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只是朱元璋藉以剷除「元降臣」影響力的藉口

2021-01-13 李連利坐古談今

上一節:從行政區劃與涉案人員看:朱元璋「空印案」死不了幾萬人。

我們否定了殺幾萬人的可能,其原因就在於朱元璋制定的處罰原則是:正印官殺,副印官、印務委員等棒打後發配。

如果,朱元璋是位說話算數的人,不對「行政部門」中的「徵稅人員」進行擴大化的話,從當時的省市縣(布政使司、知府知州、知縣)的數量上看,就根本不可能達到萬人。而且實際工作狀態中,又不是所有省市縣相關人員被殺。

因為對此沒有明確答案,我也不敢妄說涉不涉及。限於史料,想查到在洪武九年知府一層的資料就很難了。沒有資料空想就難了。

薛祥在洪武八年,「鎮物案」發生後,建造鳳陽宮殿的所有工匠都要被殺掉,正是他挺身而出幫助朱元璋少殺了數千鐵匠、石匠的工匠。他就沒有受「空印案」影響。但最終薛祥也沒有逃過朱元璋的魔掌,最終坐累「胡維庸案」被杖殺,天下百姓為之搖頭嘆息。

詳見「李善長告密後朱元璋停止鳳陽建都,除鐵石匠外所有工匠被殺」(連結附後)。

從薛祥的經歷看,朱元璋在所謂的反腐過程中的問題太多,冤殺比重太重。

「空印案」是冤案確屬無疑,交公糧的程序問題太嚴重

因為洪武九年1376年天象異變——星變,朱元璋要求天下人建言,建言內容非常多,包括方方面面。鄭士利因為哥哥鄭士元(1334-1380年)擔任過河南懷慶府同知、湖廣按察司僉事等官職屬於副印官。按照朱元璋的規矩,被責打後準備發配。

那時,鄭士元正因為「空印案」被投入監獄中。但他並非主印官員,鄭士利認為把他的哥哥抓起來投入監獄是不對的,因此,藉助「星變建言」的機會向朱元璋投書。我們可以從方孝孺對鄭士利的記錄和《明史》去看他的上書。

簡單地說,「空印案」就是各縣市省給國家交公糧,朱元璋時期的財政收入主體就是這些公糧和布棉茶葉馬匹等,因此非常重要。

縣交到市、市交到省,省派人拿著交多少的公糧的說明,也就是「印紙」來到部裡(戶部),一定要寫清楚:你交來多少粟子、多少小米等等,多少袋子兒、每個袋子多少斤都要寫清楚,不允許有任何不同,有你就得重新回去重新填寫再來戶部報批。戶部經過審核蓋章、籤數字,然後,再由省派人拿回。

因為,省府離南京戶部太遠,來往時間最短也要大半年。所以,為了方便、快速工作,省裡就先行蓋章,但是數字卻不寫,等戶部查完了再填上。

朱元璋認為:這裡面就給省裡的官吏帶來了貪腐的可能,我們考慮一下,這個確實呀。但問題是:凡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多是不懂實際工作的人。

因為,實際工作中:省裡和部裡的糧食量就不可能相同!

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蟲鼠鳥撒等多方面「虧漏」。蟲子吃、老鼠啃、鳥啄、運載工具出現問題丟撒等等,這些都會造成糧食缺失,那實際情況交公糧勢必就是:縣最多、市次多、省再次、部合規。

比如吧,國家要求你交100斤糧食,省裡就得準備120斤、市裡就得準備130斤、縣裡就得準備132斤。這個糧食順訊才是對的。

但具體多少數量誰能確定呢?蟲鼠鳥撒都是不可控因素。有時候,如果貪腐確實出現在這裡面,但請注意這些都是省裡以下範圍貪腐,到不了中央層面。

一般來說,多餘的糧食量需要多少找要靠交公糧的人的經驗,一般有個幾年的時間就能估計出來這個損耗。所以,鄭士利說的官吏的從政經驗是寶貴的,這點不是瞎說。

「空印」的做法,從元朝就開始了,地方官員們(主要是漢人)就是利用這種形式交差,延續到明初朱元璋時期,一直就沒有人管這件事兒。朱元璋之後其實也沒人管。

鄭士利為「空印者」叫屈!

鄭士利對於「空印」這樣解釋:

第一:萬歲要治空印者,「恐奸吏得挾空印紙,為文移以虐民耳。」這是給朱元璋臺階下,接著鄭士利說「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較書策,乃合兩縫印,非一印一紙比。縱得之,亦不能行,況不可得乎?錢穀之數,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數難懸決,至部乃定。」

簡單地說,章蓋的是「騎縫章」不是一印一章,你蓋了也沒用。至於雙方的貪腐行為,市省部三方都是要各自查對,其數量不可能被決定。

第二:這種權宜之事只是一種工作方便,由來已久,國家一直沒有立法,人們都是相襲而行。

第三:國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後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什麼叫犯法?就是你先告訴人家這是犯法!不是,人家剛乾完一件事兒,你就說犯法了,然後在立法!

第四:通達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復生也。朝廷官員不是草,宰了還能再生,官到郡守都是幾十年辛勞得來的,從政經驗很足,殺了實在可惜。

鄭士利說的這些都在理,但問題是朱元璋是從農村基層出來的,這些事情可能起初他不懂,但是,鄭士利說完之後,他還能不懂。

首先,他憤怒的是「中央朝廷」官員,為什麼不跟自己說這些呢?問題是他也不想想,你盛怒下誰敢說呢?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他想藉機打擊一批人!這批人就是:元朝降臣以及反元過程中,朱元璋的敵人。

也就是鄭士利在從具體工作道理、法律、人情上講事情的對錯。朱元璋則是在從用什麼人角度管理國家,才能保證大明江山的角度考慮問題。

兩人基本屬於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從行政區劃與涉案人員看:朱元璋「空印案」死不了幾萬人

朱元璋想在鳳陽定都,朝中有人使壞造成數千木匠被冤殺

李鴻章和左宗棠相同點很多,但因為一點不同註定本質相反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時期的「空印案」到底怎麼一回事?
    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這洪武年間的四大案,直接將大明初期的文臣武將儲備一掃而空,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官員人頭落地,而空印案可以說是令老朱非常震怒的案子,究竟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可以說是有預謀,也可以說是「真性情」——反正我朱元璋說了算。這是一個制度,每年地方政府要向戶部上報收支情況,而且這個流程要求必須要有完整的印信,本來這是一個好事兒,逐級審批審核嗎,官僚這一套很正常的。
  • 空印案:朱元璋重典治吏 數千人被牽連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缺少理想,為了實現其政治抱負,在位期間屢興大案,一方面欲殺盡貪官汙吏,一方面屠戮功臣。1376年發生的空印案就是朱元璋懲治貪汙專殺立威的重大案件 , 它牽連甚廣, 被殺者達數百人, 受杖戍邊者數千人。
  • 被明朝「空印案」,朱元璋了1171名縣官員
    明初,朱元璋對財政管制非常嚴格。也許是因為朱元璋年輕時的經歷,他對貪官非常忌妒。朱元璋立法要求,明代13個省140多個府的1000多個縣的年度財政統計,必須報財政部審批。一旦發現有問題,必須重新審核,並加蓋各級衙門的公章。也許在先進交通和先進技術的時代,用一個傳真或一個郵箱,幾分鐘就能搞定。
  • 震驚明朝的「空印案」,朱元璋怒斬1171個縣府官員
    朱元璋得知後大怒,表示要斬殺所有涉案的官員。然而可知道當時明朝十四個省,一千多個縣每年都必須上報財政,而可以確定的說,這些官員全部都與這「空印案」有關係,其中不乏有很多清官,最有名的就是明朝忠臣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此人是山東濟寧知府,為官十分清廉,平時就連肉都捨不得吃,衣服上更是補丁一片,但也因也是「蓋印官之一」,所以也被牽連其中。
  • 明初慘案空印案:朱元璋出手斬殺1171個縣府官員,充軍者無數
    老朱家坐江山的時候,要說殺人無數那朱元璋當是首屈一指!「藍玉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以及本文要介紹的「空印案」,哪一個案件殺死的人數不是成千上萬。按照大明朝的法制,朱元璋所殺之人當中當然也有有罪當誅的人,卻也不乏含冤而死之人。今天搗蛋豬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空印案」的始末。
  • 多年官場慣例,卻在明朝引來禍患,空印案是冤案嗎?
    作為明初四大奇案之一,關於空印案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郭桓案的罪名是郭桓貪汙,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則是說胡惟庸和藍玉意圖謀反。與這三個案子相比,空印案則更像是無妄之災。歷史上的空印案真的是冤案嗎?顧名思義,空印案的起因在於印章。
  • 《空印案》是不是冤假錯案,回答!
    朱元璋正是基於前朝官吏的貪汙腐敗,所以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懲元季吏治縱馳,民生凋敝,重繩貪吏,置之嚴典」,而洪武年間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發生的。說起此案筆者首先向讀者朋友介紹一下何為「空印」,「空印」即是蓋了官府印章的空白的文書,說白了就是在空白的紙張上先蓋上印章,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書寫文字。
  • 「空印案」真的殺死了上萬名官員嗎?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為什麼會牽連那麼多人?據說有上萬官員受到牽連。現在看起來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朱元璋對此案「介意」的根源。
  • 明初四大案之一,空印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和開國功臣有關係嗎?
    明朝朱元璋年間有過四大案,當中有被朱元璋認為是威脅老朱家統治的人,也有老朱整頓吏治、懲戒貪汙而發生的。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之一,空印案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貪汙腐化現象。那麼這個空印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能夠讓老朱大開殺戒呢?明朝建立後,有些東西也從元朝延續過來了,其中之一就是這樣的空印。簡單的說就是帶有空白文書的印信。明朝當時有個規定,每年各布政司、府、縣要向戶部提交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帳目。
  • 徐達生背疽,朱元璋賜其一只蒸鵝,他含淚吃完而死?真相出人意外
    洪武二年的四月,朱元璋讓中書省研究制定明朝的分封制度,又命令禮部制訂出一整套複雜的親王分封、接受冊寶的禮儀。第二年,朱元璋便9個兒子和1個侄孫封王,並美其名曰十全十美。朱元璋認為,分封制是一個治國的好辦法,「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 面對朱元璋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大臣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好。對此,朱元璋很是高興。然而,重臣中唯獨魏國公徐達一言不發,沒有表態。
  • 空印案:因為圖便捷被皇帝懷疑貪汙,全國上下百餘位官員被處死
    說起朱元璋這個皇帝,世人對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這個皇帝脾氣陰晴不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成為了他刀下的亡魂。在他這個時代,就算是清廉的官員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被殺頭。朱元璋可能因為他的出身的原因,他對貪汙腐敗是特別的討厭。甚至已經到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地步。
  • 朱元璋賞他塊黃金,他卻告訴別人黃金是偷來的,成功保住全家性命
    在「空印案」、「藍玉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這4大案中,死亡人數更是累計超過10萬人,伴君如伴虎這個詞用在朱元璋身上,最適合不過。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不幸」是明初開國功臣裡的一員,但「幸運」的是,他靠著「撒謊」和「裝瘋賣傻」的本事,成功躲過一劫,保住了全家性命,此人便是郭德成,今兒我們便來所說他的驚險歷程。
  • 朱元璋的嶽父進宮探望女兒,不久被處死,朝廷百官不寒而慄
    洪武年間,也就是朱元璋在位時期,出現了胡惟彥案、藍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這四大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明朝的建立肯定是離不開武將和謀士的,在建立的過程中,胡惟庸、藍玉等人都是厲害的武將和謀士,同時也為明朝的建立建功立業。可是這兩個人的結局都是非常悽慘的,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在這些人中,能夠得以善終的,屈指可數。
  • 讀明史系列之——超級牛人皇帝朱元璋
    此時的元朝已經入主中原90多年,因為元人絲毫不顧中原百姓們的死活,橫徵暴斂搞得天怒人怨,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 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接著,徐壽輝在蘄州 ,李二、彭大、趙均用在徐州紛紛揭竿而起。
  • 為何朱元璋殘忍至極卻能穩坐江山?專家:看清楚他針對的人都是誰
    為了讓所有老百姓都能夠知道這些律令,朱元璋將《大誥》印刷好後送到每一戶人家手中,以發揮百姓對官吏的監督作用。既然朱元璋是這樣一個民心所向的好皇帝,那麼為什麼大家對他的印象都是「殘忍「、」暴虐「呢?這是因為,朱元璋確實很殘暴。只不過,他殘暴的對象不是百姓,而是整個明朝的上層建築,是那些官員大臣。而洪武四大案,就是這種情況的集中體現。
  • 朱元璋:天下什麼東西最大?此女回答兩個字,朱元璋當場惱羞成怒
    天真的孩童或許會說爸爸最大;紫霞會說上天安排的最大;臣子為了拍馬屁會說皇帝最大……朱元璋曾經就想用這個千古謎題來為難一個女子,妄圖收其為兒媳。事情還要從元朝末年說起,元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元順帝,元順帝昏庸無道,採取暴政,引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強烈不滿,所以他們奮起抗爭。
  • 朱元璋為何寧肯被罵,也要將藍玉剝皮實草?
    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他作惡多端只是一個方面,也不足以要了他的命,謀反更是沒影的事,其真實原因不過是朱元璋要為皇太孫朱允炆掃清前行道路上可能出現的障礙,才不得不將他剝皮實草,並將其族人及黨羽全部剷除,朱元璋真正要做的其實就是剷除所有可能威脅到皇孫朱允炆的武人集團,這樣年幼的朱允炆才可能守得住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也才能死得心安。
  • 朱元璋:怕什麼,他是我借刀殺人的刀
    現在郭子興死了,朱元璋還是隱忍、退讓。可是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就在那兒放著,這遮不住,也蓋不住,不由人不忌憚,特別是郭子興的長子郭天敘和妻弟張天祐兩人。在和小明王合作的事上,郭天敘和張天祐就耍了小心眼。他們先是想借這事兒支走朱元璋,一舉將朱元璋架空。藉口也能拿得出手,說什麼既已決定跟小明王合作,肯定要有人去表達誠意,朱元璋威望高,正是合適人選。
  • 朱元璋出兵日本,日國王急忙寫了一封信,朱元璋看後列其為不徵之國
    日本雖然一直仰慕中國,但從元朝開始,日本就不將中國放在眼裡了,而「倭患」一直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早在朱元璋統治的洪武時期,倭寇就長期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騷擾。據統計,洪武年間有記載的倭寇入侵達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過兩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可謂殫精竭慮,絞盡腦汁。朱元璋原本以為,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上國家,必定會唯唯諾諾地答應。
  • 明朝不得不說的事——空印案
    有這麼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多麼貼切的形容啊。在古代的君臣關係中,這臣子的生死權爭握在皇帝手中。皇帝老子要你三更死,你不能拖到五更,而且怎麼個死法由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