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關於藝術的事,前幾天,也就是2020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這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在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去年,也就是2019年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景觀設計展開展。
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很多知名博物館無法正常進行參觀,其中一些轉而推出了有趣的線上活動,通過各種多媒體形式,來進行雲宣傳,雲參觀活動。
在看過幾場線上參觀活動後,有一件事不斷重複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那就是《奇葩說》的一道辯題,假如奇葩星球的美術館失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會救哪個?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救貓,因為貓是生命的象徵,任何物品的價值都不可以和生命相衡量。但後來,我的觀點產生了改變。
縱然,這是一道辯論題,不管正方還是反方,都有各自充分而詳實的論點和論據去說服對方。但,當真的面對那些作品的時候,面對作者內心的星空和宇宙,救的不一定是貓。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當時因為日軍的轟炸和掃蕩,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任何東西都帶不了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把所有古建築的資料帶著,衣服都沒有帶,最後從長沙到了李莊。
後來美軍在李莊找到了梁思成先生,讓他把中國日佔區的那些古建築都標出來,以此來保護中國古建築。但梁先生以大君子大名士、大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不但標了中國的古建築,還標了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築,並且對美軍說,建築是人類的遺產,是人類的文化,不能因為一次戰爭,你是壞人、我是好人等這些事情,摧毀掉人類文化。
此類事件,在中外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上演,有的為了保護文化遺產,甚至犧牲了許許多多鮮活而又寶貴的生命。
還有大藝術家梵谷,眾所周知,梵谷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在談到他的創作時,他這樣總結:「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梵谷自殺時年僅三十七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於想像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讚揚。
或許我們不知道梵谷的人生經歷,不知道色彩的運用,不知道繪畫手法,但當看到《向日葵》那鮮豔的視覺衝擊時,我想不管是誰都會被震撼,那種特有的金黃是作者本人內心的熱烈和渴望,有人說,梵谷的畫裡沒有實物,只有他的內心世界。
不僅梵谷的作品,其實很多藝術品,美術館,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展覽,而是記錄,它們記錄了生命,記錄了作者的內心的渴望,也是人性的渴望,還記錄了文明,承載了我們無法觸及的星空和宇宙,他們超越了個體,超越了時代,當我們每個個體獨自面對著它們的時候,會感覺到自我的渺小。
王爾德有一句著名的話: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我想那個星空或許就是藝術,而那些仰望星空的人都是藝術家。歡迎大家有時間去博物館或者美術館參觀遊覽,感受一下藝術的薰陶,相信肯定會有所收穫。
寫了這麼多,大家以為我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麼?注意看一下文章的發布時間,好了,十字君想給你說的話都已經暗示好了,請查收!
祝大家節日快樂,記得去博物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