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生問白巖松,「博物館失火了,您是救畫還是救貓?」白巖松沒有猶豫,直接說「救畫。」
當時很多人都顯露出了不相信的表情。那個女生接著說,「貓的命就不重要嗎?」白巖松隨後說,「你見過哪次失火貓死了的?」
這個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拿逃生這件事來說,很多動物都比人類做得好。比如地震的時候,那些爬行動物都會很快做出反應。
還記得很多年前發生的一次非常嚴重的海嘯,當時就有報導許多動物都爬到了高處。還有人專門為此報導稱以後要多向動物學習,它們才是逃生的高手。
所以如果博物館失火了,貓說不定早就逃得沒影了,那麼自然也就無須選擇救畫還是救貓了。
不過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人類特別容易陷入到一種常態思維裡,也就是當一個問題拋出來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被套路了,在那兒糾結著,「我是救畫啊還是救貓」。
白巖松說:「我們太自大了。作為人,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才是天然解決問題的人,但卻忽略了我們才是問題本身。」
「我們不要高高在上地以為自己可以救誰,先救好自己。」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常常忽略,所以白巖松的這番話,我今天聽了之後,更加能夠理解自救的深意。
這個話題其實在去年很火,當時李誕的那番言論確實共鳴了很多人,他說,自己要救貓。為什麼救貓呢?
他說人沒有那麼博愛,那麼高尚,看眼前就好了。救了貓,不僅挽救了貓的生命,說不定還挽救了一個人的靈魂。自己不去害人,那就很不錯了。
當時我也很同意這樣的觀點。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利己主義者,只不過表現出來就不一樣了。那麼承認自己是利己主義的人並不可恥,也不用擔心別人會罵。
開腔罵人的人本身就是在告訴別人自己是利己主義者,如果他博愛的話,他根本不會想到要去罵人。
回到白巖松的答案上來,不管是李誕的答案,還是白巖松的答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
先救自己。李誕的救貓論出發點還是先救自己,因為他不想良心備受譴責。所以我們發現很多問題本身出在人身上,答案也在人身上。
白巖松說我們人類太自大了,沒錯。製造問題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拋出的這個問題特別高大上,回答問題的人一定覺得自己的答案獨一無二。
這個世界上不乏聰明的人,但我們發現很多聰明的人常常很謙虛。在聽完白巖松的一番話之後,我腦子裡馬上出現的一行字就是:他們為什麼成功?總是有理由的。
芸芸眾生,我們為什麼普通,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有些道理雖然很早就知道,但今天才真正懂得。
雖然也捫心自問:為什麼不早一點去實現呢?但這個世界上的人或事或道理或機遇也講究緣分的。
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做了一件對的事,趕上了一個好的機遇,那麼我們就成功了。而在這之前,我們要學會放低姿態,好好努力。
幾年前有人和我說我不適合待在這個地方,我沒有爭辯,只是那個時候我默默告訴自己,說沒有行動來得更讓人踏實。
到今天我還是願意用行動來證明地方並不一定是決定人成功的必要條件,我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才決定我能不能成功。
博物館失火了,救畫還是救貓?我的第一反應是兩者都不選。有沒有和我同樣選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