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中國教育報
2018-01-03 09:23
14%被測學生把洋節錯認為中國傳統節日,還有部分被測學生把小烏龜錯認為十二生肖。日前,遼寧瀋陽市約六萬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參加了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涉及語文、數學、英語、基本素養四科。當地教育界人士表示,調研和監測發現,目前學生閱讀能力總體偏弱。(《遼瀋晚報》12月28日)
小學都上到四年級了,居然還有把小烏龜扯進十二生肖、把洋節當成傳統節日的,這樣的「梗」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儘管僅憑一次或幾次測評,未必就能反映出小學生真實的傳統文化常識水平,但出現如此「低級」錯誤,胡亂「拉郎配」,真的說不過去。
這個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現實中,一些家長更關注的是奧數,是英語、早教等「新知」,或者是舞蹈、球類、跆拳道等健身項目。小孩子的興趣往往被遊戲或玄幻讀物等吸引,他們的世界裡多的是各種豐富駁雜的知識,是另一種「與時俱進」。至於那些經歷了歲月淘洗的傳統文化常識,很多被棄置一邊,甚至成為「老祖母」的專屬。十二生肖是這樣,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也是這樣,當然還包括諸多中國人的歷史與地理等。這其中,「三國」的命運稍好些,但孩子們獲知的三國知識,很多甚至來自網路遊戲……
傳統文化常識果真過時了嗎?且不說其中好多知識反映的是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一種自成系統的認識論,即使以現代社會的知識體系而言,也離不開這些傳統文化常識。某種程度上講,現代社會越往前走,越是呈現出某種新變,越能體現出傳統文化常識的重要性。這本身就是一種互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參照系。
因此,有必要在學校教育中強化傳統文化常識教育。這不是復古,也不是食古不化,而是一種回歸,是在找回中國人的固有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求更充分的認同。瀋陽市的綜合評價只是一個標準,真正需要做的還有很多。譬如,如何習得這些傳統常識?如何將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如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而非硬性灌輸……
目前,中小學語文課本已經加大了傳統文化課程的比例,一些學校也在常態化組織經典誦讀等活動,但僅有這些還不夠。在新一代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植入傳統文化元素,並不是幾首古詩、幾個典故所能支撐的。要真正引起學校、家長的重視,必須想辦法營造一種濃鬱的學習氛圍。
傳統文化常識並非簡單的知識積累,而是體現在生活態度上。我們現在常常強調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正是從傳統文化中來。有傳承、有汲取、有浸淫,才會經由與外部世界的碰撞而產生自信。如果缺乏傳統文化常識,即便擁有再多的技能,也是瘸腿的。
是時候重視傳統文化常識教育了。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一個民族的精神發育是不是健全、是不是既能接續傳統又能吸納新知,關鍵在於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是不是有敬畏。從這個意義上講,錢穆先生所言的對歷史要有「溫情和敬意」,應該成為一種警醒。
(原題為:《傳統文化教育還得做實做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小學生,傳統文化,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