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得不說的事——空印案

2021-01-13 騰訊網

有這麼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多麼貼切的形容啊。在古代的君臣關係中,這臣子的生死權爭握在皇帝手中。皇帝老子要你三更死,你不能拖到五更,而且怎麼個死法由他定。

並且,死的理由多得很,只要他願意,不管你有沒有理,他都能給你安個聽起來不錯的罪名。所以說,在古代,千萬別去惹毛皇帝老兒,否則你沒點本事還真是玩不贏。

明朝時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戶部報告財政收支帳目,所有帳目必須經由戶部審核後

完全相符方能結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必須駁回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地方機關大印才算完成。總的來說就是程序流程十分麻煩。

況且大家都知道嘛,古代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不知道又要騎死多少匹馬,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

這原本是從元朝既有的習慣性做法(元時,官府府於文有先署印,而後書者,謂之『空印』),洪武建元以來,相沿未改,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

根據《劍橋中國明代史》解釋,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從運送一直到戶部接收時的數字一定不會相符,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員們無法事先預知,只有到了戶部將要申報之時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派京官員都習慣用空印文書在京城才填寫實際的數目。

可是,這回官員們有點玩大了,本來的好意變成了掉腦袋的事情。老朱獲知此事後大為震怒,結果,審問人知悉,被審問人也知道,朝堂上下都清楚,除了老朱以外。

OK,既然如此休怪我無情。朝堂官員居然為了偷懶而私用權力,蔑視我老朱的權威,這豈不是官員相互勾結的欺君重罪嗎?因而下令處罰所有相關官員,注意,這裡的所有官員指的是所有經手的主印、副手,及部分言官。

主印官員團滅,副手賞一百大板並送去充軍去戰場上悔改,言官因監管不力而獲罪。

本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起冤案,被押上欺君之罪,而害許多廉臣也無辜受牽連啊。也許確實剷除了部分靠此貪小便宜的官員,但仍有部分人,只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而落了個無中生有的罪名。舉個有名人物的慄子,明初的忠臣兼老師的方孝孺他爹方克勤,衣服滿是補丁,肉都不捨得吃,是因為他是主印官,便要稀裡糊塗的掉腦袋,真是令人難過。

END

作者:木槿熊

排版:十一

圖片: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多年官場慣例,卻在明朝引來禍患,空印案是冤案嗎?
    作為明初四大奇案之一,關於空印案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郭桓案的罪名是郭桓貪汙,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則是說胡惟庸和藍玉意圖謀反。與這三個案子相比,空印案則更像是無妄之災。歷史上的空印案真的是冤案嗎?顧名思義,空印案的起因在於印章。
  • 被明朝「空印案」,朱元璋了1171名縣官員
    然而在前的明朝,沒有火車、飛機和汽車,只有騎馬,甚至爬山、爬山,才能在不到幾天或幾個月的時間裡實現。騎馬去北京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例如,您是雲南的官員,年底高高興興帶著一年的財務報表來到應天(南京)與會計部見面。你必須在家過年,新年第一天,你必須上路。
  • 震驚明朝的「空印案」,朱元璋怒斬1171個縣府官員
    於是朱元璋派遣官員們對此事進行調查了解。然而所有的官員都知道這個不明文的規定,但是還不能表露出來。所以也走個過場,問話的官員假裝問涉事官員。兩人一拍即合,便將此事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後大怒,表示要斬殺所有涉案的官員。
  • 《空印案》是不是冤假錯案,回答!
    據《明史》記載,元朝末期「內外諸官皆安於苟且,不修職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由是綱紀廢弛,民心日離,遂至土崩。」朱元璋正是基於前朝官吏的貪汙腐敗,所以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懲元季吏治縱馳,民生凋敝,重繩貪吏,置之嚴典」,而洪武年間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發生的。說起此案筆者首先向讀者朋友介紹一下何為「空印」,「空印」即是蓋了官府印章的空白的文書,說白了就是在空白的紙張上先蓋上印章,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書寫文字。
  • 空印案:朱元璋重典治吏 數千人被牽連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缺少理想,為了實現其政治抱負,在位期間屢興大案,一方面欲殺盡貪官汙吏,一方面屠戮功臣。1376年發生的空印案就是朱元璋懲治貪汙專殺立威的重大案件 , 它牽連甚廣, 被殺者達數百人, 受杖戍邊者數千人。
  • 明初四大案之一,空印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和開國功臣有關係嗎?
    明朝朱元璋年間有過四大案,當中有被朱元璋認為是威脅老朱家統治的人,也有老朱整頓吏治、懲戒貪汙而發生的。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之一,空印案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貪汙腐化現象。那麼這個空印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能夠讓老朱大開殺戒呢?明朝建立後,有些東西也從元朝延續過來了,其中之一就是這樣的空印。簡單的說就是帶有空白文書的印信。明朝當時有個規定,每年各布政司、府、縣要向戶部提交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帳目。
  • 「空印案」真的殺死了上萬名官員嗎?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為什麼會牽連那麼多人?據說有上萬官員受到牽連。現在看起來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朱元璋對此案「介意」的根源。
  • 明初慘案空印案:朱元璋出手斬殺1171個縣府官員,充軍者無數
    「藍玉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以及本文要介紹的「空印案」,哪一個案件殺死的人數不是成千上萬。按照大明朝的法制,朱元璋所殺之人當中當然也有有罪當誅的人,卻也不乏含冤而死之人。今天搗蛋豬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空印案」的始末。背景話從朱元璋少年時期說起。
  • 空印案:因為圖便捷被皇帝懷疑貪汙,全國上下百餘位官員被處死
    朱元璋影視形象這個案件的起因是一份空白的公務文書上蓋的一個章引起的。朱元璋對這個事情非常的重視,為了這個案件,冤死的官員已經達到了百餘人。這個做法並不是在明朝的時候才有的,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這樣的做法。朱元璋上位之後,也沒有下令禁止這種做法,因此大家對這個做法還是默認了的。而且在正是裡面對空印文書也是有跡可循的。這種方法在底下的官員之間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就不是這個意思了。他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這些官員在徇私舞弊。覺得這裡 面肯定是有人貪汙犯罪的。
  • 朱元璋時期的「空印案」到底怎麼一回事?
    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這洪武年間的四大案,直接將大明初期的文臣武將儲備一掃而空,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官員人頭落地,而空印案可以說是令老朱非常震怒的案子,究竟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可以說是有預謀,也可以說是「真性情」——反正我朱元璋說了算。這是一個制度,每年地方政府要向戶部上報收支情況,而且這個流程要求必須要有完整的印信,本來這是一個好事兒,逐級審批審核嗎,官僚這一套很正常的。
  • 「空印案」只是朱元璋藉以剷除「元降臣」影響力的藉口
    上一節:從行政區劃與涉案人員看:朱元璋「空印案」死不了幾萬人。我們否定了殺幾萬人的可能,其原因就在於朱元璋制定的處罰原則是:正印官殺,副印官、印務委員等棒打後發配。如果,朱元璋是位說話算數的人,不對「行政部門」中的「徵稅人員」進行擴大化的話,從當時的省市縣(布政使司、知府知州、知縣)的數量上看,就根本不可能達到萬人。
  • 明朝史事說:胡惟庸作為宰相,他自掘墳墓的原因
    明朝剛建立,一大批從龍之臣就被殺頭,有人是倒黴,有人是活該。此人就是曾助朱元璋當上皇帝的胡惟庸。胡惟庸跟李善長是同鄉,都是安徽人漢族人。他是當時明朝廢除中書省前的最後一任丞相,後來被人檢舉說他造反,從而牽連出了不少人。這件案子在當初非常的轟動,牽扯了不少的人,當然,胡惟庸不是被朱元璋直接殺死的,但是跟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明朝那些事》最好的皇帝,為皇后徇私枉法,卻也心甘情願
    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談及明朝各位皇帝,給了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以最高評價:他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這句話大體是沒錯的。——可惜這事終究還是傳到朝官筆記裡了,銀子也和王禮的一樣白給了,一笑。張皇后的不解科道言官御史們累次彈劾二張兄弟,朱佑樘知道他們言之有理,無奈手批:「朕只有這門親,再不必來說。」
  • 對16世紀的氣象研究,解開明朝疆域收縮之謎:全都是氣候惹的禍
    可是,在明朝中期,即正德年間之後,明朝的疆域急劇萎縮,先是放棄了哈密衛,遷移至嘉峪關;後又放棄了河套地區,遷移至延綏地區重新設立防線,稱為九邊,把西部和北部千裡的疆域拱手讓與他人,不得不說是個極大的遺憾!
  • 明代史事:胡惟庸是明朝宰相,為何自掘墳墓呢
    明朝剛建立,一大批從龍之臣就被殺頭,有人是倒黴,有人是活該。胡惟庸,正是大家所認為的那個人,他也是一位功臣。胡惟庸是安徽人,屬於漢族,而且跟李善長是同鄉。作為明朝的有功之臣,還是最後一任宰相,權勢與帝寵,他從來不缺。但是胡惟庸卻被人告發,他要造反,這才有了歷史上的胡惟庸案件。案子當時過於龐大,有不少人被拉下水,牽扯了很多無辜的人,而胡惟庸,也明白朱元璋的暗示,最後自盡而死。
  • 從電視劇《成化十四年》看明朝的四大特務機關
    本文就把明朝的「三廠一衛」梳理一下,講講它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朱元璋時期,錦衣衛辦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在郭恆案和空印案中也奉命活躍其中,是朱元璋手裡的大殺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面對群臣的反對去除了錦衣衛的詔獄,刑獄之權回歸刑部、督察院和大理寺等傳統國家執法部門。 朱棣登基後,重新恢復了錦衣衛的全部權力,甚至有所加強。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在當今探討歷朝歷代的宦官亂政時,不少朋友會提出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明朝宦官亂政極為嚴重。可事實卻是,被公認為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東漢、唐朝和明朝中,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爭權,皇帝變成了兩家之間爭奪的傀儡,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掌控了皇帝的廢立,而明朝宦官大權在握的現象卻是由皇帝許可的。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權才是最重要的,而也只有明朝的宦官專政沒有威脅到皇權。
  • 明朝成化的傳奉官
    而皇帝為了一己私慾,利用「傳奉官」來聚斂財富,更是導致吏治進一步敗壞,甚至引發了冗官、財政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痼疾。 傳奉官現象最早出現於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天順七年(1463年)七月,明英宗曾「特命中貴傳旨」升授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