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因智慧

2021-01-10 大水日月

一悟即了悟。六合八荒,萬法皆空。

《金剛經》的主題,源自於須菩提所提兩個問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們可以看到,關鍵就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指為何?但這是目標,是功果,是修行的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卻不是全經所討論的重心。這一點是頌經的人必須要明白的。

一般的我們都知道,這一名詞表述可以直接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或無上正遍知。不過,顯然很難讓人理解究竟是什麼意思。

六祖註解: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

合起來就是:無上正遍知。

「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遍」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心」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

也有解釋為:無上正等正覺。

我的真性也。此真性包含太虛,孰得而上之,所以說無上。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是正相平等的,所以說正等。又因其覺,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所以說正覺。

這兩種解釋,猛一看有很大出入,其實大同小異,文字表達不同而已。

誦經的人所要明白的,這就是一再說的佛性,是「我」的本來面目。是一切眾生生而具有的共性。以上說「包含太虛」,就是在未有眾生之前就是已經存在。這就把「佛性」推向了哲學所追問的終極因。是佛家「空觀」一元論的發端。

道家陰陽二元辯證法之上,也有「道」之一說,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說佛道兩家共出一源。

但是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首先以物質的存在為第一因。否則,無論是因緣,還是道,都沒有了發生作用的基礎。從這一點上說,佛家和道家都是唯物的。所以「斷滅見」是學佛的人要避免的。但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唯物主義不是一回事。

而我們今天討論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的歸因就是:人是什麼樣的?人,或者說眾生,存在的第一因是什麼呢?把「菩提心」翻譯成「先天本覺」。很容易使人望文生義,它絕不是指覺悟,更不是感覺。因為以上兩者都需要一個主語,就是「我」。這背離佛家「無我」的宗旨。

而真正的重點是「先天」兩個字。這是一種狀態,就是上面所說,第一因物質存在的狀態。可以命名為「太虛」,也可以是「混沌」,或者更符合佛家的表達形式的「空」。

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解釋,無論是「無上正等正覺」,或「無上正遍知」,都是對第一因物質存在狀態的理解。正是這一狀態賦予眾生以形體色相,所以,所謂眾生的存在只是這種狀態的短暫隨類顯現。而它自身沒有盈虧的變化。

正如《心經》所說: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綜上所述,得出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解釋:是對第一因物質存在的理解的智慧。也可以說是對賦形於眾生的「混沌」的認知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對「空」(太虛)的領悟的智慧。是佛的境界。

有了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確認,我們就可以討論「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的指歸及其意義了。這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二十四:唯有淨心行善,方能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紅塵說禪》系列第401篇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這一篇輪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和上一篇一樣,由於內容比較短,我們就連下一品「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無法可說,其實指的是最究竟的法門,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什麼才是「淨心行善」呢?這裡面又涉及了兩個維度的內容,第一個是行善,第二個是淨心,大家都知道世尊曾經開示過學佛的三次第,分別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相當於是自淨其意的詳細介紹。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普賢菩薩同為佛之脅侍,並稱「華嚴三聖」,是佛智慧的象徵。在佛畫像中,文殊菩薩其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青獅,表智能威猛。
  • 雜阿含經卷十498-503,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  世尊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才是菩薩的標準
    話說在《金剛經》的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問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給講了一通大道理之後,到了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時,佛就告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應當發度一切眾生的心,如果有任何著相,就不是菩薩。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個時候,長老須菩提在大眾裡就從座位上起來,偏露右邊的肩膀,右邊的膝蓋觸到地上,合十雙掌恭敬地對佛說:稀有啊!世尊!
  • 誦持《金剛經》的這個好處,你必須要知道!
    六道輪迴是因為我們「業力」所牽導致的,要想成佛得道,就要「拔苦消業」,把我們歷劫的業障清除,眾生都有業障,包括天人,那麼業障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業障無性,若未見般若,不知業障本空無性,便要還宿舍,所謂「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因此惟有般若智慧才能消除業障。
  • 「菩提」二字漢文意義為「覺」,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實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種意義:一、真性菩提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十法界有情,個個具足。這屬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別名「本覺」。
  • 何謂「菩提心」、「大悲心」
    問:菩提心與大悲心有何差別?聽起來都很類似,都是希望對眾生能夠拔苦予樂?答:從字面上來區分的話,因為菩提有「覺」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其實比較偏重於覺悟、自利的部分。所以我們說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就是說菩提心其實是三乘共通的,也就是出離三界的心、一份出輪迴的意願。聲聞行者、獨覺行者也都同證菩提,具備空正見,而不是菩薩行者才有的。但是大乘菩薩道的不共,在於它不酖著於無餘涅槃,而是陪伴眾生一起出離輪迴、同證菩提。所以大乘菩薩道的不共發心,其實就是「大悲心」,以眾生為根本的獨特殊勝發心。
  • 佛教中「此咒」增長智慧當屬第一
    修持《文殊菩薩心咒》功德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還有一字大明輪咒。常常念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更可消除愚痴,明瞭諸法實相獲無盡,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非常殊勝、美好。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至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
  • 金剛經13——先阿含小乘,後般若大乘,佛陀的講經次第
    《金剛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一篇咱們繼續來聊「善現啟請分」第二,看看須菩提向佛陀請教了什麼問題。
  • 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都在這幾句話裡!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為「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充分體現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它蘊含著解脫生命困惑問題的大智慧,使人從中悟出生命的真實究竟意義。該經歷來受到後世聖賢和佛弟子們的追捧,是佛門裡啟發智慧、明心見性必讀的經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幾句《金剛經》裡的核心句子。
  • 201101《金剛經》第三講之九(善巧轉移,大而化之)
    當我們領悟到金剛般若智慧的空性——這種妙法的時候,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使之歸化。這句話很重要。有的同學早就買好書了,大家如果有做筆記,可以用鉛筆把這句話畫下來。沒有買的話,也沒關係,用心聽聞也行。我們一直在談降伏,所謂「降伏」是什麼?就是善巧轉移,使之歸化,並非敵對而除之之謂也。不是讓你跟它對立的。你要敵對,看似你在針對煩惱,其實你是在和自己較勁,不肯放過自己。
  • 佛法:為什麼說持誦《金剛經》被人輕賤反而是好事?
    因為《金剛經》是佛祖為大乘者、最上乘者所說的無上佛法,「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沒有圓離四相之人,沒有持戒修福而生淨信之人,是無法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的,怎麼去離一切相而成就佛道呢?
  • 業與成佛之間的關係
    同理,壞人做了惡事,但是他所享受的榮華富貴是人家之前積累的善因,這和此人今生是否做壞事沒關係。大多數人都看到的是惡人享福,好人受罪,但是還有更多的情況是惡人也受罪,好人也有好報的啊。所以說做壞事,做善事全在自己,那麼所受的結果也是由自己所承擔的。那是不是做了好事就能抵消所做的壞事呢?這個問題不是這樣的:惡事所積累的就是惡因,必當受惡果。
  • 濟群法師:認識菩提心-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略論》云:「如是無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通達空性之慧者,如水糞等,是三種菩提之共因也。」明確告訴我們:空性慧乃成佛之共因,而菩提心則為成佛之不共因。所謂共因者,即三乘聖者皆依空性慧而成就,為三乘修行之母。所謂不共因,是因為三乘之中,唯有佛道的修行中才必須具備菩提心。換言之,發起菩提心之後才是真正的佛子,是合格的大乘行者。   但在漢傳佛教的傳統中,似乎更重視空性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