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湖泊。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27日電(記者李仁虎、魏婧宇、王雨蕭)巴丹吉林沙漠位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國第三大沙漠,沙丘起伏的曲線陡變成高聳的沙山,碧藍的湖泊散落在沙海間。沙漠深處有一座小村莊,這裡的牧民安享著沙漠湖泊中的寧靜與快樂。
清晨七點的沙漠還沒有迎來日出,綿延的沙丘在微光中呈現出青藍色。40歲的阿拉騰格日勒推開院子門,伸著懶腰走到駝圈旁,將十幾峰母駝依次牽到空地處,開始擠駝奶。
天色越來越亮,一輪紅日從他家東邊的沙山後升起,金光洩在山腳下的巴音淖爾湖,湖水如鏡子般反射出湖邊的沙丘、蘆葦和6間土坯房。這些土坯房是阿拉騰格日勒的家,也是這個周長約4公裡的沙漠湖泊周圍方圓十幾公裡唯一的人家。
阿拉騰格日勒是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村)的牧民,這個嘎查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面積有3184平方公裡,相當於上海市面積的一半,常住人口卻只有27戶94人。
蘇敏吉林湖畔的寺廟和牧民開的牧家樂。新華社記者李仁虎攝
阿拉騰格日勒一家以養駱駝為生。他將駝奶發酵成酸奶,攢夠100斤後,開車運到140多公裡外的駝奶加工廠出售。「出一次沙漠開車要4個小時,沒法天天運送鮮駝奶,只能發酵成酸奶,半個月出去一次。」他說。
擠完駝奶,阿拉騰格日勒將駱駝放出去覓食,自己則開始享受勞動後的清閒。有時候他會在家看會兒電視,或者用手機聊聊微信、刷刷視頻,風光互補發電設備的使用和移動通訊信號的普及,使大漠深處的牧民與外面的世界保持著同一節奏。
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阿拉騰格日勒更喜歡沙漠裡的遼闊安靜。「這裡的生活很簡單,沒有城市裡那麼多嘈雜的東西,養養駱駝,見見朋友,安安靜靜也是幸福。」
沙漠生活簡單卻不貧瘠。巴丹吉林嘎查牧民依靠駱駝養殖、發展旅遊和政府的生態獎補,年均收入近2萬元。
巴丹吉林嘎查牧民開的牧家樂。採訪對象供圖
如今,每戶牧民都有汽車。阿拉騰格日勒以前騎駱駝出行,一天才能去一戶朋友家,現在開著汽車每天能走三四戶人家。汽車的普及,也為沙漠帶來了更多的遊客。從2006年開始,巴丹吉林嘎查的牧戶陸續開起牧家樂,目前已開了12家。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必魯圖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瑪峰」之稱。必魯圖沙峰海拔1617米,相對高度500多米,比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高沙峰高出70餘米。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另一奇景,是位於沙漠深處的巴丹吉林廟。這座建於1755年的喇嘛廟內繪有佛教題材的壁畫,擺滿了藏語和蒙古語的經書,廟旁是蘇敏吉林湖,湖中有廟影,廟後沙連天。
蘇敏吉林湖是巴丹吉林嘎查境內130多個沙漠湖泊中較大的一個,加之靠近深受遊客喜愛的旅遊景點,這裡成為牧家樂的集中區,湖邊共有5戶人家開辦了牧家樂。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湖泊。採訪對象供圖
48歲的布仁巴圖是其中之一,他承包了村裡空餘的活動室,在蘇敏吉林湖畔開起了牧家樂。他將活動室改造成住宿的房間,還搭建了12個蒙古包。開業近1個月,已經接待200多名遊客,收入近3萬元。
辦起牧家樂後,布仁巴圖同從前一樣照顧駱駝、整理牧場、殺羊燉肉,而這些平凡的事情對遊客來說卻是純粹的沙漠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