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導讀:「三菜一湯」在家復刻金澤名物治部煮炸蝦,馴服放學後野孩子!
「ただいま~(我回來了)」每回在日劇或動畫裡聽到這親切的呼喚聲,
似乎就能聯想到,
媽媽已經準備了一桌好菜,
等待著風塵僕僕歸來的家人。
日本家常菜,
不外乎味噌湯、燒肉、炸蝦等等,
或者因應各地風土而生的煮物、蒸物。
若要徵服調皮挑食的孩子,
還有什麼比炸物更合適?
看似需要深厚功力的炸蝦,
其實只要蝦肉新鮮就能及格,
裹粉使用新鮮麵包粉,
顆粒較粗,
油炸後不軟爛;
還可嘗試不去除蝦頭油炸的做法,
和裹面展現出不同層次的酥脆感,
造型也驚豔。
日式塔塔炸蝦
材料:
草蝦6隻、香菇3朵,彩椒、高麗菜各1/4顆,麵包粉150g、低筋麵粉50g、蛋液1顆
塔塔醬:
美乃滋200g、洋蔥50g、黃芥末醬30g、雞蛋1顆
準備:
香菇彩椒洗淨、洋蔥切丁、高麗菜洗淨切絲走水備用。
做法:
1.草蝦去殼、去腸泥後於肚上劃刀,與香菇依序沾取麵粉、蛋液、麵包粉。
2.熱油鍋以油溫170度炸至表面酥脆後起鍋。
3.煮滾水放入塔塔醬用的雞蛋,煮約12分鐘後撈起泡冰水、剝殼切碎備用。
4.與洋蔥碎、美乃滋和黃芥末醬拌勻,配上炸好的蝦、香菇、彩椒盛盤食用。
豚肉姜燒是摩斯也有賣的經典款米漢堡口味,
相傳起源於昭和26年(1951年),
靈感來自中華料理,
爾後成為日本家常菜;
淵源已久,
加上做法簡樸,以姜、蒜、味醂、醬油打磨而成的醬汁,
伴著炒香的洋蔥和軟嫩肉片,
嘗來仿佛穿越時空,
回到戰後的日本鄉間,
窗外飄來鄰家孩童們的嘻鬧聲。
昭和豚肉生薑燒
材料:
梅花豬肉400g、洋蔥絲2顆、高麗菜1/4顆、醬油80ml、水60ml、蒜頭1瓣、姜20g,白芝麻、味醂、蔥花各少許
準備:
高麗菜切細絲走水備用。
做法:
1.梅花肉片與醬油、味醂抓醃;靜置約10分鐘備用。
2.將醬油、水、味醂、姜與蒜頭以調理機打成泥狀。
3.熱油鍋將洋蔥絲炒香,再放梅花肉炒勻至8分熟,加入做法2打好的醬料,以中小火收汁。
4.起鍋與高麗菜絲盛盤,灑上白芝麻、蔥花即可。
小叮嚀:
高麗菜在食用前在切、並以流水衝泡可讓口感更爽脆。
曾經到過溫泉聖地金澤遊覽的朋友,
可能都嘗過在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治部煮」,
傳說是豐臣秀吉的手下「岡部治部右衛門」從朝鮮帶來的料理;
傳統治部煮做法採用鴨肉,
但也能使用雞肉取代,
重點在於肉的外層裹上薄芡,
吃起來軟滑爽口,
也有效鎖住肉汁。
用日常取得方便的豬肉、雞肉與蝦,
搭配常見蔬菜,
就能做出樸實又帶有溫度的日式好菜。
桂丁雞治部煮
材料:桂丁雞胸肉片300g,紅蘿蔔、白蘿蔔各200g,牛蒡80g、玉米筍60g,甜豆、香菇各50g,蔥段30g、太白粉少許
治部煮醬汁:
水160ml、醬油200ml、味醂10ml、糖5g
準備:
牛蒡洗淨切滾刀、紅蘿蔔切花、白蘿蔔去皮切厚片,蔥段以噴槍炙燒表面約5秒出香備用。
做法:
1.煮滾水將紅白蘿蔔、牛蒡、玉米筍煮約30秒後轉小火,續煮約半小時。
2.放入蔥段、甜豆,將治部煮醬汁入鍋煮到食材入味。
3.雞胸肉片沾薄太白粉下鍋,轉大火煮滾後關火,放入雞胸肉泡熟。
4.蔬菜鋪底盛盤,再鋪上雞胸肉、淋上治部煮醬汁即可。
小叮嚀:
雞胸肉先沾過麵粉或太白粉再入醬汁煮,可讓雞肉表面有一層薄膜,煮起來較不易老、口感也較滑嫩。
味噌是日本民間平凡的家用調味料,
似乎每個媽媽都能煮出一碗濃鬱暖心的味噌湯,
國內常見做法是加豆腐、魚肉和蔥花,
其實加入豬肉片和洋蔥,
同樣療愈人心,
還可與蘿蔔同煮,
更能襯出肉片鮮甜。
豬肉赤味噌湯
材料:
洋蔥丁2顆、水800ml、梅花豬肉片200g、白蘿蔔丁100g,紅味噌20g、白味噌16g,蔥花、味醂各少許。
準備:
將紅白味噌混勻;梅花肉片以味醂、太白粉抓醃,靜置約10分鐘備用。
做法:
1.熱油鍋將洋蔥炒至變深褐色焦糖化出甜味,倒800ml水煮滾,放入蘿蔔丁煮透後關火。
2.豬肉片放入,泡約3至5分鐘後,開火煮滾,將混和的紅白味噌以篩過濾入鍋拌勻後關火。
3.加少許味醂調味,起鍋前灑上蔥花即可。
小叮嚀:
1.豬肉片在洋蔥與蘿蔔煮成的湯底中以關火泡置的方式口感較嫩。
2.此道湯品取西式法式洋蔥湯手法,先將洋蔥炒出甜味與香氣後再煮食材,讓湯裡有自然的洋蔥甜味,香氣層次也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