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住 隨遇而安—仁山法師

2021-01-08 弘願之音

什麼叫禪 什麼叫定

我們說過不少次

禪就是對一切現象不計較

不在意 不分別 不執著

這是禪

定呢

是心中如如不動

不管遇到什麼境緣

他心裏面若無其事

若無其事對我們說的

真正有定的人呢 是無其事

那個若拿掉

根本沒這回事

別人看來天塌下來一般

他無其事

為什麼無其事呢

夢幻泡影

有其事嗎

因為我們著了相

才以為有其事

驚濤駭浪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嚇一跳趕緊跑

以為真的

明了真相的人告訴你

別怕別怕都是海水

浪會退下去的

說雖然如此

但凡夫之人執著其事

依然對種種現象

執著 在意 分別 計較

這就是我們今天

生活的常態

所以我們心會不安

會恐懼

會患得患失

有個同修來說

師父我住這裡心不安

怎麼辦

給你換房間嗎

換哪裡

換到大殿裡面

佛住的地方

那裡最安心了

如果那裡你也住得不安心

那沒辦法了

因為佛住的地方最好了

最安心了

你看

自從我們大殿的佛

住進去之後

從來沒動過

那不是最安的地方嗎

要不要

住哪裡安心啊

心無所住才能安

為什麼我們會

感覺到這裡不安呢

不是這地方的環境造成的

有人說了

這裡人太多

我看不慣

天氣太潮溼

我覺得很悶

這些全是藉口

心裡計較才是真正的因素

我們這點環境算什麼

你看看那些大叢林

很多人去四大名山

過段時間

我們去五臺山朝聖

大家去看看那些大叢林

成百上千的人

那些寺院都什麼地方

荒無人煙的地方

那修行人

他怎麼能住得下去

有人說很冷

人家不是不知道冷熱

那裡很偏僻

下個山都要幾個小時

人家不是不知道

那邊不繁華

他何以能安住下來

因為他沒考慮過這些因素

他不計較這些

他不計較

這些因素對他來講

就不存在

不是客觀的不存在

而是他內心不存在

他不在意這些

他在意什麼呢

他沒東西在意

所以他住多久

他根本沒有考慮過

用佛門專業的說法

他是為法而住

什麼叫為法而住

能夠讓自己有所覺悟

他是依這個安住下來的

所以他的心是如如不動的

並非是環境

給我們造成影響

說老實話

是我們冤枉了環境

住深禪定我們談不上

但是至少我們得學著

讓這個心別那麼妄動

要學會隨遇而安

視頻片段選自《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46集

舉報/反饋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文/星雲大師 金剛經講話4/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二)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華手經一者、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報,當知是為真菩薩心;二者,求法無所貪惜,寧失身命而不舍法,是則名為真菩薩心;三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於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為真菩薩心。以是三心驗諸菩薩。』 「又,舍利弗!復有三事驗菩薩心。何謂為三?常勤精進,求法不倦,謂是大乘菩薩藏經。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才是菩薩的標準
    佛給講了一通大道理之後,到了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時,佛就告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應當發度一切眾生的心,如果有任何著相,就不是菩薩。就連那個發心的念頭都不能有,否則就不是菩薩。因為「實無有法」,「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來無一物」,一切都不住了,也就將心降伏了;但凡還有一點點著相,就仍然是凡夫。
  • 有一種心境叫: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無不可,人間到處有花香。人間不乏有隨遇而安的人,也不缺少嚮往隨遇而安的生活。我們心無所屬,走到哪裡都可以安居,永遠沒有期待特定的美好。世間到處都是美景,到處都有芬芳,我們很多文藝的,有儀式感的店鋪經營者,不都是隨遇而安的心態嗎?
  • 隨遇而安也不錯!
    隨遇而安也不錯!生活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我們都是摸索著前進著,因此,我們完全沒必要生活在過去的陷阱中,更不必為了一個未知的明天去讓自己糾結。學會把握好當下,過好自己的日子,這才是重要的!人生一輩子,唯有此時此刻的當下,才是最為重要的,就算今天的自己很不起眼呢,但是日積月累後的自己,或許就能夠一鳴驚人!煩惱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去看待!
  • 海濤法師「《彌勒菩薩心咒》念出來,所吃所殺皆超度!」
    【彌勒菩薩心咒】海濤法師開示:這尊彌勒菩薩是在我們北部的基隆法嚴寺,現在湛永法師在那裡負責,我們就塑了這一尊很大的彌勒菩薩,跟人一樣高,很莊嚴,這尊叫彌勒菩薩他發願:「我所生之處,願所有的人都不生病,大家都長壽、健康,都不缺錢,這個世間沒地震沒颱風」。乃至更慈悲的是:「願我示現的時候,沒有一隻蟑螂、螞蟻、動物被殺,人和動物,人和眾生,大家都和平相處,大家都互相慈悲。」他發願這個世界很慈悲。
  • 【專訪】宏醫法師:利他心生諸善樂 應發無上菩提心
    來自新加坡佛學院的宏醫法師在經過海選、初賽、複賽、決賽層層角逐後,在本屆機鋒辨禪活動中,獲得了第二名。在辨禪結束後,宏醫法師接受本站記者參訪,並就責任心、菩提心、利他心等方面交流自己看的。佛教在線:宏醫法師吉祥,您是第一次參加機鋒辨禪活動嗎?宏醫法師:是第一次。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7、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弘一法師《格言別錄》8、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 法師之種類
    例如歷代著名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實叉難陀三藏法師、求那跋陀三藏法師、大廣智不空三藏法師、菩提燈三藏法師、安世高三藏法師等,都是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然而今日卻大加濫用,只要是出家眾,不管其有否受過「三壇大戒」,或對經律論了解多少,或有無在從事弘法利生工作,甚至於只靠「趕經懺」而非真正學佛修道者,或附佛外道、靈學術士、風水地理師等,都有以「法師」稱呼之,而其本人也都以「法師」自居。
  • 《無心法師3》再續小丁貓傳奇,紅鬥篷重出江湖,老無大招沒變
    而《無心法師3》中,陳瑤也將會繼續傾情回歸,並且終於是拿到了主角柳青鸞,也算是用實力爭取過來的吧。而在第三部中,瑤妹會再續小丁貓男裝酷炫的傳奇,只不過從西裝換成了唐裝。《無心法師3》中,陳瑤的柳青鸞和小丁貓一樣,有著一套白色衣裳,只不過戴上唐朝腰帶的柳姐姐,那俊逸的背影,竟然豔壓了捉妖界一哥無心,就連青鸞小手背於身後的姿勢,也是這麼溫文爾雅,像是飽讀詩書的大文人,小柳那微微仰頭的飄逸之態,似乎是要吟詩一首,話說老無和女扮男裝的柳姑娘來這個大宅子,是不是要聯手捉妖呢?真是很期待他們雙劍合璧的震撼畫面。
  •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在我國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美譽,可見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很大的緣分。出家人之間見面都會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也一樣,這是一種問好,也是祝願對方早日往生西方淨土。
  • 隨遇而安,共度疫情
    利用這些天,我重新看了孟非十年前的自傳《隨遇而安》。 正是孟非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每遇到人生的每次機會,都能坦然的面對和接受,這才成就他今天的處事不驚,從平凡到精彩。 重溫了書中的內容,再看看武漢的成功抗擊疫情的先例,我們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 靜心,修一下浮躁的心(深度)
    佛說,物隨天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你若平和,無人可恨,你若不究,無人能擾。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是是非非每天都在發生,你不入耳,就是無,講的是你要以寬容的心態容納不同的人的看法。凡事站在各種不同的角度考慮,為他人著想,所謂的放下,所謂的靜心,大概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和執著心。心靜則身安,諸葛亮在《戒子書》裡曾提到「寧靜則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外表的寧靜給人以優雅,內心的寧靜給人以聰慧。
  • 當雪落在青龍寺,你會體驗到什麼叫靜,關閉欲心,隨遇而安
    大家好,我是月月,今天小編我要在這個冬天帶大家去青龍寺看雪,讓你們體驗到雪落青龍寺的靜,簡直就是關閉欲心,隨遇而安。青龍寺在長安位於長安東二環外的樂遊原。寺院最初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原為靈覺寺,景雲二年改為青龍寺,唐龍朔二年改為觀音寺。歷經滄桑,今又稱「青龍寺」。
  •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作者:念空大叔一個網友看了我的文章之後安慰我說:曾經也像我一樣糾結過、心痛過,但是聚散不由人,得失皆為天註定,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就好,想要的都會來;一切隨緣吧,是你的都會出現,不是你的強求也沒用。
  • 心住於正念,就與理相應,精進而不執著,就達到無漏、無為
    所謂「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持」,要堅住修行的目標、信心和行為,繼續不斷地努力修持,這就是「進」。有了「進」,就不會退;否則今天走一步、明天退兩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樣就不是「進」。什麼叫作「精進」?就是要在法上薰修,時時刻刻想這個道理,無論在事上或理上,都要與這個道理相應。進一步再配合發願,因為沒有願力,就不容易堅持。所以,每天早晚課誦要回向、發願。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得戒和尚星雲大師接心釋疑 新戒心開意解
    信仰是我們的生命,是無價的,是我們的靈魂、人格,威嚇不能動搖,金錢不能收買,愛情不能迷惑,要把愛升華,愛大眾、常住、社會、國家,生死無所懼。佛陀在哪裡?佛陀住在哪裡?佛陀不住在西方或東方,而是住在信仰裡。勉勵大眾出家要有出家的性格,不能出了家,人在寺廟,心在紅塵,選擇在哪裡出家很重要。
  • 海濤法師:向大眾供養我個人念佛的方法
    HAITAOFASHI海濤法師慈悲開示:末學海濤也來供養我個人念佛的方法,所謂我們經常也說放焰口持咒會念唵啞吽或者是唵阿吽,這代表一種菩提心空性,大悲心,也就是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對阿彌陀佛生起了信願的,願成為阿彌陀佛的菩提心「嗡」,「阿」呢,
  • 略論「玄奘法師」臨終的修持方法,這4方面對「往生」意義非凡!
    法師報云:「得生。」(8b)言訖,氣息漸微,少間神逝,侍人不覺,屬纊方知,從足向上漸冷,最後頂暖,顏色赤白,怡悅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亦無異氣。知道自己將要離開這個世間,玄奘法師在臨終前廣行布施,如造畫、造像、寫經、設齋,以供養三寶及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此外,他亦吩咐弟子要好好修行,最後與他們歡喜辭別。玄奘法師以布施對治「離別所愛的財寶」,以善意道別對治「離別所愛的朋友」及「離別所愛的眷屬」;這布施與善別,正是對治因死亡而出現的「愛離別苦」的方法。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是隨遇而安、逆來順受,還是消沉墮落、自怨自艾,抑或是奮起反抗這加諸身上的命運枷鎖?如果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汪曾祺,那麼大多數人恐怕都會認為答案必定是「隨遇而安」。這四個字也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隨遇而安》的標題。誠然,這位「老頭兒」的形象已然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定型。質樸平易的文字,猶如林蔭下靜靜的溪流般脈脈有情,仿佛筆端流淌出的不是墨汁,而是暖人肺腑的溫熱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