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了7000餘種植物資源的昆明植物園、成為水鳥棲息地和遷徙鳥類重要中轉站的滇池、亞洲第一的鬥南花卉......昆明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存在於綠水青山中,也存在於市民平時喜歡遊逛的溼地公園、花市甚至「菜籃子」中,成為昆明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亮點工作。
昆明植物園保存7000餘重要植物資源
陳智發 攝
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國「動植物王國」雲南省省會昆明市唯一的綜合性科學植物園。昆明植物園收集保存了來自全球五大洲、涵蓋中國不同氣候帶類型和地理單元、特別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植物資源7000餘種,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活體植物保育、研究、展示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基地。同時,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全球最大的兩大種質庫,收集保藏了涵蓋我國不同地理單元野生植物10048種,佔中國物種數的34.3%。
滇池成水鳥棲息地和遷徙鳥類重要中轉站
2018-2019年,昆明提出並實施了《滇池湖濱溼地水鳥棲息地規劃》工作。通過開展水鳥物種多樣性調查、水鳥適宜棲息地外業量化評分工作,對水鳥適宜棲息地圖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對不同類型水鳥及其棲息地提出了相應的規劃意見及具體規劃措施。
通過科學治理,近年來滇池流域水環境狀況得到改善,滇池的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呈現逐漸改善的趨勢。在滇池及周邊地區共記錄的鳥類有約138種,其中水禽58種(遊禽19種,涉禽39種),國家及省級重點保護鳥類增加至8種,分別為彩䴉、灰雁、黑翅鳶、黑鳶、普通、紅隼、遊隼、草鴞。
建成昆明鬥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
鬥南花卉已經成為中國花卉交易的風向標和花卉價格交易的晴雨表。連續20多年交易量、交易額、現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額全國第一,全國每10支鮮切花中,就有7支來自昆明。
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村鬥南,2017年成功入圍創建全國一流特色小鎮名單,2018年榮登中國最美的50個特色小鎮之一,演繹了昆明農業最美的傳奇。鬥南花卉已經是中國第一,亞洲第一,正向世界第一邁進。
高原特色農業助推脫貧攻堅和環境保護
1988年,國家開啟「菜籃子」工程,昆明不斷加大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承包經營,促進市場放開,晉寧、嵩明、宜良等昆明周邊縣區,紛紛成為「菜籃子」背後的菜園子。如今,昆明農業的「菜籃子」從匱乏到豐盛,不僅實現了蔬菜的自給自足,更成為全國蔬菜「南菜北運」「西菜東調」外銷出口蔬菜的優勢生產區。
尋甸北大營昆明廣袤的山林間,鋪展出47.4萬畝果園,年產量超過21萬噸,以呈貢寶珠梨、安寧紅梨、石林甜柿、富民楊梅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以東川、尋甸、嵩明、祿勸、晉寧、宜良為主的「名、特、優、稀」小果種生產基地,構成昆明優質果品碩果纍纍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的「山地牧業」發展思路,鋪展出來尋甸萬畝高山草場,養育出了祿勸撒壩豬、石林圭山羊等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在中藥(民族藥)領域方面,開發了以白藥、血塞通、燈盞花等為主的中藥系列產品,以彝、傣、藏等傳統民族醫藥為基礎的民族藥系列產品,以三七皂苷、天麻素、燈盞花乙素、青蒿素、香精香油等為主的植物提取物。生物技術藥領域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腸道病毒71型滅活產業化成效顯著,積極培育研發研究細胞治療、基因測序等新興領域。
1985年,國家發出《關於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昆明漁業抓住機遇,經30多年發展,逐步形成融池塘、壩塘、流水、大水面為一體化的養殖模式。水產品供應充裕,檢測合格率連續十年保持在95%以上。稻魚綜合種養,保水淨水漁業,休閒漁業的發展,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生態功能,肩負著助推脫貧攻堅和環境保護的雙重責任。
來源:昆明日報
【來源:昆明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