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面積4.7萬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裡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
「巴丹吉林」是蒙古語的譯音,「巴丹」是由「巴岱」演變而來,原意究竟是人名還是地名已無從考察。傳說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義也有兩說:一說,它是由藏語「哲讓」演變而來,意為地獄,另一說指它是數詞六十的意思,表示這片沙漠中湖泊眾多。
橫穿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被稱為「聚寶盆」,而奇峰、嗚沙、湖泊、神泉、寺廟更堪稱巴丹吉林「五絕」。到此的遊人一定不能錯過。
富庶的 「聚寶盆」。巴丹吉林沙漠中豐富的動物、植物資源與大量的矽、鋁、鐵、鈣等礦物資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再是什麼「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寶盆」,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
「漠北江南」 好風光。這片沙漠中的湖泊星羅棋布,俗稱海子,有113個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海子多為鹹水,不能飲用,但是可供植物生長。在湖泊周圍蘆葦叢生,水鳥嬉戲,魚翔淺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譽。美術世界的活化石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東緣曼德拉蘇木西南14公裡的曼德拉山中,在18平方公裡內分布著4234幅數千年前的古代畫,是世界最古老的藝術珍品之一,堪稱「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這裡的巖畫不僅雕刻技術精湛,圖案形象逼真,而且生動寫實,卻又古樸粗獷,時間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和元、明、清各代。它記載了當時的經濟文體、生活情景和自然環境、社會風貌。因此被稱為「美術界的活化石」。
世界鳴沙王國。受風力作用,這裡的沙丘呈現滄海巨浪以及巍巍古塔之奇觀。巴丹吉林中心地帶的沙山皆 可隨風而鳴,是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高達200多米,峰巒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錯落,沙子下滑的轟鳴聲響徹數千米,有「世界鳴沙王國」之美稱。
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廟 。殘陽暮色中,沙山環抱著一座孤零零的喇嘛廟,廟後有一湖,碧波如鏡,湖中有廟影,水動則廟動。這就是巴丹吉林廟。巴丹吉林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廟。始建於同治年間。據當地人介紹,這個廟為瑪尼活佛所建。「當初興建這個寺廟時,所有的一磚一石一瓦一木,都是用駱駝從沙漠外運進來的」,他們對此充滿了崇敬。雖然歷經百年風沙,但由於深處大漠,人跡罕至,寺廟一直保持原貌,更是給人感覺其神秘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