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才是菩薩的標準

2021-01-10 然好

話說在《金剛經》的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問題: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給講了一通大道理之後,到了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時,佛就告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應當發度一切眾生的心,如果有任何著相,就不是菩薩。就連那個發心的念頭都不能有,否則就不是菩薩。因為「實無有法」,「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來無一物」,一切都不住了,也就將心降伏了;但凡還有一點點著相,就仍然是凡夫。

因此,須菩提向佛請教的問題,有人說是兩個問題,也有人說是三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一來,發菩提心要一無所住才算真正的發心,若有任何著相就不是菩薩;二來,「實無有法」,根本就沒有什麼要住的,無住就是住;三來,無住就將心降伏了,降伏就是無住 。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無所住才能生心,生心必須一無所住;無住即降伏,降伏即無住。

總之,須菩提向佛請教的問題,不管是兩個問題還是三個問題,終歸都是一個「無住」的問題,一無所住才能發心,一無所住就將心降伏。

經文說: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諸就是很多、所有,但義之不異,不二之義。說白了,如來就是覺悟了那個萬法如一。如果有任何分別,就不是「諸法如義」了。

為什麼說萬法如一呢?因為緣生之法,被分析到最後都沒有「自性」,並無一個恆常的「我」存在,其本質為空,因而「空」是萬法的共同特性,又空性不二,所以萬法以這個共同的特性「空」歸於一理,故稱萬法一如。

眾生之迷,迷就迷在將一切作分別對待,有分別才有對立,因而才有種種煩惱,而菩薩觀萬法一如,須彌與芥子無二亦然無別,張三與李四王五也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不同。即使三身如來也是如此,法身如來代表如如不變的真理;報身如來代表修行得到的佛果;應身如來代表隨機應化呈現的化身,也就是悉達多太子那個釋迦牟尼佛;三身如來說的也是同一個「東西」,在本質上也沒什麼不同。

菩薩之所以是菩薩,正是因為菩薩是站在「無我」的立場,覺悟到了那個萬法如一,在「空性」裡「本來無一物,沒有了任何分別執著,用真心去與萬物相應,無有所住即為住,無有所住的心就是清淨平等的,也就降伏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是因為「無住」而發起,但凡有所住就發不起來。

經文曰: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只有在「無我」的狀態下,才能不著相,因而「無我」乃是菩薩的標準。

菩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菩薩「無我」,沒有了一切分別執著,沒有了一切高低貴賤、好壞順逆……對於一切都能平等對待,見了金銀不生貪,見了張三李四王五都不生惡……一切在菩薩眼裡都一樣,都是平等的。

經文裡類似的講法有很多,但無論怎麼講,如果不站在「空性」的立場,就很難理解得透徹。菩薩因為「無我」才無所住,才能不著相,所以「無我」乃是菩薩的標準。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文/星雲大師 金剛經講話4/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二)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華手經一者、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報,當知是為真菩薩心;二者,求法無所貪惜,寧失身命而不舍法,是則名為真菩薩心;三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於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為真菩薩心。以是三心驗諸菩薩。』 「又,舍利弗!復有三事驗菩薩心。何謂為三?常勤精進,求法不倦,謂是大乘菩薩藏經。
  • 《金剛經》裡有名的四句話,讀懂一生受益!
    我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悟透該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得空性,明心見性,成佛作祖。許多剛入佛門的人,乃至清淨僧寶都將該經視為無上法寶,甚為珍惜。《金剛經》裡有諸多經典名句,令我們深思。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經典的四句話分享解讀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到法益。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許多人可能經常聽說這句話,但其中的深意未必理解。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在佛入滅後,佛法住世最後五百歲,若還有人相信像《金剛經》這樣的大乘妙法,那就另有原因了,那需要無量劫種諸善根才有可能。彌勒菩薩也說:「大乘經典是真佛說。」並不是那些不信的人所謂「是後人所虛構」的。譬如《成唯識論》云:「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贊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
  • 誦持《金剛經》的這個好處,你必須要知道!
    《金剛經》是菩薩六度萬行踐行菩薩道的甚深微妙之法,讀誦此經若被人輕賤就能消罪除業,當然被人輕賤不能起嗔恨之心才行。若是被人輕賤,你就煩惱,甚至大怒這樣就得不到消災除障的效果的。其實這句話還包含著此經的另一個修行方法:修「忍辱波羅蜜」,因為忍辱才能精進。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每個國家所固有之學術。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與學術。由此,也可以稱為是國家的文學或學術。既然說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文化,那麼,傳統的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的「釋家,」到底屬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很多人對此有疑問,每個人的觀點也不同。
  • 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對我們凡夫而言,修忍辱就是為了破我執,而能修忍辱,不生嗔恨,也就在於無我。前面的經文講得很清晰,佛陀被歌利王支解,而不生嗔恨,為什麼?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修忍辱的要點是無我,是因無我而不起嗔恨。忍辱波羅蜜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法門,是構建在發願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之上的修行法門,因此不要誤解了忍辱。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解:凡夫愚痴之人,不能明了自己的心性,不知道自己身心當中的淨土。用虛妄的心分別佛國好壞,用虛妄的心求生極樂,而覺悟心性的人知道,誰認識自性在哪裡都是清淨極樂世界。所以佛說,覺悟心性的人心淨則國土淨,哪裡都是安樂世界。
  • 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都在這幾句話裡!
    《金剛經》充分體現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它蘊含著解脫生命困惑問題的大智慧,使人從中悟出生命的真實究竟意義。該經歷來受到後世聖賢和佛弟子們的追捧,是佛門裡啟發智慧、明心見性必讀的經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幾句《金剛經》裡的核心句子。
  • 《金剛經》的智慧 財帛動人心 財布施是有福德 但持法才是關鍵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陀用如此多的財富作為譬喻,只為引出後面的真正意圖,那就是,如果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並為他人解說,指示,即法布施,那麼此人的福德是巨大的,巨大到什麼程度呢?
  • 理解了《金剛經》這4句話,就掌握了它的精髓,功德無量
    最近我一個朋友迷上了《金剛經》,說《金剛經》裡有很多奧秘,於是便來找我探討。《金剛經》,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金剛經》內有很多大智慧,可以啟發智慧、明心見性。《金剛經》內有四句話概括了整篇內容的精髓,哪怕參透一句都會功德無量。
  • 有空就窩在沙發裡,看《我是貓》吧~
    應無所往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妄想分別,對境界引發的相續心;心,指的是離開了事物的相續心,已不住。突破了無明的幹預。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找到自己的真心。
  • 菩薩「破四相」秘訣靠這四字——「舍己利他」
    我們凡夫為什麼成不了菩薩?不但菩薩成不了,甚至於修一點善業不出三界,三界裡面的善果報我們都得不到,這個原因就是在於自己太過分的執著自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為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種做法是天天在增長「我執」,在堅固執著的「我執」。佛菩薩要「破我」;天天在增長我執,這怎麼能成功?!
  • 菩薩要想成佛,還需往上爬41個階級,所以學佛之人要「生心」
    在《無量壽經》裡的觀無住菩薩代表圓滿「無住」的佛法。是佛告訴出家人一定要常常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並且待人接物,為人處事,不要落印象,才能達到「無住」的境界,也就是甚深禪定的境界。除此之外,觀無住菩薩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無住」一定要生心。所謂「無住生心」就是自利利他。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你把觀世音菩薩趕跑了嗎?
    為了天邊無際的如母有情都能夠獲得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佛果,請大家一起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加持咒:嗡    桑巴ra    桑巴ra   波瑪納薩ra    瑪哈藏巴巴吽    啪德所哈特別提示:本文轉載自騰訊佛學。
  • 心無所住 隨遇而安—仁山法師
    那個若拿掉根本沒這回事別人看來天塌下來一般他無其事為什麼無其事呢夢幻泡影有其事嗎因為我們著了相才以為有其事驚濤駭浪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嚇一跳趕緊跑以為真的明了真相的人告訴你別怕別怕都是海水浪會退下去的說雖然如此但凡夫之人執著其事依然對種種現象執著 在意 分別 計較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常態所以我們心會不安會恐懼會患得患失有個同修來說師父我住這裡心不安怎麼辦給你換房間嗎換哪裡換到大殿裡面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