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嬰來說,眼下的生活與老家永春的鄉村煙火總是息息相關。今日用柴火慢熬一鍋枇杷膏;明日上山制茶,邂逅春日滋味;又復一日,攜茶具於山巔或溪邊,一坐便是半晌……但初到廈門那些年,由於離家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始終無法構成鄉愁。
直到 2016 ,臺 「莫蘭蒂」衝毀了老家屹立八百年的古通仙橋。眼見被衝斷成兩半的廊橋,老嬰在惋惜之餘,某種情感隨之傾瀉。一場以家鄉風物的再設計和探討為出發點的「探春計劃」應運而生。
\ 老嬰 /
從事民宿行業十年,現生活於廈門。前年開始自己的探春系列,帶著好奇心探訪四季如春的家鄉。希望以自己的視角,用放鬆有趣的方式探索家鄉風物的可能性。挖掘更多有意思的民俗民藝在地文化。
用老嬰自己的話說,探春計劃是個小而性感的土特產計劃。
通過梳理故鄉、創作與自我的關係,我們發現,一切的原點都來自故鄉記憶的追尋與對它的熱愛。這位自稱「非典型」閩南人的 80 後,以創作和探尋故鄉風土的方式,在影像的視角與老物什的設計細節裡,「小心翼翼」地表達著她那份典型的閩南鄉愁。
永春縣隸屬福建省泉州市,別名桃源。
「我們就像故鄉的『異鄉人』,對它既熟悉又陌生。過去只是單純往家跑,直到突然有天,你發現自己對家鄉一無所知,便想重新去認識它。」老嬰說道。
永春縣城的文廟
01
探春計劃,一個永春人的鄉愁
開始「探春計劃」的初衷其實非常簡單——傳遞家鄉美好。一開始,老嬰只是把家鄉的風土人情介紹給身邊的朋友,而在改造風物的過程中,她越發感嘆自己過去對家鄉的「一無所知」,逐漸地,更多人開始了解被譽為「桃源」,在福建卻不算起眼的永春,走進這座小城獨有的溫度與鮮活個性。
俯瞰永春
(右圖)永春城鎮的關帝廟
要問這個計劃有什麼特別之處?老嬰會說,「這不過是當地人做的一個土特產項目,太文藝、太商業的東西存活不久,比包裝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挖掘,這個過程也是對自我的重塑,它讓我明白自己從何而來。」
永春被譽為「中國香都」 「中國蘆柑之鄉」 「中國紙織畫之鄉」 「中國名茶之鄉」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探春計劃」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用影像記錄永春的「小嬰奇遊」;另一個,便是風物的再創造。過去有人問老嬰,「你覺得自己在傳遞一種美學嗎?」老嬰只答道,「不是的,這都是永春人的日常。」
/ 小嬰奇遊
對畢業於廈大藝術設計影像專業的老嬰來說,影像亦是一種語言,替她寫出關於家鄉的詩與歌。
綠色的詩
山間低吟
坐在茶桌前,老嬰談到,招待我用的佛手茶是老家特產的茶葉,也是探春計劃最早推出的一款風物,插畫出自她的老朋友皇小小。起初與朋友合作,只想把東西做得好玩、有趣。但老嬰坦言,那時對風物的理解太粗淺,對家鄉的認識也很表面。
與插畫師皇小小合作推出的永春佛手茶。
/ 永春風物
近三年的時間裡,老嬰嘗試以更為美好的方式,讓永春在地好物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繼第一期的佛手茶後,陸續推出白粬、金桔蜜餞、木薯餅、枇杷膏等在地風物,以及「閩南·茶桌仔」等展示閩南在地生活的設計品。
2020 春採永春佛手
來自佛手主產區蘇坑的有機茶園春採佛手,產於海拔 860 米的龍頭山,採摘品種優良的紅芽佛手為茶青,以傳統搖青方式,走水發酵都比較到位。再以炭焙方式,分三次輕火慢燉。茶米色澤烏黑棕黃、緊結;葉底肥厚軟亮、均勻;湯體厚實,水感飽滿,衝泡起來,有果園的香氣。
閩南 * 茶桌仔
這張戶外茶桌復刻了閩南生活中最日常的圓形和方形桌,作為縮小版的茶桌仔,置入戶外空間,既可泡茶又可衝咖啡。
日進鬥金永春野生小金桔
山裡的野生小金桔又叫山桔或米桔,顏色金黃,經過冰糖熬製,然後晾乾製作成金桔幹。它既是配茶佳品,又可作煮花生湯、綠豆湯、蒸年糕的好調料。傳統手工製作保留最原始味道,只有採摘天然金黃成熟的才可以製作出那滿口的金桔香味。
local 木薯餅乾
這款風味餅乾來自永春印尼華僑農場的手工製作,由於特別添加了木薯粉和豬油,香味獨特,帶著濃濃的古早味。
去年,經營十年的民宿關閉了,老嬰索性把更多時間花在家鄉。以走遍永春的 18 個鎮、6 個鄉為目標,一邊查閱地方志、人物誌和歷史文化書籍等,一邊探訪在地風物、當地遺留的古建築,以及它們背後的人文歷史。不知不覺永春的山路走了大半,從外半縣到內半縣,老嬰用雙腳臨摹出了一個更為立體的永春。
東關橋下
對許多人而言,故鄉似乎不過是個地理位置,只留下一些曖昧的記憶。老嬰希望除了外地人,也能激起永春人對家鄉的好奇心。當他們以「異鄉人」的身份重新踏上故土,或許也能找回屬於自己的「鄉愁」。
縣城的老醋廠
02
小城居樂,尋找家鄉的更多可能性
永春給老嬰的印象,常常有一種閉塞感。但這種閉塞,讓她感到舒適而自由。在小城,所有的安逸、悠閒都是在不經意間產生的。沒有過多的社交,人們安居樂業、自給自足。反觀這些年在城市的生活,看似自在,卻常常讓人想封閉自己,就像被塞到一個盒子裡。
永春五裡街的街頭
在永春的一天裡,老嬰時常清晨起床逛逛茶山,找個舒適的戶外席地而坐,然後泡泡茶。就連當地人也時常困惑,問她上哪找來這麼多好地方,而後,他們也會緊隨她的步伐前往。把新鮮的生活方式傳遞給身邊的永春人,讓他們發現家鄉更多的可能性,於老嬰也成了件有意義的事。
某天傍晚,老嬰開著車路過老家的鄉間小道,遠處山上佇立著一座孤獨的閩南古厝,落日把山路染成粉色,這一幕在老嬰心裡揮之不去,只留下「故鄉好美」的感嘆。在回歸故鄉後,這些無意間捕捉的記憶碎片所帶來的歸屬感與感動,都變得清晰而可觸碰。
03
尋找故鄉記憶,翻開永春的風土地圖
穀雨過後,便是老家的茶季。不多時,老嬰也要啟程回鄉,準備新一季的好茶。在她心中,故鄉的歲時風土,早已瞭然於心。一張記錄永春風土的地圖也日漸明朗。
\ 達埔鎮 /
// 蔑香
達埔是全國最大的篾香生產基地。永春蔑香製作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間,由宋元時期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後裔移居永春縣達埔鎮後引進,迄今有 300 多年歷史。
曬香場面十分壯觀,由於永春日照充足,一年四季幾乎都能看到。
//永春佛手
達埔也是永春佛手的發源地。永春佛手是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
\ 蓬壺 /
// 永春工
永春工,是永春特有的一種木雕工藝。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自清代乾隆時期起在中國木雕界獨樹一幟。
老嬰認識的最年輕的木雕師僅三十多歲,以雕刻寺廟佛像為主要活計。作為年輕一代的手工藝人,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傳承的同時,適應市場化需求而生存下去。
\ 石鼓鎮 /
// 白鴨湯
去到永春必吃的一道菜,又以石鼓白鴨湯最為聞名。選頭大冠紅、軀體碩壯的紅面番鴨為主料,配上 13 種中草藥烹製而成,湯味濃,滋味鮮。
// 魁星巖
魁星是中國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永春人而言,魁星巖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標。每逢家裡小孩有重要考試,爸媽都會去拜拜,祈禱考核順利。
\ 五裡街古集鎮 /
// 五裡街
閩南最早的商業市場,至今保留古街建築和卵石鋪路的風貌。五裡街許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地首站碼頭之一。
目前,縣裡針對五裡街老街的復興與修繕正積極展開行動。
// 白鶴拳
人們熟悉的詠春拳是永春白鶴拳的變種。白鶴拳屬於南拳,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拳術。如今,有許多人到此來追根溯祖。
// 白粬
永春白粬村位於永春五裡街儒林辜厝,村中制白粬已有 300 多年歷史。白粬做工考究,有十道工序,即洗、浸、磨、掛、壓、研、製片、蘸、擺、發酵,全部過程除磨漿外都只能是手工製作。
前年,老嬰邀請朋友的小孩大米為白粬畫了一組製作流程圖。雖然大米常年跟著父母生活在北京,但通過稚嫩的筆觸,一個 8 歲小孩對家鄉色彩的感知也躍然紙上。
\ 桃城 /
// 老醋廠
醋是永春最具代表性的風物,雖然知名度不及山西老陳醋和鎮江醋。但永春醋因以糧食釀造,口味醇香不刺激,而別有一番特色風味。永春老醋廠,也是縣城人熟悉的一座地理坐標。醋廠園內的一個生產車間改造成了文創園,在這裡可以看到那些不曾褪色的時代回憶。
老嬰始終記得童年時,每天幾乎都會騎著自行車路過這裡。漫天的醋酸味嗆得慌,於是她每次都要猛踩腳踏飛奔而過。
// 醋豬腳
這道永春的家常菜,幾乎是每個永春小孩都熟悉的家鄉味道。不加一滴水,而用永春老醋悶煮的豬腳,酥軟入味,香氣撲鼻,叫人魂牽夢繞。
\ 東關 /
// 東關橋
東關橋又稱「通仙橋」,飛架在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 1145 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
2016 年,受颱風「莫蘭蒂」影響,東關橋一度被衝毀。但政府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修繕,2017 年,廊橋修復完成的消息轟動全國,甚至登上了新聞聯播,這也是當地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北硿華僑茶廠
東關鎮的北硿華僑茶廠正式建於 1958 年,這座國營茶廠是福建四大茶廠之一,在計劃經濟年代,與安溪、漳州、建甌三茶廠,同為福建省烏龍茶出口產品的生產基地。其生產的松鶴牌一級閩南水仙,是傳承百年古法風味的優質品種。
老嬰曾在文章裡介紹老家的傳統民俗活動——炸佛,引起了許多外地朋友的興趣。去年元宵,有一群人專程包了一輛中巴車來到永春。在這些 80、90 後眼裡,一個別開生面的永春正在娓娓道來它的故事。
回到四年前,站在斷成兩半的廊橋前,老嬰或許不會想到,在尋找自我與鄉愁的過程中,有一座隱形的橋,早在不知不覺中連接起了這座小城與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