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所以,釋迦牟尼在漸修了許多年之後,依靠菩提樹下的瞬間頓悟才恍然成佛。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
聲明:本文引用文字來自書籍《圖說金剛經》之第二章第九節,版權歸相關方所有,本文如有引用該書的圖片會做模糊處理,遠沒有書籍中圖片精美,喜歡的讀者可以在免費閱讀本文後購買該書籍,如有侵權,請聯繫並刪除,謝謝。
頓悟與漸修 修行佛法的兩翼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所以,釋迦牟尼在漸修了許多年之後,依靠菩提樹下的瞬間頓悟才恍然成佛。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後人說起漸修與頓悟,往往會片面地誇大兩者的對立,以為漸修、頓悟水火不容,甚至還會武斷地認為兩者有高下之別。其實兩者並沒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別只是修行層次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級階段,漸修遞進比較實用,這是一個知識積累和能力提高的過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定力和智慧具備了足夠的能量,才能通過頓悟實現質的飛躍。《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必須的,但這點往往被名人所忽略,因為自律自覺也是一種習慣,那些成功人士很難想像就這一點從概率上已經打敗了大多數人,他們已經將這種勤奮堅韌的習慣融入到了潛意識,自我不察覺。
極少有人不通過漸修而直接頓悟的,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先漸修後頓悟,更不用說一般初學者了。可以說,漸修是頓悟的基礎。漸修是量變,就像是登山,你必須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後一步躍上了山頂,你才有「一覽眾山小」的覺悟,那最後一躍就是頓悟了。任何的佛、菩薩、高僧、大德,得道證悟都是經過漸修這一關的。世人大都不願意吃苦,所以只講頓悟不講漸修,特別推崇禪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惠能在街上只是明白了道理,對於真正的佛法還是不能切身體會;跟了五祖後一開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眾人一起聽經,這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了三年之後,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漸修是基礎,頓悟需要漸修的積累與支持。《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佛學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學問,即使頓悟了,也仍然要堅持漸修。因為即使佛理通達了,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禪宗六祖惠能在頓悟之後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來開壇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簡單事,它始終離不開循序漸進的修證過程。《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 龜兔賽跑: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隻驕傲的兔子和一隻堅持不懈的小烏龜。(有一天,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兔子嘲笑烏龜爬得慢,烏龜說,總有一天他會贏。兔子說,我們現在就開始比賽。兔子飛快地跑著,烏龜拼命地爬,不一會兒,兔子與烏龜已經離的有很大一段距離了。兔子認為比賽太輕鬆了,它要先睡一會,並且自以為是地說即使自己睡醒了烏龜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烏龜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此故事告訴大家:不可輕易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2018年8月,《科學報告》雜誌刊登了美國生物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據稱,龜兔賽跑中,若用它們一生的運動量來衡量,烏龜作為一種很有耐力的動物,肯定會贏得勝利。科學家稱,烏龜一生走的公裡數,比兔子要多。)
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說過,說不定還給孩子說過,覺得這種故事小兒科,可成年的我們往往變成了故事中的兔子,被自己的聰明(心浮氣躁)折騰的一敗塗地,而那些看起來不怎麼聰明的,卻能撐住氣盯著一件事搞到底,在不經意間成功了。
而佛法也離不開頓悟,頓悟是修行的結果,如果沒有頓悟,即使離成佛只有一步之遙,與離佛十萬八千裡的境界是一樣的。仍然以登山做比喻,頓悟無門就像是圍著山峰轉圈,就是沒有登頂的路。南懷瑾大師說得更有意思,「有些人問我什麼是頓悟?說很簡單,你大便急了,找不到廁所,憋得一身冷汗。然後突然找到了廁所,一上去,『咚』一下,呵!好暢快!」(見南懷瑾1975年1月27日於臺灣省高雄的「禪七」講座記錄)《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嚴謹地講,頓悟是一種直覺體驗,但它並不是精神病人說的意識混亂,而是像藝術家突然來了靈感一樣,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與相對,在剎那間體驗到了無限與永恆,是一種理性直覺。因此,在具體形式上,頓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話、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頓悟契機,這與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有了堅持不懈的毅力,還需要好的方式方法,這點有時候被認為是天賦異稟,這種人即使有也太少太少了,六祖惠能算是覺悟高的吧!如上所言,頓悟之後還忍辱了12年,才大展拳腳。何況我等根器平平之輩呢!
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頓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蘋果砸到多少次,都發現不了地心引力。禪宗六祖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說頓悟只適合具備了足夠智慧的人。而具備這種條件,除了鳳毛麟角的菩薩轉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頓一樣,通過漫長而執著的努力,已經攀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實際的經驗是,漸修和頓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在漸修中有頓悟,在頓悟中有漸修。馬上要頓悟的人肯定是歷經了漸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難,到達了真理之門,只差最後輕輕一推,就豁然開朗了。要沒經過充分的修行,即使經過真理門前,也會視而不見。《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總之,漸修是修行的過程,而頓悟是「得道」那一瞬間的現象。這個道理在自鳴鐘上最清晰了,要想聽到下一次報時,必須經過三枚指針一格一格的進步;而如果運轉正常,積累適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會「叮叮噹噹」地向你報時。《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之前提到的知識七層金字塔以及生活中的種種,都有這個規律——要經歷至少二上二下才可貫通,經歷滲透、滲透、再滲透的過程,在解讀第4、5、15天提過由簡入繁、由繁入精的過程。
但無論漸修還是頓悟,都不要執著於表象。對漸修而言,如果執戀于謹慎勤勉,最終不過是佛門的忠實奴僕;如果沉迷在純潔明淨的感性體驗中,那就等於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終點線之前。頓悟也一樣,不要以為「一頓解千愁」,否則就是「刻舟求劍」,離佛法真理越來越遠。佛祖在說《金剛經》之前的身教,雖然表面上全是漸修的細節,但卻像牛頓頭上的蘋果一樣紛紛砸下,若沒有須菩提當機頓悟,請佛詳細講出來,恐怕這麼好的《金剛經》就爛在世尊(佛的號)的肚子裡了。《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 刻舟求劍:是指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近義詞有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等,反義詞有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機應變等,刻舟求劍是一個連動式成語,例句:時勢已變,刻舟求劍只會成為前進的絆腳石。
佛陀成立的佛學雖然留名青史,但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並沒有認識到佛陀想要傳遞的實意,知與行的辯證統一,有與空的辯證統一,哪裡來的這麼容易就被掌握了呢?我們有時候陷入一種自己騙自己的境地,以為自己懂的,實則不懂。甚至還不如一個不讀書的人憑直覺來的對,那是因為沒有取到真經,反而被書本的虛妄之相所迷,參見解讀第7、20天。
漸修與頓悟(1)漸修是頓悟的過程,頓悟是一剎那的升級,而漸修則包含著不斷的積累與量變。沒有漸修那漫長艱辛的攀登,就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頓悟境界。頓悟是最後1米的飛躍,漸修是8843米的艱難險阻。頓悟是漸修的結果漸修是個過程,而頓悟則是個現象,兩者是同一個過程的兩種狀態。《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漸修就是從一個鐘點起始到下一個鐘點,會經歷一個平凡寂寞的過程。頓悟就是到達,時刻一到,它就靈光閃現。《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漸修與頓悟(2)頓悟的契機並不是蘋果、棒子有什麼魔力,而是修行者的素質不同。- 根器差的人,光顧著咒罵、疼痛,沒有絲毫的「悟性」可言。- 有根器的人,一個蘋果砸下來,就能觸發參透世界的智慧。《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關於「頓漸」的名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關於「漸修」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關於「頓悟」的偈《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這二句話是怎搞的呢!第一句的意思是,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這是禪宗五祖弘忍門下上座弟子神秀所作的一句偈語。這句偈語以塵埃比作煩惱,以鏡比喻人的心,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時時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煩惱,如有煩惱就要除去,即「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斷除煩惱是佛教修行內容之一,所以神秀說得也的確不錯。
但是弘忍的另一個弟子慧能作的另一個偈語,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其境界要高於神秀所作的偈語,所以弘忍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就成為禪宗六祖。
但老實說,神秀的偈語有實用意義,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按照這個偈語去做就行了。只是因為神秀執「有」,慧能執「空」,所以神秀境界比不上慧能。但慧能的偈語也沒有見性,慧能見性是在弘忍密傳法之時,說到「不住相生心」時,慧能才大悟,才真正見性。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說的是一種超脫,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