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女士花費近萬元購買,卻在不久後便生病離世的矮腳貓)
如今,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養寵物不僅成了社會時尚,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情感寄託。
然而,不斷升溫的寵物熱和逐漸擴大的寵物消費市場,催生了不少亂象。
狗狗買回來不久
就確診感染病毒
今年4月12日,劉先生花費2000餘元,在寧波某寵物店購買了一隻兩月齡的拉布拉多犬。
沒想到,回家不到兩天,小狗就開始拉稀。嚇壞了的劉先生趕忙將它抱回店中檢查,並未測出感染病毒。
隨後,店家給小狗餵了藥物、做了驅蟲,病情暫時得到好轉。但沒過幾日,小狗又開始上吐下瀉,甚至還出現了便血。
劉先生隨即將狗送到專門的寵物醫院。4月22日,小狗被診斷為細小病毒感染。在接受診治後,小狗預後不良,日漸消瘦,精神狀態非常差。
隨著病情惡化,4月27日,經劉先生同意,院方對小狗實行了安樂死。
小狗的離世,讓劉先生無法釋懷。他了解到,犬細小病是一種具有高度接觸性傳染的烈性傳染病,對幼犬具有傳染率高、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病毒潛伏期一般為7-14天。
那麼,小狗是否在店裡就已經被感染?思來想去,劉先生決定向寵物店討個說法。
但店家認為狗出售時身體健康,且在第一次治療之後,進食及排便均正常,之後感染細小病毒可能是劉先生照顧不周,因此不同意賠償或退款。
劉先生遂將寵物店訴至高新區法院,要求退還寵物款。
最終,因被告未提供買賣合同等相關證據予以證明,法院未採信其提出的「7天保障期」的答辯意見,判決寵物店返還原告所有購買寵物款項。
(圖文無涉,新華社資料圖)
缺乏明確規範
市場亂象叢生
劉先生的遭遇,並不是個例。
去年,家住鄞州區的董女士花費近萬元在某寵物店購買了一隻矮腳貓,不曾想,買來才一周,小貓就生病了,不久便不治離世。事後,她聯繫店家要說法,才發現當初購買時與店家籤訂的買賣合同上,約定的「質保期」只有三天。
而後,董女士又在另外一家寵物店購買了一隻小貓。經協商,她與店家約定了三十天的「質保期」。
從三天到三十天,寵物「質保期」長短的變化,暴露出的是寵物市場明確行業規範的缺失。「店家說了算」,使得很多「不懂行」的顧客一不小心就栽了跟頭。
從甬上司法實踐來看,該類糾紛案件總量雖然不多,但涉及類型五花八門,除了上述健康保障期問題,不法商販魚目混珠等問題亦不少見,如店家通過燙毛染髮以提高寵物品相;注射抗生素以保持寵物活力;通過打矽膠等手段將普通品種「加工」至名貴品種售賣等。
此外,伴隨一隻寵物完整的生命周期,寵物行業產業鏈愈加細化,這也讓一些不法商家瞄準了其中的暴利,有些違法行為甚至已經演變成行業默認的「潛規則」,如個別寵物醫生持假證上崗、寵物食品過期售賣、寵物美容收費任性等等。
寵物交易市場魚龍混雜,售後難保障,一旦買回帶病的寵物,通常都是買家「維權不易」,寵物「自求多福」。
既要加強監管
也要謹慎消費
整治寵物市場亂象,首先要補齊相關法律制度、行業規範。包括制定專門的行業標準、管理細則、處罰條款等,同時要注意與其它法律法規的銜接,比如寵物醫療糾紛、寵物傷人、擾民等等,從制度上對市場進行規範。
「當然,還要提醒市民,要結合自己的經濟能力理性消費,切忌盲目攀比。所謂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有些人盲目追求寵物『高顏值』『名品種』等,導致市場上一些不法商販為投其所好,採用『魚目混珠』的形式以次充好,弄虛作假。」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一定要擺正心態,避免非名犬不養、非進口用品不買等心理,不給不法商家可乘之機。
同時,結合甬上司法實踐,法官提醒,市民在購買寵物時要擦亮眼睛,不論線上、線下購買,都要儘量選擇信譽度高、交易過程透明、有明確售後保障的正規商家進行交易,不貪圖便宜。在與商家籤訂買賣協議前,一定要仔細查看協議內容,在協議中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不輕信口頭承諾,更要警惕「一經出售,概不退換」「售出後出現任何情況,本店概不負責」等類似的霸王條款。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隨著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有些年輕人為了追求個性、標新立異,而選擇一些『另類』寵物,但是要注意,並非所有動物都適合充當寵物,特別是一些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當心一不注意就觸碰了法律的底線。」法官提醒,非法獵捕、購買、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是觸犯法律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尤其是一些看似常見但實則屬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動物,如緬甸陸龜、貓頭鷹等,廣大市民應提高警惕。
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