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父母與後代繁衍後代,我們腦子中第一反應就是不道德,而且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還是近親繁殖,難道不會有風險嗎?
其實不然,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回交,由於動物與人類文明社會有著十分大的區別,所以我們一聽到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會有點奇怪的聯想。但事實上,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應用於培育優良品種上。
育種是培育新品種的一種常見方法,也屬於雜交育種。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
這是孟德爾最著名一個實驗,由於豌豆是自花授粉,就是在花還沒開完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授粉,避免了與其他品種的豌豆雜交授粉,可以保持絕對純種,還有就是豌豆具有形狀容易辨認、繁殖時間短的特點,所以孟德爾選擇了豌豆來進行實驗。
在此實驗中,孟德爾選用了七組不同性狀的豌豆,進行了雜交實驗,我們以一組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為例,首先孟德爾對高莖和矮莖這兩種不同的形狀的豌豆進行了雜交,結果是子一代都是高莖豌豆。
後來又對這些高莖豌豆,進行了第二次種植,讓其進行自交,結果有2/3的豌豆都是高莖,由此孟德爾提出了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內,控制同一個性狀的遺傳因子都是成對存在,不會相互融合,但在繁衍後代時,成對的遺傳因此會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當中從而遺傳給下一代)。
而回交就是在子一代親本中,與父本或者母本再次重複進行雜交實驗,由於其一再重複與親本進行雜交,所以被稱回交。
以生物遺傳規律來認識一下回交。假使父本的遺傳基因為AA,母本的為aa,而A的遺傳因子是我們所需要的,要使A越多越好,那麼由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可以發現,F(第一代雜交實驗)的結果全部是:Aa。
如果進行第一次回交實驗Aa*AA,那麼F1結果是=1Aa:1AA,再進行第二次回交實驗Aa和AA*AA,而F2結果為3AA:1Aa,再重複進行第三次回交實驗:3AA:1Aa*AA,F3的結果是=AA:7AA:1A。
為什麼要進行回交育種呢?
在育種工作中,利用回交的方法可以加強雜種個體中某一親本的性狀表現;可以用來改良性狀的個別缺點,從而保持其優良性狀,是抗病育種的有效手段;在雜種優勢育種中,可以用於遠緣雜交,克服雜種不育,和分離世代過長等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1號水稻品種的性狀是抗病蟲害,抗倒伏,而2號水稻品種的性狀是不抗病蟲害,高產,理論上如果進行雜交之後的子一代應該是高產,抗倒伏,抗病蟲害,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是高產,不抗病蟲害,抗倒伏。
而如果我們現在要將1號的水稻品種與子一代進行回交的話,就可以加強下一代的抗病蟲害基因,最終獲得高產,抗倒伏以及抗病蟲害的水稻種子了。
回交是一種近親繁殖,沒有道德倫理嗎?
在人類的世界觀裡,近親繁殖這種行為是要被嚴厲批評的,因為從基因角度來說,近親繁殖出現基因變異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生物學中也被稱為純合(對後代生存不利的有害基因相遇與集體)。
也就是說近親繁殖會加重有害基因對子代的危害,不管怎樣後代的健康程度也相對於其他正常交配的人差,像這樣的後代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所以儘量避免近親繁殖是生物的本能,特別是那些後代數量稀少,主張優生優育的動物。
但由於植物的回交是沒有所謂的近親繁殖一說,因為大多數植物屬於一年生的,尤其我們使用回交對象一般都是水稻等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所以不存在什麼倫理道德。
但如果動物要進行回交的話,會帶來一定的近親繁殖造成的畸形後代的後果,所以在自然界中,動物們並不會主動進行回交,甚至還會避免回交。
比如在非洲的一片大草原上,當獅群中誕生了公獅和雌獅,獅王就會把它們趕走去另一群與其沒有血緣關係的獅群中,避免因為回交出現後代畸形的後果。
但回交不一定是完全不能進行的,適當的對動物進行回交,並且親本要選用沒有基因缺陷的個體,也是能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動物品種。
比如回交在動物中最普遍的應用就是在寵物育種方面,就像無毛貓,在1966年,有人在一個短毛貓的後代中看到了一個毛髮稀疏的小貓,在自然條件下,這種毛髮稀疏的貓非常容易被淘汰。於是利用回交這種育種方式,作為寵物,無毛貓就可以生存下來。
為什麼不能進行近親繁殖呢?
從遺傳學角度來理解一下,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都會攜帶一定數量的隱性疾病遺傳基因,攜帶狀態為Aa,而正常AA,一般這種基因狀態是表現不出疾病的,但如果基因的攜帶狀態為aa的則會表現出疾病。
而近親結婚,兩方看似正常,如果都是Aa,這樣結合之後就很容易出現aa的疾病者,但非近親結婚,這種遺傳病出現的概率就大為降低了,由此可見近親繁殖的遺傳病病發率有多高。
近親交配繁殖出來的後代往往伴隨著遺傳病的出現,而我們人類一直都在避免近親通婚的做法。但是由於人類與自然界的動植物是不同的,所謂的倫理道德在動植物身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回交在動植物身上並不存在倫理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