慣性的叫做過年,那麼過年和過春節又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年」,在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年」是一種兇猛的怪獸。
「年」這個怪獸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到臘月三十,就會出來覓食,挨村挨戶地去尋找食物,即吃人。嚇得所有人都不敢出門,只能躲起來,等「年」走了才能出來。偶有一年有兩個小孩子,在臘月三十那一年晚上在玩鞭子,抽出了「啪啪」的聲音,這個聲音一出,「年」就像是遇到了天敵一樣,望風而逃,不想又撞到了一個紅色的衣服上面,嚇得更是魂不附體,慌不擇路的「年」就這樣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撞,又撞到了一個燈火輝煌的廳堂裡,完全睜不開眼睛了,最後碰得頭破血流的跑了。後來人們就根據這些「年」害怕的東西和物件,開始製作一些抵禦「年」的方法,久而久之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風俗。
二、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根據「年」的書寫字體來表述的了。
之前我們的年字是放在「禾」部的,寓意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為糧食是一年一熟,因此也就把「年」引申為歲名了。
說完「年」的來歷,再看看春節的來歷,感覺春節其實就是為了我們的農時。
在辛亥革命以後,當時的民國政府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陽曆和農曆,所以就把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了。
是不是很隨意,但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現在的春節已經變得更加的隆重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務工地和家鄉隔著千山萬水,但是那份兒時的記憶,家的牽掛依然滯留在每個遊子的內心深處,這也是每到年底,我們都想回家過年的原因。
不僅僅是家裡有家人,更是在那個家鄉有很多兒時的記憶,出來久了,偶爾回想一下之前的記憶,還是會喜笑顏開的。
家,是溫暖的港灣,有自己最愛的人,也有最愛自己的人,一年的離家,或許時間不是很久,但是那份相思苦已經不是為了「年」賦予的那一點點寓意能夠表達的了。
你今年回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