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朱元璋這個皇帝,世人對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這個皇帝脾氣陰晴不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成為了他刀下的亡魂。在他這個時代,就算是清廉的官員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被殺頭。
朱元璋可能因為他的出身的原因,他對貪汙腐敗是特別的討厭。甚至已經到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地步。因為他的這個性格,也導致了一個歷史上有名的「空印案」。
這個案件的起因是一份空白的公務文書上蓋的一個章引起的。朱元璋對這個事情非常的重視,為了這個案件,冤死的官員已經達到了百餘人。但事實的真相其實並不是一個貪汙案件。
在明代的時候,每一年各個地方的審計官都會去中央述職,並且要帶上自己這一年的政績。就跟現在是政府工作報告差不多的意思。裡面的每一項政績都是需要核對仔細的,要是有一點差錯,就要駁回重新再走一次流程。
在古代的時候,也都知道交通非常的不方便,這一來一回的要耽誤很多的時間。為了減少這種在路上花費的不必要的時間,很多的審計官都會選擇多蓋一份空白的文書,到時候要是有問題可以直接在上面填寫,就不用再來回跑了。
這個做法並不是在明朝的時候才有的,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這樣的做法。朱元璋上位之後,也沒有下令禁止這種做法,因此大家對這個做法還是默認了的。而且在正是裡面對空印文書也是有跡可循的。
這種方法在底下的官員之間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就不是這個意思了。他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這些官員在徇私舞弊。覺得這裡 面肯定是有人貪汙犯罪的。
一氣之下,就下令將全國範圍內所有的,布政司的官員,審計官全部都處死了,給他們安排的罪名就是「欺君之罪」。不分青紅皂白,將所有的人全部處死。這個命令一出,京城都陷入恐慌之中,昨天還一起談天說笑的人,第二天就不見了。
但總有人是看不下去這件事的,有一個叫做鄭仕力的人就站出來了。他之所以會站出來,也並不是因為他膽子有多大,而是因為他的弟弟因為這個原因被朱元璋殺害了。剛好在洪武9年的時候,朱元璋下旨求言,這段時間有什麼話都可以跟皇帝講,但是皇帝聽不聽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他就決定將這件事分析給皇帝聽,但是他已經做好了一去不復返的準備了。他在上書的奏摺裡面將這個做法分析了一通,要是按照正常的流程來走,會非常的浪費時間,這樣做的好處也是可以節約一些時間。
並且這個做法並不是從現在開始的,這個做法早在前一個朝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而且這些被殺的官員也不全是貪官,也有好官,他們都是國家的人才,這樣做不是在寒官員的心嗎?
他的這個摺子並沒有改變什麼東西,反而是給他帶來了牢獄之災。這一場空印案給當時的朝廷帶來的打擊也是非常的大的。這裡面不乏是有貪汙腐敗之人,但是也有清正廉潔的人,一桿子將所有的人都打死了,這樣的做法太過武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