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悟即了悟。六合八荒,萬法皆空。
《金剛經》的主題,源自於須菩提所提兩個問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們可以看到,關鍵就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指為何?但這是目標,是功果,是修行的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卻不是全經所討論的重心。這一點是頌經的人必須要明白的。
一般的我們都知道,這一名詞表述可以直接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或無上正遍知。不過,顯然很難讓人理解究竟是什麼意思。
六祖註解: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
合起來就是:無上正遍知。
「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遍」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心」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
也有解釋為:無上正等正覺。
我的真性也。此真性包含太虛,孰得而上之,所以說無上。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是正相平等的,所以說正等。又因其覺,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所以說正覺。
這兩種解釋,猛一看有很大出入,其實大同小異,文字表達不同而已。
誦經的人所要明白的,這就是一再說的佛性,是「我」的本來面目。是一切眾生生而具有的共性。以上說「包含太虛」,就是在未有眾生之前就是已經存在。這就把「佛性」推向了哲學所追問的終極因。是佛家「空觀」一元論的發端。
道家陰陽二元辯證法之上,也有「道」之一說,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說佛道兩家共出一源。
但是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首先以物質的存在為第一因。否則,無論是因緣,還是道,都沒有了發生作用的基礎。從這一點上說,佛家和道家都是唯物的。所以「斷滅見」是學佛的人要避免的。但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唯物主義不是一回事。
而我們今天討論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的歸因就是:人是什麼樣的?人,或者說眾生,存在的第一因是什麼呢?把「菩提心」翻譯成「先天本覺」。很容易使人望文生義,它絕不是指覺悟,更不是感覺。因為以上兩者都需要一個主語,就是「我」。這背離佛家「無我」的宗旨。
而真正的重點是「先天」兩個字。這是一種狀態,就是上面所說,第一因物質存在的狀態。可以命名為「太虛」,也可以是「混沌」,或者更符合佛家的表達形式的「空」。
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解釋,無論是「無上正等正覺」,或「無上正遍知」,都是對第一因物質存在狀態的理解。正是這一狀態賦予眾生以形體色相,所以,所謂眾生的存在只是這種狀態的短暫隨類顯現。而它自身沒有盈虧的變化。
正如《心經》所說: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綜上所述,得出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解釋:是對第一因物質存在的理解的智慧。也可以說是對賦形於眾生的「混沌」的認知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對「空」(太虛)的領悟的智慧。是佛的境界。
有了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確認,我們就可以討論「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的指歸及其意義了。這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