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才是華夏文明的正統?至少在西漢就是這樣認為,那黃帝算啥?

2021-01-13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關於蚩尤的記載

蚩尤,原是三苗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神農氏炎帝之臣,也是炎帝之裔,姜姓,他逐炎帝參盧而自立,自稱炎帝。雷學洪《介庵經說》卷二蚩尤:「蓋蚩尤本神農後末帝之諸侯。

《尸子》說神農氏十七世,其末帝叫參盧,即蚩尤從參盧處的銅以鑄兵器。蚩尤取炎帝之位,仍名赤帝或炎帝,本亦神農之後。」從很多古籍記載可知,蚩尤是開始使用銅質兵器的,如《管子》說:「蚩尤受葛盧之金面作劍鎧戟。」蚩尤用銅作武器,所以才能在石器時代威震天下。他既為姜姓,與神農同族,當亦來源於甘青高原,後來東遷到魯西一帶,和黃帝、炎帝爭奪中原的肥沃平原。

《史記集解》曰: 「蚩尤,古天子。」瓚曰:《孔子三朝記》日:蚩尤,庶人之貪者。」

《初學記》卷丸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趾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羊水在甘青地帶,空桑即窮桑,在今山東曲阜縣,與《逸周書·嘗麥》的「蚩尤宇於少昊」地點相同,曲阜正是少昊之墟。從此告知了蚩尤東遷路線。

蚩尤與黃帝交戰的情況,史籍有很多記載。據《龍魚河圖》云: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伸天面嘆。天遺玄女下授黃帝兵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服。

又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得到人首鳥形的玄女幫助,才戰勝蚩尤。鳥形玄女,或系鳥夷以鳥為圖騰,用黑鳥羽為服飾,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玄鳥正是東夷族商人的始祖。黃帝和鳥夷聯合,才能打敗蚩尤。蚩尤既有八十一個兄弟,即八十一個以蚩為圖騰之氏族。銅頭鐵額,獸身人語,即他們有棕色皮膚,帶假面具。

二、蚩尤之死的分析

雙方激戰的過程 ,《史記·五帝本紀》云:「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原來是蚩尤道逐赤帝。赤帝即神農氏炎帝。赤帝與黃帝聯合反攻,才擒殺蚩尤。傳說涿鹿之戰,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黃帝叫風后制鬥機指南以辨別四方。黃帝還聯合了力牧、神皇、鄧伯溫,以熊羆貔貅前行(是黃帝四個胞族),用鴞雁鷤以為旗幟,(四個鳥夷部落)圍攻蚩尤於濁鹿之山,遂擒蚩龍。「三年九戰,而城不下,問之五胥,乃設五旗五軍具,四面攻之,三日而後得志。「便殺蚩尤於中冀,取名為絕轡之野。

風后是以鳳為圖騰的鳥夷部落首領,鄧伯溫是有媯氏,他們都是東夷族,力牧為羌人,神皇即神農,他們都是西羌部落首領。以黃帝為首建立西羌東夷的部落聯盟,初步構成了華夏系的雛形,來和蚩尤為首的三苗、九黎部落聯盟交戰。

這時,「蚩尤氏帥魅魅以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御之。」同時,「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又說「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兇黎之谷。」蚩尤爭取東夷族的風伯、雨師的幫助,但黃帝又增加了西羌族應龍的支援,相比之下,黃帝以壓倒優勢的兵力才打敗了蚩尤。

所說交戰的地點濁鹿、涿鹿、中冀,都是一地。濁鹿即涿鹿。中冀亦即古冀州之中部地方,歷來多認為在今河北懷來縣。「苗族勢力,當日似擴展到冀北境,逼近今日所謂關外。」

蚩尤死後的葬地,有說「在東平郡壽張縣鄉城中」,有說「今冀州人掘地得髏髑,如鍋鐵者,即蚩尤之骨也。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觝……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至今湘黔一帶苗族祭祀仍舉行角觝之戲,或頭戴牛角相戲。漢宣帝在蚩尤家附近的東郡壽良縣西北沛上也建有蚩尤祠,秦時祀東方八神將「三日主兵,祠蚩尤」。漢高祖在故鄉沛縣建沛庭以祀蚩尤,後建都長安又祀蚩尤,漢武帝還在長安建蚩尤祠。

「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林。」至今凡苗族居住的寨子前,都種有楓林,被視作神木。從「蚩尤對苗民制以刑」看來,蚩尤時已制有桎梏,興起了刑罰,開始了階級社會的萌芽。由此可窺探到五千多年前,中國的原始氏族社會己因財富的積累,分化為貧與富而跨入了階級社會,才發生掠奪部落財富之戰。

三、蚩尤的後裔

黃帝與蚩尤之戰,動員了不少部落參加,規模之大,戰爭之激烈,亦是先前所未有的。蚩尤並不因戰敗而被人忘記,相反地被人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奉祀,還擬定祭文款式。蚩尤是苗族人一致公認的民族祖先。「蚩尤之後,以國為氏。」後裔便姓蚩和尤。

蚩尤的遺族,在商代時分為蚩和尤兩部,武丁時期的卜辭有

「……蚩巴……?」,「……在尤。十二月。」「丁丑卜,…?在尤。一月。」

丁山認為有莘氏之墟,在今山東曹縣之北。或即貝丘,在臨清縣東南五十裡。尤地當在山東地域。

《左傳》昭公二十年: 「姑尤以西。」註: 「齊東界也,姑水、尤水皆在城陽郡東南入海。」姑水為今大沽河,在黃縣;尤水即掖縣小沽河,當為尤人東遷於此而得名。

自蚩尤失敗後,大部分遺族和三苗一同退到豫西山區,今河南魯陽有河。楊樹達說:「甲文有濁字,亦不見於《說文》、《玉篇》、《廣韻》,以地望及字音求之,蓋即滍水也。

今湖北羅田縣有尤河又叫官渡河、縣前河,源出峨眉山之紫潭衝,西南注入巴河。五峯縣也有尤河,發源於瓜簍灣慄子坪,北注清江。公安縣有油水,又叫白石水,《水經注》說東注於江。《漢書·地理志》叫繇水,西與洈水合。油與尤、繇音通。這些地名,正標誌著蚩尤遺族逐漸南遷,最後和三苗、驩兜一同遷入湘黔川鄂邊界的山區,形成苗族。今花垣縣龍潭鄉苗族中便有由氏,與油、尤音同。

由此看來,蚩尤系由蚩和尤兩個原始部落組成的雙胞族,以後融合為一個部落。三危、三苗、蚩尤,都起源於甘青川交界的岷山山脈,三個部落相距不遠,都屬於牧羊人羌人的分支,姜姓,也是神農氏炎帝的支族。

他們在六千多年前與神農氏最早進入了中原肥沃平原,聯合建立了苗部落,打敗了炎帝,以後又被黃帝打敗,經歷了堯舜禹的徵伐,逐漸退入豫西山區,和祝融氏黎——九黎、驩兜——丹朱兩族組成了三苗部落聯盟。

到商周時,仍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苗、鄧、曼、蠻子、尤、丹、黎等小國,先後融合於華夏族。其餘的三苗部落又累受周楚的徵伐,又由江漢地區南遷於湘鄂川黔交界的山區,融合了其地民族成員,如仡僚(鑿齒、僚)、佐盧(盧戎)、佐濮(濮)、佐羋(楚)、仡顓(顓頊)、仡六(六)、仡夷(夷)等古老部族,形成了現代的苗族。在三苗遷徙過程中,大部分成員融入漢族,如江西撫州一帶的危姓,還有尤姓、蚩姓、由姓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黃帝#

相關焦點

  • 華夏文明中具有神奇傳說的六種動物,蚩尤坐騎最萌,黑狼最傳神
    在我們華夏兒女的歷史記憶裡,有很多神話故事貫穿著我們幾千年的文明,我們將很多動物刻畫出了獨特而神奇的寓意,這不僅僅是一種瞎想,更是代表了我們祖先與野生動物,與大自然萬物和諧共處,平等相待的一種文化自信與文化理念。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賦予了神話寓意的傳說中的動物。
  • 古代「四大醜女」的之首:黃帝的寵妃嫫母!華夏始祖有她才無敵
    嫫母因為貌醜而成逐疫驅鬼之神,據說後世巫醫祛除瘟疫跳大神時所戴的面具,就是嫫母的遺像,形狀極為醜惡。雖然嫫母醜陋無比,但是德行可謂中國女性的楷模。由於嫫母智慧超群,品行得體,性情溫柔,故而得到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賞識,娶為妃子。5000年前,黃帝為了制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但面貌醜陋的醜女(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的第四妻室。
  • 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中國的黃帝就是埃及的法老蠍子王?
    》,皇皇四五十萬字,核心觀點就一個: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書中第10頁原話)  第二篇是《早期華夏》,分10個篇章加一個附表,講述古埃及的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歷史。主要觀點就是:漢字來源於古埃及文字,中國古代的神農時代、五帝時代、夏朝時代都是古埃及的王朝延續。比如神農時代,就是蘇美爾文明在全球傳播的結果,黃帝應該就是埃及的蠍子王等等。炎帝、嫘祖、堯舜鯀,祝融共工,上古八姓等,都源自於古埃及。
  • 這四個姓氏注意了,極有可能不是「炎黃子孫」,戰神蚩尤才是祖先
    這四個姓氏注意了,極有可能不是「炎黃子孫」,戰神蚩尤才是祖先 《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 蚩尤作為九黎部落聯盟的酋長,在中國古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有所記載。
  • 只知道炎黃子孫,那蚩尤的後代去哪了?一句「黎民百姓」道出實情
    說起來,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炎黃子孫」自居,那是因為在上古時期,炎帝和黃帝是兩位人類始祖,帶領人們走向了文明,而要說到上古,除了炎黃之外還存在一個種族就是「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就是蚩尤,而且蚩尤和黃帝之間還展開了一場大戰,最後皇帝勝利。
  • 兩岸華人清明共祭黃帝 臺灣女主播:黃帝是「暖男」
    在今天(4月4日)舉行的丙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上,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詹春柏及夫人、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敬獻了花籃。雖然遠隔海峽兩岸,但千裡迢迢也要來到這裡祭拜祖先,因為血脈同根,也因為文化、文明都來自於同一位祖先——黃帝。
  • 蚩尤八手八腳、銅頭鐵額?那麼黃帝是什麼模樣?
    說到我們的上古神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神話中,關於我們上古祖先形象的描述了。最多的,就是人首蛇身,比如女媧、伏羲、共工等等,也有不一樣的,比如炎帝,牛首人身等等。總之,很有意思的一點,古籍中對於上古先祖的描述,個個天生異形,長相奇異。要說長相最奇異的,那就得非蚩尤莫屬了。
  • 黃帝與泰山的那些神話傳說
    中華民族自有神話傳說以來,由史籍與文學共同塑造形成的黃帝形象為「三皇」之殿、「五帝」之首,最稱中華「人文始祖」。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貴晨認為,黃帝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筆寶貴財富,值得華夏兒女永續珍重。
  • 《山海經》三大上古神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
    在西漢馬王堆漢墓的帛畫上,也繡著三足烏和扶桑神樹的形象。由此可知,三足烏曾是華夏先民的最為崇拜的神獸之一。山海經神獸畢方鳥還有一個神秘的身份,它是華夏先祖黃帝的護衛神鳥。《山海經》記載,黃帝和蚩尤大戰時,蚩尤曾經襲擊黃帝的車駕。在危難之時,一隻紅色巨鳥從黃帝眼前飛過,擋住了蚩尤的襲擊。
  • 上古十大魔神,蚩尤排名第幾?
    兵神蚩尤蚩尤,中華古代部落首領。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使陽穀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第一說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即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後,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從而鞏固天子之位;第二說見於《逸周書·嘗麥篇》,即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第三說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 它又是否為上古蚩尤的坐騎?止增笑耳!
    而這不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大熊貓嗎!?既然熊貓已經有了「食鐵獸」之名,那麼,第二個問題:熊貓又是否真的是蚩尤的坐騎?熊貓就是食鐵獸提及蚩尤,就不得不提到他與我們華夏始祖黃帝的那一場生死決戰——涿鹿之戰。據網上一些網友的說法,在涿鹿之戰中,黃帝的坐騎是黃龍,而他的對手蚩尤的坐騎便是食鐵獸。
  • 蚩尤坐騎食鐵獸,被認為是大熊貓,難道上古就有了鐵?
    上古時期蚩尤大戰黃帝,坐騎居然是可愛的「滾滾」——大熊貓。只不過那時候的「滾滾」有個霸氣十足的名字叫「食鐵獸」。對於史書的這段記載,近年來一直被人們質疑:中國冶鐵歷史最早起源於商朝,上古時期怎麼會有鐵?1、蚩尤的坐騎是食鐵獸嗎?
  • 蚩尤騎著大熊貓和黃帝交戰,結果輸了,大熊貓:這鍋我真不背
    那就快來看看吧。在遠古時期的逐鹿之戰中,蚩尤就曾以大熊貓為坐騎戰鬥,結果嘛。我們都知道了,蚩尤輸了。騎著這麼可愛的大熊貓去戰鬥,不輸才怪。可能會有很多朋友有這樣的想法。你這樣想的話,我想大熊貓可是會很不高興的,畢竟大熊貓以前可不是現在這副「熊樣」。大熊貓可不是什麼「善茬」,在遠古時期,大熊貓這個族群可是幫助過我們三大始祖,黃帝,炎帝,蚩尤打過仗呢。
  • 古人為什麼稱自己為華夏民族,是炎黃子孫?背後有說法
    中國為什麼叫做華夏民族?這兩個字大有說法 中華擁有5000年的文化傳統,淵源很長,是歷史上現存唯一的文明古國,文化這個東西流傳了5000多年才是中國人最自豪的事情。
  • 大熊貓是「上古神獸」,蚩尤坐騎,看大熊貓經歷了什麼
    它被稱為「上古神獸」,是蚩尤的坐騎。大熊貓蚩尤坐騎當人類先祖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熊貓先祖做為蚩尤的的坐騎參與了此次戰鬥。蚩尤戰敗後熊貓又跟隨黃帝徵戰炎帝,幫助黃帝統一了華夏。因此熊貓也被載入了《史記》,也被世人稱為「上古神獸」。
  • 熊貓真的是蚩尤的坐騎嗎?真的拉了蚩尤的後腿嗎?古代熊貓什麼樣
    大熊貓,其實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大熊貓真的是蚩尤坐騎嗎常常看見網上有人調侃大熊貓,蚩尤當初就是因為把這傢伙當作坐騎才被打敗了吧。那麼當年蚩尤真的是把大熊貓當作坐騎的嗎?而大熊貓又有什麼厲害之處,才會被蚩尤賦予這麼一個重任?
  • 古代世界各大文明都有過針刺療法,為何只有中國發展出了針灸體系
    博大精深的中醫是華夏文明對世界文明的一大重要貢獻,而中醫體系除了各種神奇的中草藥驗方以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針灸了。針灸在中國的起源非常古老,不提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少在商朝中期,就已經有了專用的針刺療法工具——砭石,也就是石針。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部落氏族,所以產生很多不同的圖騰。
  • 和蚩尤有關
    和蚩尤有關聽江湖新聞,說江湖故事,探尋江湖的歷史,尋覓歷史的江湖,就來江湖不曉生。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其實都是有古代的來源的,比如老百姓,庶民,黎民等等,都是由歷史依據的。很多人都以為「百姓」這個稱呼,源於古代的《百家姓》但其實不是的,因為這個百家姓是在宋朝才出現的,但是在宋朝之前就有了百姓這個稱呼,可見,百姓的這個稱呼並不是從百家姓裡面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