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老人|在貴州文史領域默默耕耘的父親深深地感染著我...

2021-01-10 亞魯紫雲

今年,是父親王燕玉逝世二十周年,恰好由貴州人民出版社編輯的《貴州學者文叢·王燕玉文選》也出版了,這是父親遺著,是繼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輯的《貴州文化老人叢書·紫巢文存》出版後的又一個著作集子。每每翻看父親的遺著,都讓我獲益匪淺。父親一生浸研究貴州古代史、近代史、貴州方志及中國文學史、中國古籍文獻等,他的成就令我望其項背,也正是父親對貴州歷史文化的執著與熱情,感染了我,讓我走上了研究貴州地方史志、貴州文化的道路。在深切懷念父親的同時,我也想再寫寫他 ,以此紀念父親逝世二十周年。

父親譜名世樸,字燕玉,以字行。1923年10月23日(農曆九月十三)生於遵義縣東鄉樂安裡龍淵村(今紅花崗區新舟鎮沙灘村永豐組)。我們家族入黔始祖於明末由四川瀘州遷播,居遵義東鄉龍淵,故稱龍源王氏,至我祖父時已歷十世。我們這一支中的六世祖王恆,字鹹齋,在清乾隆時期,曾任職浙江平湖縣,有政績,主修《平湖縣誌》。其長子即我伯太高祖王青蓮,字希白,號香湖,選庶吉士入翰林院,故習稱「王翰林」,曾歷官浙江、廣東等地,在轉任山東布政使(未到職)時,因病逝世於廣東,歸葬綏陽牛星山,20世紀70年代遷葬龍淵村鹿子坡祖塋。王青蓮弟王青黎,字吉人,號梧村,即我太高祖。父親幼蒙庭訓,秉承家學,隨我祖父習字作文,後入新式小學學習數年。即長,本應升初中讀書,祖父覺其根底尚淺,遂命赴沙灘師從黎梓字丹艧先生學古文辭,遂停新式教育。時黎先生已不收徒,但因王黎二姓有近三百年交誼,故破例收父親入室,日授《說文》,聽講《左傳》,誦唐宋以降各家詩詞文章,以及其他傳統文化,一年有餘。沙灘黎氏雖遲於我們家族遷居遵義,但清鹹同以後,我們家族累遭兵燹,家道中落,故黎氏在文化教育方面後來居上,沙灘亦成為遵義在清代後期一方文化發祥之地,並形成沙灘文化現象。當代已故著名詩人黎煥頤先生,即父親之同門師兄弟。

1939年9月,父親考入遵義豫章中學讀書,後又就讀省立遵義師範學校。1942年得保送貴陽大夏大學附中,不久轉遵義縣中高二年級,遂以「燕玉」一名行世。在遵義城區的這段時間裡,父親得國學大師黃侃弟子、名師朱穆伯先生指點和垂愛,學業大進,曾言「開拓學術視野,實由於朱先生」。1945年3月,朱穆伯先生受聘國立貴州大學,父親遂經其介紹入貴大先修班就讀,9月升中國語文學系,「乃定浸研學術、滲涉文史哲社科各門之志」。大學期間,又得貴州宿儒、貴大教授諶湛溪、張汝舟、田君亮、趙伯愚、湯炳正、李獨清、張玉麟、楊文山諸先生教誨,課餘又參與貴陽名流楊覃生、柴曉蓮諸先生組織的 「花溪詩社」,集會吟宴,習誦詩詞。

戴明賢書王燕玉詠懷授業恩師湯炳正先生詩。

1949年秋,父親從貴州大學畢業回到遵義,應邀為豫章中學文史教員。是年11月遵義解放後,遂成為新中國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轉任遵義四中語文老師,兼上歷史課,後來擔任過遵義四中語文教研組組長和遵義市語文聯合教研組組長。他所授課程講述方式方法新穎,簡易通俗,加上知識面廣,為歷屆學生所歡迎,所教過的學生至今難忘。我的一位姑母也曾是父親班上學生,她多次給我們說:你爸爸上課,從不看備課本,講起課來,滔滔不絕,我們在下面聽得滋滋有味,寫的粉筆字漂亮瀟灑,這麼多年後想起來,那情景還歷歷在目。聽了姑母繪聲繪色的講述,我們甚為神往,覺得生不逢時,沒有遇到聽父親上課的機會,很是遺憾。

父親上課的情況我是不知道,但隱約記得小時候在他的房間裡,看到過泡茶葉的杯子裡,泡好的茶葉是滿滿齊到杯口;抽屜裡的煙盒紙總是很多,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裡面(父親有一個好習慣,他有過的任何紙片,不論大小,都是摺疊成一疊存放,從不亂丟,就是用過的大小紙幣,也是這樣)。後來才知道,父親備課經常到深夜,茶和煙提神。母親說,他的哮喘病和肺氣腫根源就是那時落下的。

遵義四中的一位老教師,叫餘澤坤,也是父親教過的一位學生,現在也是70多歲的老人。餘老師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動情、生動地描述了我父親在遵義四中上課時的情景:「無論是就學識的淵博而言,還是就影響的深遠而言,王老師都稱得上文史界的領軍人物,當然算得上四中語文組前輩中的大鱷。授課的風採是一般教師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是口才一流,不僅口若懸河,深入淺出,而且語句幽默,趣味橫生;二是記憶力驚人,從不翻看教材資料,旁徵博引,如數家珍,無論先秦散文、唐詩宋詞、明清雜劇小品,還是歷史人物、社會雜談、風俗掌故,或隨口背誦,或信手拈來,學生大呼『神奇』,用今天的熱詞說就是『太震撼』;三是一手漂亮的板書,行雲流水,內容則提綱挈領條理分明別具一格。每逢他的課,學生都提前端坐教師靜候老師,準備享受一席豐美的精神大餐。但見王老師翩然而至,手捻兩支粉筆,肩下夾一本從未見他打開過的教科書,於黑板上寫下標題,便滔滔不絕,一瀉千裡地授課。」

父親的另一個學生、貴州當代知名作家石永言老師也讚譽父親所上的課「達到一種化境」、「大家如沐春雨如坐春風」。在父親去世前,我姑母和他的一些同學一起來看望父親,擺談起當年的情景,師生興致熱烈,很是高興,父親也好像回到他在遵義四中上課的時候,露出自生病以來少有的笑容。

1963年,父親接受省教育廳調令,到貴陽新創辦的貴州函授學院任語文組負責人,該院主要工作是培訓全省中學教師和中級幹部,教師有時還要到地州市縣下面給學生講課。後來我到一些縣市出差,遇到一些人,他們知道這個關係,都對我說:「我聽過王老師的課,印象特別深,王老師的課講得真好,我們現在都還記得」。父親在貴州函授學院一直任教至1970年。

1971年,貴州函授學院撤銷,父親調貴陽師範學院(即後之貴州師範大學)附中,任職語文教研室。1973年8月,師院歷史系「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課急需教師,父親乃調入該系,自此轉入大學任教,以後相繼任歷史文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晉升為副教授、教授,擔任研究生導師,同時兼任貴州歷史教學研究會(貴州省教育廳主管)理事長,1991年從貴州師大退休。

父親在歷史系主要擔任中國歷史文選課的教學,也講授中國古代文獻學、中國古代史等課程,先後教過的有1972年至1979年7個年級。該課程教材為《中國歷史文選》,但父親認為,貴州院校應適當結合貴州古代歷史的幾個大階段以及本省中學現實狀況來講課,故他沒有用國內其他兄弟院校所編現成講義,選擇了一些與貴州歷史發展有關係的文章,自行編寫講義,最後選文28篇,對文章進行標點分段,自作注釋約6篇,自作現代漢語譯文的4篇,其他篇採用前人注釋,但有所增損改動,這本講義約30萬字。另外,他還編寫繪製輔助資料三種:一是《中國歷史文選教學輔助資料》,內容包括《漢字字略》《文言虛詞釋例》《字辭典舉要》《中國史籍簡介》四部分, 二是《中國歷代官制表》,三是《中國歷史文選地圖集》,自繪地圖21幅,隨講義附發。當時,大學教育在劫後重開,教材缺乏,故父親這些自編講義和輔助資料,在歷史系當時的教學中起到很大作用,省內其他學校也借鑑參考。我在貴州大學學習時,也曾把這些資料帶去,給班上的同學們看。多年後,父親在這些教材基礎上,增編補充成《中國文獻學綜說》和《中國歷史要籍介論》兩部著述,先是在貴州師大內部出版,前者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現這兩種著作均收入《紫巢文存》中。

《紫巢文存》

在教學同時,父親參加了學校及歷史系組織的重點項目貴州史的研究和《貴州古代史》《貴州近代史》兩本書的編寫,撰寫其中的歷代疆域部分約4萬字,繪製疆域沿革圖15幅。此外,從1977年至1980年底,父親個人撰寫的專題論文就有14篇約24萬字,先後發表於本院學報和省內書刊。他還參與貴州省研究夜郎重要文論集《夜郎考》之一、之二的撰寫、編輯、定稿、出版。在貴州師大期間,父親作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創會會員、理事,多次參加該會的歷次年會活動及《中國歷史文選及附錄》《中國史學家傳記選注》兩部書的編選和注釋,撰寫發表了《〈漢書·地理志·牂牁郡〉疏》《從〈四裔考〉看〈文獻通考〉優於〈通典〉》《〈史記西南夷列傳〉註疏》《徐松和〈西域水道考〉》等文章,撰著《鬼谷子注本點校附輯佚》。

社會科學領域,歷來是文史不分家,教學與研究也是相互依存的。父親大學期間,就撰有《略談故鄉的學術文藝》《論〈毛詩〉周南召南多設言之辭》《論〈楚辭〉文體要及其不可名騷》(載遵義《播風月刊》)等論文。在遵義四中任教時兼授歷史課,故從那時起,他就介入貴州地方史的研究。1958年,受遵義市政協和教育局委託,他圓滿完成輔導北京大學歷史系前民主德國留學生胡伯堅來黔考察近代史上太平軍石達開至黔北和貴州號軍起義史料的任務。自20世紀70年代起,父親開始貴州地方史、方志的系列研究,並成為新一代研究貴州地方史志的先行者之一。

1977年,他撰寫並刊載於貴陽師範學院學報上的《夜郎沿革考》一文,開當代貴州史專題研究之先河。之後的20餘年,父親撰寫發表的《夜郎沿革考》《牂牁沿革考》《殷周鬼方辨》《略談古夜郎歷史線索和地域》等一系列文章及《貴州史專題考》《通鑑黔事輯證》《貴州省方志瀏覽記辨(側重地理沿革)》《治書管窺錄(側重貴州史志地理)》等多部有關貴州歷史書籍的編撰出版,帶動和活躍了貴州學術界開展夜郎、牂柯等古史研究的氣氛,也是父親對貴州地方歷史研究作出的貢獻,為此,他付出了後半生的大部分精力。是父親的言傳身教,使我後來也開始並熱愛地方文史研究。父親曾對我說過:「貴州的學人,因為囿於條件的限制,研究全國性的課題不大容易出成果,所以你們以後如能踏踏實實地把貴州的歷史研究好,就是對地方做了一件好事。」他還說:「我自己的研究也是在前人的啟發和研究的基礎上開始的,比如說貴州著名鄉賢鄭珍、莫友芝及後來的任可澄、李獨清等先生,對鬼方、夜郎、牂牁等貴州古代重大歷史的研究,就是為後人提出了持續研究的課題,我做的就是前人還沒有全部完成的事,你們應該一直做下去。」父親的這些話影響和打動了我,也是我從事地方歷史文化工作和研究的動力及原因。但我很慚愧,辜負了父親的囑託,沒能像他那樣,在這方面做出成績,也沒好好地做這項工作,是我的一個遺憾。

20世紀80年代,我國新編地方志的工作在全國開展,如火如荼,貴州亦方興未艾。父親受省市有關方面的邀請,與當時的一批學人也進入這一新的領域。他和秦天真、王虎文、安毅夫、趙德山、趙西林、吳志剛等省市領導,王萼華、陳福桐、楊祖愷、史繼忠、張桂江、朱文華、鄧永章、何靜悟等一批專家學者,為貴州省第一輪新編地方志的編纂,費盡心血,使貴州的地方志編纂工作,進入全國的先進行列,貴州的成就,被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的專家譽為「薰風南來」。他撰寫的《方志綜論稿》《方志芻議》《章學誠的「三書十議」》等系列文章發表後,給貴州乃至全國的地方志工作者極大的幫助,使許許多多不懂地方志的文史工作者,逐步地成為編纂地方志行家裡手。

父親還參與了《貴州省志》《貴陽市志》及部分地區、市縣和各種專業志的實際指導工作和培訓,為貴州省新編地方志提出許多積極的建議和主張。當時我也在貴陽市志辦公室工作,除參與和協助各專志的編撰外,還參加《貴陽市志》大事記、人物誌的資料搜集和撰寫,記得父親曾對我說過:「地方志人物傳的撰寫,除一些有名的人物外,你們要多搜集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但為地方做出貢獻的各行各業的人,他們也是歷史的創造者。」父親的這一番話,我一直記在心裡,在工作中努力去爭取做到。他還專門給《貴陽市志》中的軍事、體育、文化新聞、宗教、文物等專志寫序,撰寫文章評介《黎平縣誌》《雷山縣誌》等新編志書,給參與這些志書編寫的同志們極大鼓勵。父親曾擔任過貴州省地方志編委會委員、貴州地方志協會副會長、顧問,貴陽市志編委會副主任、總纂,貴州省志《交通志》《水利志》和一些縣市志顧問,他為貴州新方志的發展付出辛勤勞動,受到方志界同仁的尊重。

父親幼承家學,從5歲起作詩吟對,「既治經以通詩,又好文而喜詠」,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文賦格外喜愛。他青年時代得黎丹艧先生傳授;在遵義受朱穆伯、萬蘇黎等先生鍾愛,交友吳萬鍾、陳慶錫、唐爾鈞、陳福桐等,「酬唱辭章」;大學期間,除正式接受課堂教育外,又受時之師長任通伯(教務長)、錢子厚(中文系主任)、李獨清、諶湛溪、張汝舟等教誨和省垣宿儒前輩楊恩元、張彭年、唐爾同、柴曉蓮等的薰陶,傳統詩詞方面卓有成效。

20世紀60年代到貴陽後,又結識李大光、王萼華、宋 森、塗月僧、盧雨樵、劉順慈、趙德山、趙西林、王得一、易舜凱、黃 源、楊 石(適)及遵義居築的蕭之亮、楊祖愷、陳福桐等文中摯友、詩壇耆舊,在閒暇之日,聚會結社、分韻吟詠,得存詩詞甚多,數十年間共有詩詞及聯語 1000餘首,編為《倥傯詩存》《偶忽詞存》《聯語偶存》(多數收入《紫巢詩詞文集》中,有些亦選編入《紫巢文存》附錄)存世。

90年代中,父親在久臥病榻的最後幾年裡,還寫下祝賀香港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五十周年等數十首詩篇。在貴陽與王萼華、趙西林、朱曦合集出版的《四弦集》中,收錄有父親最具代表性的《冬居詠史絕句》20首、《外文雜詠絕句(選)》40首、《黔詠絕句故實》40首,時人評為「典型的學者之詩,以詩為論,剝膚到骨,冷雋深至,燃犀燭怪,具見學人的眼光和本識。」 他的詩詞被省內詩詞界譽為「韻律和諧,格調高雅」之作, 認為其境界深遠,題材廣泛,對仗工允,韻典完美,既有本身家學淵源,又吸取了中國歷代詩人的精華,更得到黔北「沙灘文化」大儒的傳授和嚴師摯友們的扶植,經多年磨鍊,已達爐火純青境地。父親的《外文雜詠絕句》,作於20餘歲,共寫五言絕句171首,詠頌世界25個國家176個文化名人,有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雪萊、莫裡哀、巴爾扎克、小仲馬、左拉、普希金、易卜生、泰戈爾、馬克·吐溫等,評者認為:在他的筆下,這些外國名人,個個栩栩如生,得到了中國文化形象化的描寫,這是一個學者中西兼論、敢於發揮的獨到之處。

另外,父親的《黔詠絕句》82首,以七言絕句體,吟詠貴州異聞軼事、故實人物,是他閱覽古籍文獻及地方志百餘部後所得。該組詩作於1957年,其自序曰:「冬月入仲,氣溫大降,晝間陷於運動,夜歸甚冷,當爐坐遣泛之黔中文獻,作絕句代記,意在獵奇取能賅括,不計工拙焉」,詩意表現了作者愛憎分明的胸襟和淵博的知識。

此外,父親用中國古體文寫的《國立貴州大學校慶祝辭》(唐宋正言體)、《吊屈原賦》(楚辭體)、《時對》(漢文體)、《論詩之起源及本質》(魏晉駢文體)、《彎腰公傳》(唐宋散文體)、《文章策問》(唐宋散文體)《播風學會募捐啟》(明清四六體)、《貴州大學美術社展覽通柬》(明清小品體)等10餘篇文章,是他遺著中僅存的古體文章。這種文章對我們來說,已很少看見,不容易讀得懂,現在學校的中文系可能已沒有教授這樣的課程了,可稱為純真純厚漢文化之表現。因父親史志研究成果後來居上,幾乎掩蓋了他中國傳統文學功底和古典文學方面的造詣。父親古典文學這方面的天賦,我是一點沒有繼承到,很是遺憾。

父親逝世後,留下的從民國時期到晚年的大部分遺稿即成冊(篇)手稿、零散筆記、照片等280餘件,遵照我母親遺言,均捐贈給貴州省遵義市圖書館,現該館專闢 「王燕玉專櫃」 收藏,所遺部分圖書資料亦捐給貴州師大圖書館。

作者:王任索,王燕玉之子,從事地方史志、歷史文化、地方歷史人物研究和地方古籍文獻整理、研究40年。歷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貴州文史叢刊》編輯部編輯、副主編、主任,文史研究處副處長、處長,副巡視員;曾任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秘書長、貴州地方志協會理事等。

更多新聞

2.5天彈性休假制度真的來了!此地7月至12月開始實行網傳「7月20日起高速免費通行到今年底?」 真相是......來源:貴州省文史研究館

相關焦點

  • 「多彩貴州形象大使」柳昕妤傾情演唱《我回來了貴州》
    中新網貴州新聞6月14日電  日前,一首滿帶著貴州人鄉愁的歌曲——《我回來了貴州》由「多彩貴州旅遊形象大使」柳昕妤演唱並在北京成功發布,柳昕妤用她那甜美清透的嗓音為天下貴州人傾唱著家鄉的樂音。  正如泰戈爾所寫:「像一群思鄉的鶴鳥,日夜飛向他們的山巢。」《我回來了貴州》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意境中去描繪貴州人的心境和對家鄉的摯愛。
  • 有趣的稱謂(貴州文化九)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貴州文化,有趣的稱謂。貴州有諺語:「過了鴨池河,姑娘叫大婆」,指的是黔西一帶,確有其事。除了黔西,還有哪些地方有有趣的稱謂呢。但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還是遵義,普通稱謂到沒什麼,叫小姐姐也不會錯,有趣的還是親戚稱謂。在我們遵義老家,父親的哥哥叫伯伯,伯伯的老婆照舊叫伯娘。而父親的弟弟(就是叔叔)則叫「爸」,按照排行叫大爸,二爸等等,最小的叫么爸。
  • 帶你認識神秘的貴州飲食文化
    每次我總會耐心地解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當地老百姓最愛去的地方吃當地最有特色的早餐,這是工作室最接地氣的一種調研方法之一。「嘴嘗市場法」,其實就是窮街陋巷覓食記,看起來都掉口水,實則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學。南甜北鹹、東辣西酸,街邊美食攤的碗裡盛著不只是湯,那都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故事。
  • 文化丨2019年度貴州優秀文藝作品獎勵名單公示
    根據《貴州優秀文藝作品獎勵辦法》,現將2019年度優秀文藝作品獲獎名單予以公示:獲獎名單1.電影《無名之輩》申報渠道:深圳市一怡以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獲獎單位(個人):深圳市一怡以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電影《布依女人》(戲曲片)
  • 弘揚飲食文化,尋找中國各種美食之貴州絲娃娃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地大物博,文化高尚文雅,各類文化藝術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當然在飲食文化中,它的獨特與精髓也是令外國人刮目相看,甚至還百思不得其解。在飲食文化上以大米為主,菜餚的烹飪更是多樣化,烹,炒,煎炸,燜燴燉,還有許多豐富的海產品,更是美味多汁,以蘇州最為經典的國寶級菜餚,松鼠全魚,廣東著名的白切雞,還有源於徐州,紅於杭州的東坡肉,四川的麻辣燙,等等美食讓人數不勝數,百吃不厭,令人情不自禁,垂涎欲滴,吃上任何一道菜餚,永遠都不會忘了那飄香四溢的美味!
  • 「我的扶貧故事」人傑地靈:走出大山的苗文化丨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
    我叫劉宇,是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派駐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的第一書記。靈峰社區在歷史上曾經因一座數百年的古剎和兩株罕見粗壯的玉蘭樹而聞名於七星關,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旅遊優勢。然而,楊超擔心自身是少數民族,搬離故土後生活不習慣,又照顧不了老人,找不到活幹。為此,我動員了靈峰苗族中具備高度威望的「苗王」一起到楊超家進行宣傳動員,用老鄉們聽得進的話語耐心講解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好處,特別是不讓下一代再受窮的道理,幾番上門做工作,楊超同意搬遷。
  • 貴州
    銀杉、珙桐、桫欏、貴州蘇鐵等15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全省有藥用植物資源有3900餘種,佔全國中草藥品種的80%,「夜郎無閒草,黔地多良藥」,是全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品質優良的珍稀名貴植物有珠子參、三尖杉、扇蕨、冬蟲夏草、雞縱、艾納香(天然冰片)等6種。
  • 智綱智庫王志剛:日鼓鼓的貴州
    關於家鄉的問題,從1978年負笈北上那天起,就困擾了我很多年。那時候的貴州在整個中國經濟墊底,文化邊緣,是落後的代名詞。  出到省外,免不了「君自何處來」的寒暄。我的回答百無聊賴:「我來自中國的第三世界貴州,貴州的第三世界黔西。」最後再加句「說了你也不知道在哪裡」,以堵住別人的嘴。
  • ...先進集體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抗疫紀實
    13名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感染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感染管理科、省緊急救援中心96999、檢驗科、肝膽外科、消化內科、腎內科、心內科、內分泌科、檢驗科、影像科、藥劑科等科室的專業醫師,15名護士和3名在影像、檢驗、藥學方面極有經驗的醫技人員以及11名水、電、工程後勤人員和駕駛員第一時間到齊。
  • 「貴州城市人家」公益行·再向金沙
    「貴州城市人家」公益行·再向金沙貴州城市人家裝飾「關愛山區貧困留守老人」公益行在路上貴州城市人家裝飾2018年公益行第一站,4月3日上午正式啟程。村裡人均耕地偏少,土地出產率也較低,留守在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居多,所以缺少主要勞動力,導致生活困難,連最基礎的飲水問題都還有大部分村民尚未解決。隊伍一抵達便馬不停蹄地與當地村委會領導進行對接,具體了解目前龍山村村民的大致情況後,就開始按照規劃後的路線,看望孤寡老人,慰問貧困戶,為村民們帶去生活物資和來自社會的關心。
  • 2019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即將開幕
    新華網貴陽7月30日電(盧志佳)2019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將於7月31日開幕,包括舞劇、話劇、花燈戲、交響樂等在內的一大批優秀劇目將在8月至10月上演。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30日舉行媒體通氣會,公布了本次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節目單。
  • 貴州要辦「三疊紀」世界文化公園
    金黔在線訊 作為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的「重頭戲」,貴州古生物化石展也將隨年會一起開幕。5月24日,記者來到展會現場先睹為快。在現場,一具巨大的薩斯特魚龍化石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條魚龍長達15米,產於貴州關嶺新鋪,全球罕見。據了解,展品全部由承辦方之一的貴陽金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提供。
  • 臺灣東森電視臺走進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組圖)
    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貴陽市臺辦 胡珊珊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3日貴陽消息 座落在貴陽市白雲區的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外表看似普通,裡面卻珍藏著「中國苗族服飾收藏第一人」曾憲陽先生畢身的心血日前,臺灣東森電視臺《生活接力棒》欄目組一行走進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曾憲陽先生的女兒,館長曾麗向我們講述了父親和她與苗繡服飾的一世情緣。   因父親一直從事苗繡文化的研究與收藏,從小就被父親使喚幫忙整理繡片等活的曾麗從心裡非常厭惡父親的工作。長大後,她更是豪不猶豫地選擇了工科。直到父親生病、過世,血脈相承的感情和難言的悲痛讓她開始重新審視父親鍾愛的事業。
  •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中新網貴州清鎮8月8日電 題: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延續「土與火」的藝術作者 周燕玲坐在一把泛黃的木椅上,74歲的胡正德得心應手地玩著黑色的泥巴,離他5米遠的土窯裡,火舌在竄動,1250攝氏度的爐內正在燒制有龍形紋飾的黑砂陶鍋。
  • 貴州省資訊|貴州餈粑的來源與做法,也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
    貴州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貴州餈粑的來源與做法,也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關於稻米的歷史記載已有七千餘年,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另有銅仁市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一帶的印花甜粑,工藝巧妙到令人嘆為觀止,攤平時適時添加植物染料,卷裹成圓柱體後,會有單色或彩色的花鳥魚蟲圖案,已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貴州凱裡酸湯魚的酸湯是如何製作的?竟然如此簡單酸湯是貴州苗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飲,更是過年過節的重要美味,是苗族群眾家家常備的一種調料和湯料,可烹製菜餚或直接飲用。
  • 貴州平正鄉企業家牟光文:融入骨髓的春暉情懷!
    播州區文史檔案局局長楊升國說:「平正這個地方,紅色文化是很濃厚的,就單紅軍標語來說,它就是一個可挖掘的素材。平正的鄉賢文化,是播州區各鄉鎮的又一個亮點。」遵義市長徵學會常務理事、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葛鎮亞說:「我很感慨:平正的山多、山高,牟光文,站得高看得遠;平正的石頭多,牟光文,硬氣,有骨氣!」
  • 貴州被遺忘的一個湖泊,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與青海湖齊名
    如今,我國西部地區,特別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十分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護與發展,這不僅是為了積極地保護自然生態,甚至在全國其他地區看來,對於自然生態的重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從哪個發展角度講,保護環境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社會治理。
  • 貴州80歲老人坐輪椅迎娶新娘,自稱是真愛,知情人士:女方已懷孕
    貴州一位80歲老人坐輪椅迎娶新娘,自稱是真愛,知情人士:女方已懷孕情感不分年齡,有的80歲的老翁也能和40歲的女子結婚生子,而有的新娘卻因為新郎買的內衣小而拒絕結婚,最近貴州出現了這兩種極端情況,一對新人因為內衣買小了當天就分手,近日,有一位80歲的老翁迎娶了一位年輕的新娘,據說新娘懷孕了
  • 耶拉維奇:我去貴州踢球的原因很簡單——為了錢
    耶拉維奇接受埃弗頓官網採訪,談到了他的球員經歷:從格拉斯哥流浪者、埃弗頓,到貴州恆豐和薩格勒布火車頭。「在埃弗頓的頭8個月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美好的時光。」耶拉維奇說。他的父親菲利普以前在波赫聯賽踢右後衛。耶拉維奇一開始踢的是守門員。「我很活潑,守門員總是在空中飛來飛去地接球,我喜歡這個。」然後,父親插手了。「他告訴我:『你必須在前場踢球,否則就賺不到錢。』」。2010年8月,耶拉維奇轉會流浪者,在17個月間贏得蘇格蘭超級聯賽和聯賽杯,56場比賽打進36球。但耶拉維奇坦言:「我的目標是進球,然後前往英超效力」。
  • 貴州移動連夜尋找這幾位同學,只為讓他們更好地在家上學!
    2月10日下午,一張照片在貴州移動人的工作群裡流傳,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照片裡的孩子坐在那,用兩根小木棍卡在磚縫裡架起了手機,專注地看著老師授課直播畫面。遠處一個小女孩正在看著他,年幼的她可能還不懂哥哥為什麼那麼專注地看著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