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解讀 - 第23天:頓悟與漸修,修行佛法的兩翼

2020-12-04 晶剛讀書

「摘要: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所以,釋迦牟尼在漸修了許多年之後,依靠菩提樹下的瞬間頓悟才恍然成佛。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

聲明:本文引用文字來自書籍《圖說金剛經》之第二章第九節,版權歸相關方所有,本文如有引用該書的圖片會做模糊處理,遠沒有書籍中圖片精美,喜歡的讀者可以在免費閱讀本文後購買該書籍,如有侵權,請聯繫並刪除,謝謝。

頓悟與漸修 修行佛法的兩翼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所以,釋迦牟尼在漸修了許多年之後,依靠菩提樹下的瞬間頓悟才恍然成佛。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後人說起漸修與頓悟,往往會片面地誇大兩者的對立,以為漸修、頓悟水火不容,甚至還會武斷地認為兩者有高下之別。其實兩者並沒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別只是修行層次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級階段,漸修遞進比較實用,這是一個知識積累和能力提高的過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定力和智慧具備了足夠的能量,才能通過頓悟實現質的飛躍。《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必須的,但這點往往被名人所忽略,因為自律自覺也是一種習慣,那些成功人士很難想像就這一點從概率上已經打敗了大多數人,他們已經將這種勤奮堅韌的習慣融入到了潛意識,自我不察覺。

極少有人不通過漸修而直接頓悟的,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先漸修後頓悟,更不用說一般初學者了。可以說,漸修是頓悟的基礎。漸修是量變,就像是登山,你必須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後一步躍上了山頂,你才有「一覽眾山小」的覺悟,那最後一躍就是頓悟了。任何的佛、菩薩、高僧、大德,得道證悟都是經過漸修這一關的。世人大都不願意吃苦,所以只講頓悟不講漸修,特別推崇禪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惠能在街上只是明白了道理,對於真正的佛法還是不能切身體會;跟了五祖後一開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眾人一起聽經,這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了三年之後,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漸修是基礎,頓悟需要漸修的積累與支持。《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佛學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學問,即使頓悟了,也仍然要堅持漸修。因為即使佛理通達了,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禪宗六祖惠能在頓悟之後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來開壇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簡單事,它始終離不開循序漸進的修證過程。《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 龜兔賽跑: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隻驕傲的兔子和一隻堅持不懈的小烏龜。(有一天,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兔子嘲笑烏龜爬得慢,烏龜說,總有一天他會贏。兔子說,我們現在就開始比賽。兔子飛快地跑著,烏龜拼命地爬,不一會兒,兔子與烏龜已經離的有很大一段距離了。兔子認為比賽太輕鬆了,它要先睡一會,並且自以為是地說即使自己睡醒了烏龜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烏龜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此故事告訴大家:不可輕易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2018年8月,《科學報告》雜誌刊登了美國生物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據稱,龜兔賽跑中,若用它們一生的運動量來衡量,烏龜作為一種很有耐力的動物,肯定會贏得勝利。科學家稱,烏龜一生走的公裡數,比兔子要多。)

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說過,說不定還給孩子說過,覺得這種故事小兒科,可成年的我們往往變成了故事中的兔子,被自己的聰明(心浮氣躁)折騰的一敗塗地,而那些看起來不怎麼聰明的,卻能撐住氣盯著一件事搞到底,在不經意間成功了。

而佛法也離不開頓悟,頓悟是修行的結果,如果沒有頓悟,即使離成佛只有一步之遙,與離佛十萬八千裡的境界是一樣的。仍然以登山做比喻,頓悟無門就像是圍著山峰轉圈,就是沒有登頂的路。南懷瑾大師說得更有意思,「有些人問我什麼是頓悟?說很簡單,你大便急了,找不到廁所,憋得一身冷汗。然後突然找到了廁所,一上去,『咚』一下,呵!好暢快!」(見南懷瑾1975年1月27日於臺灣省高雄的「禪七」講座記錄)《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嚴謹地講,頓悟是一種直覺體驗,但它並不是精神病人說的意識混亂,而是像藝術家突然來了靈感一樣,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與相對,在剎那間體驗到了無限與永恆,是一種理性直覺。因此,在具體形式上,頓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話、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頓悟契機,這與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有了堅持不懈的毅力,還需要好的方式方法,這點有時候被認為是天賦異稟,這種人即使有也太少太少了,六祖惠能算是覺悟高的吧!如上所言,頓悟之後還忍辱了12年,才大展拳腳。何況我等根器平平之輩呢!

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頓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蘋果砸到多少次,都發現不了地心引力。禪宗六祖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說頓悟只適合具備了足夠智慧的人。而具備這種條件,除了鳳毛麟角的菩薩轉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頓一樣,通過漫長而執著的努力,已經攀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實際的經驗是,漸修和頓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在漸修中有頓悟,在頓悟中有漸修。馬上要頓悟的人肯定是歷經了漸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難,到達了真理之門,只差最後輕輕一推,就豁然開朗了。要沒經過充分的修行,即使經過真理門前,也會視而不見。《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總之,漸修是修行的過程,而頓悟是「得道」那一瞬間的現象。這個道理在自鳴鐘上最清晰了,要想聽到下一次報時,必須經過三枚指針一格一格的進步;而如果運轉正常,積累適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會「叮叮噹噹」地向你報時。《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之前提到的知識七層金字塔以及生活中的種種,都有這個規律——要經歷至少二上二下才可貫通,經歷滲透、滲透、再滲透的過程,在解讀第4、5、15天提過由簡入繁、由繁入精的過程。

但無論漸修還是頓悟,都不要執著於表象。對漸修而言,如果執戀于謹慎勤勉,最終不過是佛門的忠實奴僕;如果沉迷在純潔明淨的感性體驗中,那就等於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終點線之前。頓悟也一樣,不要以為「一頓解千愁」,否則就是「刻舟求劍」,離佛法真理越來越遠。佛祖在說《金剛經》之前的身教,雖然表面上全是漸修的細節,但卻像牛頓頭上的蘋果一樣紛紛砸下,若沒有須菩提當機頓悟,請佛詳細講出來,恐怕這麼好的《金剛經》就爛在世尊(佛的號)的肚子裡了。《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 刻舟求劍:是指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近義詞有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等,反義詞有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機應變等,刻舟求劍是一個連動式成語,例句:時勢已變,刻舟求劍只會成為前進的絆腳石。

佛陀成立的佛學雖然留名青史,但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並沒有認識到佛陀想要傳遞的實意,知與行的辯證統一,有與空的辯證統一,哪裡來的這麼容易就被掌握了呢?我們有時候陷入一種自己騙自己的境地,以為自己懂的,實則不懂。甚至還不如一個不讀書的人憑直覺來的對,那是因為沒有取到真經,反而被書本的虛妄之相所迷,參見解讀第7、20天。

漸修與頓悟(1)漸修是頓悟的過程,頓悟是一剎那的升級,而漸修則包含著不斷的積累與量變。沒有漸修那漫長艱辛的攀登,就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頓悟境界。頓悟是最後1米的飛躍,漸修是8843米的艱難險阻。頓悟是漸修的結果漸修是個過程,而頓悟則是個現象,兩者是同一個過程的兩種狀態。《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漸修就是從一個鐘點起始到下一個鐘點,會經歷一個平凡寂寞的過程。頓悟就是到達,時刻一到,它就靈光閃現。《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漸修與頓悟(2)頓悟的契機並不是蘋果、棒子有什麼魔力,而是修行者的素質不同。- 根器差的人,光顧著咒罵、疼痛,沒有絲毫的「悟性」可言。- 有根器的人,一個蘋果砸下來,就能觸發參透世界的智慧。《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關於「頓漸」的名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關於「漸修」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關於「頓悟」的偈《圖說金剛經》第二章第九節

這二句話是怎搞的呢!第一句的意思是,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這是禪宗五祖弘忍門下上座弟子神秀所作的一句偈語。這句偈語以塵埃比作煩惱,以鏡比喻人的心,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時時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煩惱,如有煩惱就要除去,即「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斷除煩惱是佛教修行內容之一,所以神秀說得也的確不錯。

但是弘忍的另一個弟子慧能作的另一個偈語,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其境界要高於神秀所作的偈語,所以弘忍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就成為禪宗六祖。

但老實說,神秀的偈語有實用意義,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按照這個偈語去做就行了。只是因為神秀執「有」,慧能執「空」,所以神秀境界比不上慧能。但慧能的偈語也沒有見性,慧能見性是在弘忍密傳法之時,說到「不住相生心」時,慧能才大悟,才真正見性。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說的是一種超脫,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相關焦點

  • 常讀金剛經,理解三段論,你說的話就是佛法!
    常讀金剛經的朋友都會發現,金剛經中,經常會出現三段話,舉例來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等等。學佛在於悟,如果真的悟透了一個道理,那世間所有的道理,也都明白了,這也是頓悟所要達到的境界,其實頓悟,不需要你學佛多少年,不需要你看經書多少卷,更不需要你修行了多少歲月,只需要你領悟了一句話,或是了解了一朵花,你也就達到了頓悟的境界,因為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事明,事事明,一理通,理理通。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告訴須菩提:「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世尊為什麼這麼說呢?般若無形相、無佛相、無佛名,惟是佛從般若出,故佛即非佛;般若內亦無諸法的名相,但從般若而出生一切法相,所以佛法即非佛法。
  • 金剛經中,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原文是:「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後第一句話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管你學不學佛,本來就是佛。只是因為妄想、執著、煩惱障礙了自性,雖然本身是佛,但卻得不到佛的智慧德相,無法受用。為什麼無法受用呢?因為我們的心被一些障礙擋住了,那麼怎麼去掉這些東西呢?放下!
  • 佛法:持誦《金剛經》卻為人輕賤凌辱?恭喜,你的功德福報增長了
    近來看到有一些朋友們來問說「自從持誦了一段時間的《金剛經》之後,似乎特別違緣,幹什麼都不順,心情煩躁,人際關係也不好,還不如沒有持誦《金剛經》之前的狀況好,是不是我與《金剛經》無緣或者是修持的不如法呀」?
  • 佛法:出離輪迴不是那麼簡單,不懂借力修行,終究還是人天往返
    佛法,特別講究應機說法。什麼機緣境況下講什麼法非常重要,再高深的佛法,機緣不對、對象不對,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拿當下這個時代的眾生來講,究竟什麼樣的法跟我們最切合?這是個關鍵問題,佛所傳授的法那麼多,是不是都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的特性?是不是修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出離輪迴?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 佛法:為什麼說持誦《金剛經》被人輕賤反而是好事?
    因為《金剛經》是佛祖為大乘者、最上乘者所說的無上佛法,「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沒有圓離四相之人,沒有持戒修福而生淨信之人,是無法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的,怎麼去離一切相而成就佛道呢?
  • 《金剛經》中,如何聽聞佛法?須菩提說了4個字,如何理解?
    在《金剛經》中,佛負責講法,須菩提代為請啟,眾羅漢和菩薩聚於一處聽法,關於眾人如何聽聞佛法,在此經中要非常注意,否則聽不懂佛所講法的奧妙。那麼,眾羅漢和菩薩們是如何聽聞佛所說的佛法呢?佛所講的佛法,深邃精妙,非普通大眾所能理解,因此,眾人得用「願樂欲聞」來聽佛說法。
  • 你平時念誦金剛經的步驟到底正確嗎?一起來看一下吧!
    佛法是能普度一切的眾生,並且可以根據眾生的根基來因材施教,讓我們能夠深入學習佛法,就像我們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每天堅持的誦經是可以鍛鍊我們的定力,有了定力,就不會有業障的影響,這樣就可以擺脫輪迴。並且只要我們找到了正確修行金剛經的方法,就是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佛教:堅持每天念誦一遍《金剛經》,你知道福報有多大嗎?
    昌樂法師《練習空性》第5講有幾個重要的內容,接下來三個月,每天早晚各讀誦《金剛經》一遍,如果可能的話,每個星期抄一遍也可以。每天做三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要做到的標準是,你的付出能變成別人臉上的微笑。佛法從修行的角度來講是不難的,你只要掌握這個要點,你下半輩子就能夠活得很幸福。但是如果要弘揚佛法的話,只掌握這一點還是不夠的,還是要多聽聞佛法,多領悟法義,畢竟我們是個學佛的人,身邊的人他們要學佛的話,他們問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做如實的解答,那就是要學得更多一點。這是《金剛經》的核心要義,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去深入它。
  • 《金剛經》:薄貪嗔痴,從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來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必讀的佛經,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當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章句讀來讓人感覺似是而非,摸不著頭腦。譬如《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中有言:「須菩提!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 《金剛經》裡有名的四句話,讀懂一生受益!
    眾所周知,《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它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我們也常稱其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是一部智慧經,其中的「般若」指的就是「智慧」,它能夠幫助眾生開啟智慧、覺悟人生,屬於大乘《般若經》的精髓。
  • 金剛經裡的那些故事
    印宗又問道為什麼不談論禪定和解脫,慧能說到禪定和解脫是兩種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兩種法,只有一種,叫不二法。印宗又問道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惠能做出一好多的解釋,印宗法師聽了之後得到了未曾有過的歡喜,於是印宗法師在光孝寺為惠能落髮,並拜惠能為師。惠能在光孝寺中的一顆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 擁有對佛法的正知正見,是把握修行方向的關鍵
    科學是對相上的解讀和研發,是將相的作用發揮至極致,來滿足人類生活中的各種需求。而佛法則是要向內返觀,以求達到擺脫無明的束縛而讓心靈得以解脫。科技的發達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讓人接觸到更多的信息,若不能正確覺了明知,一味追求名、色、財、食、睡五欲上的享樂,只會讓心更加染汙,無明習氣越燻越重,體的作用就越發顯現不出來。那麼,是否學佛的人就沒有了無明呢?
  • 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都在這幾句話裡!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為「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充分體現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它蘊含著解脫生命困惑問題的大智慧,使人從中悟出生命的真實究竟意義。該經歷來受到後世聖賢和佛弟子們的追捧,是佛門裡啟發智慧、明心見性必讀的經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幾句《金剛經》裡的核心句子。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01頓悟佛性《金剛經》裡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與之相對的便是「佛性」的「無為法」與「常樂我淨」。這個解釋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也是我們從《大般涅槃經》中能夠順利推導出來的結論,邏輯非常鮮明,只是為什麼業力突然就能夠崩斷呢?「頓悟」從何而來,這就引出了竺道生「善不受報」的命題。在之前我們的內容中我們學習過「十四無記」的內容,知道了佛陀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輪迴的主體是什麼,但是輪迴確實是存在主體的。
  • 金剛經誦讀:金剛經王菲讀誦完整版
    金剛經是對修行有很大幫助的經文,很多人在修行時這部經都是不可缺少的。金剛經不但有許多人修行,且修行的方式也非常多。不少人在修經時會選擇金剛經王菲讀誦完整版,這樣在讀誦時不但會順利,也不會出現讀錯的情況。但金剛經雖然能讀誦,只是在讀誦時也需注意幾點,這樣效果會更好。
  • 《金剛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如果有人在末法時期,能夠感悟並且弘揚金剛經,他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和我過去供養無數佛的功德相比較,我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萬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以至於用算數都酸不出來。」「須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在末法時期,能夠感悟讀誦這部經書,他所得到功德,我要是一一說出來,也許有人聽了會嗤之以鼻,狐疑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