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佛陀對須菩提做了一個譬喻,用七寶,財物來布施,用須彌山一樣多的財富,來形容海量的財富,用來財布施,如此多的財物布施,福德有多大呢?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座須彌山?按照佛家的觀點,有十萬萬座,就是十億座,一個大千世界就有十萬萬座,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呢?如此多的須彌山,而且每座須彌山都是用七寶堆積而成,財富實在是太多了。如是等七寶聚是何意?
就是用七寶等等珍寶聚集,聚集成山一樣巨大,聚集成須彌山王一樣的大,形容財富之多,遠超普通人想像。用如此多的財富布施,按照我們一般人的想像,那麼回報應該是巨大的,但佛陀的這個譬喻,意不在此。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用如此多的財富作為譬喻,只為引出後面的真正意圖,那就是,如果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並為他人解說,指示,即法布施,那麼此人的福德是巨大的,巨大到什麼程度呢?
前面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一樣多,一樣大的財富,不及此人的百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乃至無法靠算數和比喻,能夠說明。換句話就是,法布施是財布施無數倍,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給你財物,不如教會你如何獲得財物,其實,這樣比喻是不恰當的,但為了方便理解,姑且一用。準確的說,就是大乘教法的自利利他,共同成就無上菩提,豈是財富可比的。
故此,財布施不及法布施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乃至無法用算數來計算。一定是這樣的,共同成就無上菩提,當然無法用財富,用數字來計算,如果可以計算,也並非是真正的無上菩提,已被數字所轉。
在這裡要明確幾個點,經文中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這裡的此《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指的《金剛經》,因為《波羅蜜經》有多種教法,在這裡專指《金剛經》,這也是《金剛經》備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還要重點強調的是受持讀誦,為什麼要強調受持讀誦呢?因為它代表的是四層意思,不是一個意思,先說受,受有領受,接受之意,僅僅是接受了還不行,要內心之中真正的領悟,領受。再說持。
持字不容易,就是修持之意,在內心領受的基礎上,開始修持,保持,這就是修行了,能夠持得住的人,就是修行人。再說讀和誦,讀書與看書有時是通用的,但其實是不同的,讀書要用嘴讀的,嘴讀與僅僅是看,效果區別很大。
讀書的接受理解程度,遠高於僅僅是看看書,也更能記憶持久,但僅僅是讀也還是不夠的,還要誦,誦是大聲的朗讀,在讀的基礎上更加強化,這是古人讀書學習的智慧,通過無數的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書是要大聲讀誦的。
不如此,不僅僅是記憶不深刻,更不會深刻理解,一定要多次大聲朗讀,近乎背誦,此時,聲聲入耳,由耳入心,才會真正體悟內裡含義,眼耳意要並用。在這裡強調的是體悟,體悟的含義遠高於普通的理解,僅僅是理解其實還相差很遠,體悟才能徹見本地風光。
會持續更新學佛心得,願與大家共同分享,願與大家共同交流,以期大家共同進步,共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