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人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新冠疫情——知識賽跑回頭看

2020-10-09 環球國際大視野

類人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新冠疫情——知識賽跑回頭看

新冠病毒從2020年初開始席捲全球,當人們越來越擔心和不安時,專家們也開始憂慮我們人類近親的安全。2020年3月,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和靈長類動物專家組發表聯合聲明,明確指出:沒有實例證明類人猿對新冠病毒易感。但是,它們對一般的人類呼吸道病原體高度敏感,因此,新冠病毒對它們可能是致命的。從那時起,保護類人猿,尤其是野生類人猿的知識賽跑就拉開了序幕。

教科文組織發起了一系列關於生物多樣性和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線上討論。民間社會、科學專家和決策者齊聚線上,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衛生危機、其起源和後果。其中一場網絡研討會集中探討了引發疫情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及其對類人猿構成的額外威脅。應邀發言的專家強調了3個主要因素,以了解危機的根源和克服危機的方法。

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健康狀況

這場疫情使人們認識到,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是不健康的。偷獵和砍伐森林使原本並不會有交集的物種相遇,導致人類接觸到動物源的病原體,而這些病原體在新出現的疾病中佔7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家畜研究所最近的一份報告詳細闡述了生物多樣性喪失與人畜共患病之間的機制,如果我們繼續保持現狀,這些疾病將不斷出現。然而,新冠危機一個意外的積極後果在於,人類現在意識到了保持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況的重要性。將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交織在一起的「一體化衛生」辦法目前正通過模式的轉變而獲得動力。為了保持並利用這種新興的動力以及這種共同的理解,關鍵是要關注那些受到最直接影響的社區,並與之合作。社區可以介紹保護生物多樣性如何能夠保證人類活動的可持續性,從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增進知識

對於全球的科學家來說,新冠疫情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在本文發表之際,感染和死亡人數不斷上升,但研究人員仍未發現疫苗或治療方法。靈長類動物學家同樣也參與了一場賽跑,目的是弄清楚這種新病毒如何影響類人猿,並制定安全措施,降低風險。當局為了贏得時間,仿效人類的禁足措施,禁止遊客進入自然公園,公園管理員和科學家們也大多回到家中。因此,不僅要提高對類人猿健康的認識,還要提高對類人猿環境健康的認識,這樣才能保護物種免於滅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MNHN)和烏幹達塞比託利黑猩猩項目正在開發一個新項目,即利用無人機對非洲19個生物圈保護區內的類人猿及其棲息地進行調查和監測,這樣可以減少保護區內的人類幹擾,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傳播風險。該項目將按照「一體化衛生」辦法,尤其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健康狀況。

保護棲息地

新冠疫情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積極影響是汙染的減少,這為緊張的氛圍帶來了些許放鬆。也正是野生動物在城市居民區中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這些由人類主導的空間,仍然與野生動物共享。還有兩點積極影響雖不太明顯但同樣重要,一是在野外發現的垃圾量有所減少,而這些垃圾正是將人畜共患病傳染給野生動物的一種途徑,或者至少在疫情禁足期間是這樣;二是不再有類人猿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然而,世界上某些地區由於缺乏肉類而面臨饑荒風險,肉類價格隨之上漲,因此偷獵和非法狩獵並沒有停止。在眾多可能會使我們最親密的動物近親滅絕的風險中,新冠疫情只是其中一個。以目前類人猿數量的減少速度來看,它們甚至有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在我們眼前滅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洲和亞洲23個國家指定了39個保護區域(世界遺產地和/或生物圈保護區),它們或是類人猿的棲居地,或位於類人猿的活動範圍內,目前除了克羅斯河大猩猩這個亞種外,涵蓋了所有類人猿。教科文組織正與喀麥隆和奈及利亞合作,將克羅斯河地區指定為跨界生物圈保護區。奈及利亞方面已為該地區提交了一份生物圈保護區提名材料。教科文組織在這些場地內與會員國合作,建設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繁榮社會。這包括與當地社區進行專門合作,支持他們自主進行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與類人猿棲息地的接近會增加人畜共患病的傳播風險。為了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教科文組織在烏幹達塞比託利黑猩猩項目的支持下,為社區以及公園管理員和/或工作人員設計了一系列海報,詳細介紹了防止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疾病的安全建議。

知識是一場持續的旅程,每一步都會遇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問題。但它這並不是一場孤獨的旅程。無論是定期的還是臨時的知識社區,都能促進信息和良好實踐的傳播,就我們的網絡研討會而言,可以幫助實現重要的目標,如保護物種免於滅絕和爭取時間。網絡研討會不僅聚集了科學家,還聚集了許多類人猿棲息地的管理者、決策者和民間社會的成員,他們都急於獲得信息和建議。教科文組織作為思想的交流中心和實驗室,將繼續組織和維護交流平臺,並傳播其成果。

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相關焦點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生物多樣性保護,成都市現在咋樣了?
    2020年7月10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召開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項目評審會。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單位專家及生態環境廳、市公園城市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應邀參加會議。
  • 《生物多樣性公約》等機構與綠會分享聯合新聞稿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響沉重的警鐘,今天我們有責任審視曾經的粗鄙行為,有必要重建與野生動植物的關係,尊重野生動植物生長的權利,讓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真正成為它們的節日和權利日。地球目前面臨的緊迫挑戰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的研究顯示,如果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氣候變化與棲息地的退化得不到控制,多達一百萬個物種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消失。今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慶祝活動的目標是提高人們對這一令人震驚的趨勢的認識,推動討論如何通過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來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
  • 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全文見第三版)。  習近平強調,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在各國致力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經濟高質量復甦這一特殊時刻,聯合國舉辦生物多樣性峰會,大家共同探討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 國際專家分享:生態文明和新型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原定今年10月在雲南昆明舉辦,由於疫情影響已推遲至明年。本次大會將通過為期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2021-2030),該框架目標宏大,計劃通過實施全面性行動以扭轉人類社會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並在2050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報告:十年前設立的20個目標,均未完全實現
    2020年9月15日,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以下簡稱「展望」)指出,此前在全球層面設立的「保護珊瑚礁」等20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沒有一個完全實現。十年前,為了制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和進一步消除貧困,各國政府在日本愛知縣商定《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制定了上述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Target)。
  • 人類與類人猿擁有共同祖先,為何只有人類發展成智慧生物?
    說到地球上和人類最相似的動物,莫過於黑猩猩了,作為類人猿的一種,黑猩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和人類之間的差異,只有1%,但是恰恰是這微不足道的1%,決定了一個成為了智慧生物,而另一個則是「野獸」。為了搞清楚這1%的區別究竟在哪裡,近日,來自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洛桑大學的科研人員一起,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大腦中的人類特異基因來進行精準定位,最終為區分人類和類人猿的根本所在,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讓我們尋找身邊的生物多樣性
    □ 本報記者 劉維光 文/攝  10月28日,2012年第四屆上海市Bioblitz生物限時尋探究活動在上海植物園舉行。  活動邀請了植物、昆蟲、鳥類、土壤和水生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動物等專家團隊為學生們答疑解惑。
  • 從新疆庫爾勒蘋果枝枯病,看保護蘋果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生物多樣性對糧食和農業非常重要。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確保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很多重要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的不可或缺的條件。2019年2月份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世界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狀況》顯示,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對全球糧食和農業的未來構成了重大風險。新疆被認為是世界上蘋果的起源地。
  • 烏魯木齊市開展疫情防控消殺點位安全防範指導「回頭看」
    烏魯木齊市開展疫情防控消殺點位安全防範指導「回頭看」 2021-01-13 19:54:18 來源:市應急管理局 閱讀: 近期
  •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意義
    第1頁: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第2頁: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
  • 人類需不需要「生物多樣性」?
    攝影:CYRIL RUOSO, MINDEN PICTURES, NATIONAL GEOGRAPHIC今天的紀念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大會早在2000年就通過決議,將此紀念日設立於每年5月22日——旨在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
  • 漲知識啦!昆明這些地方蘊藏著生物多樣性的奧秘
    保存了7000餘種植物資源的昆明植物園、成為水鳥棲息地和遷徙鳥類重要中轉站的滇池、亞洲第一的鬥南花卉......昆明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存在於綠水青山中,也存在於市民平時喜歡遊逛的溼地公園、花市甚至「菜籃子」中,成為昆明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亮點工作。
  • 紅黃藍千餘家園所發起「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益倡議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紅黃藍1800多家幼兒園和親子園聯合發起的「我和大自然說說話」公益畫展徵集活動正在全國熱烈開展,短短一周內已經收到了1200多幅兒童畫作品。
  • 南極洲無人幹擾區縮至不到32% 生物多樣性卻堪憂
    雖有99.6%的荒原 生物多樣性卻堪憂 南極洲無人幹擾區縮至不到32%據英國《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評估研究,科學家通過編制「人類南極洲地面活動記錄」發現,南極洲無人類幹擾的地區已不到32%,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下降。
  • 亞馬遜河雨林火災造成大量危險:氣候變化、氧氣和生物多樣性
    本月橫掃亞馬遜河的創紀錄大火正在重新審視巴西的森林砍伐政策,環境研究人員和自然保護主義者擔心這只會加劇氣候變化危機。「亞馬遜地區森林破壞的影響並不停留在亞馬遜地區。它們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康乃狄克大學的名譽教授羅賓·查茲登說,他研究過熱帶森林生態。
  • 與物種滅絕賽跑,頂尖科學家為150萬生物建「基因圖書館"
    在5月22日第21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時,聯合國宣布今年的主題為「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在此期間,李文教授接受了我們的獨家專訪,他暢談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人類的未來,以及EBP項目運行現狀和對生物多樣性的長遠意義,同時也分享了目前新冠疫情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挑戰,和EBP項目如何對新冠研究產生幫助。
  • 生物多樣性
    啥叫「生物多樣性」啊,這些就是生物多樣性典型的代表。
  • 馬勇|我國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問題探析
    目次一、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進展二、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存在的主要問題三、推進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的若干建議2020年初以來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儘快完善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加強執法管理和司法保護已成為我國社會公眾的普遍期待。
  • 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首先科普三個概念:外來物種、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複雜的生態系統。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