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賤茅柴酒美,霜清螃蟹螯肥。」這句古詩寫的就是蟛蜞螯鮮甜肥美的口感,讓人唇齒留香的美妙體驗。在江蘇無錫,蟛蜞螯烹飪技藝是江陰特有的一種帶有地方特色的烹飪技藝,其在中國碩大的烹飪技藝庫中尚屬獨樹一幟,大有奇異之感,標新立異之感。所以,蟛蜞螯已經成為江陰非物質遺產,並列入無錫市非遺。江陰地處江尾海頭,長江邊蘆葦叢中盛產蟛蜞。蟛蜞,又名螃蜞、磨蜞、相手蟹,比蟹體形略小。它有一對鉗子般的螯,粗壯有力,自古以來江陰人專取其螯而食之。
蟛蜞是螃蜞類動物中名不見經傳的一種小動物,其外貌與蟹相似,但食用價值不能同比,故被人們小覦。然而,蟛蜞那一對又大又肥、體重約佔本身重量1/3的螯卻別具一格。其肉質豐滿、細嫩鮮美,烹飪成菜後鮮美無比,風味獨特,為佐酒之上等好菜。江陰人烹飪食用蟛蜞螯的歷史由來已久,清代,江陰的文人墨客受徐霞客的影響也愛上了蟛蜞螯。盛夏無蟹之際,他們以其作為螃蟹的替代品,以品味蟹的鮮味,以其作為佐酒的好菜,以提前享受螯品酒的美感,為此還給蟛蜞螯提了一個很雅的名字---「鸚鵡嘴」。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嘗到它後,被其鮮嫩超然之味所感動,於是贊口不絕地說:「此物只應天上有,食之,百物無味」;對此,《光緒江陰縣誌》有所記載。民國初年,邑人沙曾達作《澄江詠古錄》,收其作為地方土特產、風味食品收錄於案,以致屢傳至今。現因江河灘涂開發,生態環境受損,加之因使用農藥化肥、日用化學品產生的汙水造成的環境汙染,導致蟛蜞的生長環境受到破壞,以致產量大幅下降,使烹飪蟛蜞成了「無米之炊」,技藝無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該技藝將被後人遺忘後失傳。為此,目前需以保護蟛蜞產地為突破口,以保護該技藝的傳承。
小小蟛蜞生長在江堤、河堤旁的蘆葦蕩裡,江陰人捉住蟛蜞,只吃它的兩隻螯。將螯洗淨後剪去一隻角,再置入用五香、辣椒、蔥、姜、鹽、糖等調料熬製成的滷汁中進行烹製,待翻上幾鏟刀後,起鍋灑一些胡椒端上桌食用。清水、蒜蓉、醬香、蔥炒、十三香……江陰人將蟛蜞螯的吃法挖掘得淋漓盡致,各家飯店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蟛蜞螯,哪怕是70-200元1斤的價格也完全擋不住食客。但,偏偏只有江陰人最愛!
江陰人愛吃蟛蜞螯,在江陰大大小小的飯店裡,都會有蟛蜞螯這道菜,周邊城市的人都慕名而來。蟛蜞螯雖然味道鮮美,受人歡迎,但也有心善之人感到於心不忍,江陰詩人劉湘和為此寫了一首《蟛蜞的嘆息》,呼籲江陰人切勿因為貪圖口腹之慾破壞生態。逐漸的,江陰人在捉到蟛蜞後只掰下一隻螯,然後將其放回蘆葦蕩中,不久蟛蜞就會重新長出螯。小夥伴們,江陰特色美食「蟛蜞螯」,鮮甜肥美,你吃過嗎?
延伸 · 推薦
邳州人的家常美食「辣椒炒小魚」,你吃過嗎?
江蘇邳州鹽豆子,非常下飯,你吃過嗎?
常熟叫花雞,香味濃鬱,肉質肥嫩,你吃過嗎?
如皋白蒲黃酒,風味獨特,你喝過嗎?
江蘇如皋香腸,是如皋人念念不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