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成化十四年》,裡面提到了汪直,說到他建立的西廠。本文就把明朝的「三廠一衛」梳理一下,講講它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三廠」是指東廠、西廠、內行廠,「一衛」就是錦衣衛,都是明朝響噹噹的情報機構。
順便說一下,內行廠的「行」,讀háng。
首先說明,錦衣衛是軍隊,另外三廠也不全是太監。普通老百姓看著繡春刀只有眼紅的份兒,充其量加入東廠,成為辦事「番子」,可以在北京欺男霸女,吃飯不給錢,也算是人生巔峰了。
那麼這「三廠一衛」哪個更厲害呢?它們之間的從屬關係又是怎麼樣?為什麼電視劇裡提到「廠督」這個稱呼就覺得很NB呢?
本文就系統的介紹一下「三廠一衛」,其實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一衛三廠」,看看它們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持續了多長時間,內部構成又是怎麼樣。分析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以及一個由末代司禮監掌印太監帶來的歷史上的讓人唏噓的故事。
明朝的「三廠一衛」
首先是錦衣衛
明朝初年的軍制是比較簡單的「衛所」制,每「衛」所轄軍士約5000人,下面設立「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顧名思義,就是所轄的軍士是千人和百人的區別,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48處。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令改革禁衛軍,成立了全新的十二親軍衛,其中就有錦衣衛。
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錦衣衛有自己的詔獄,可以逮捕皇帝以下的任何人,而且不經過公開的審訊。
朱元璋時期,錦衣衛辦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在郭恆案和空印案中也奉命活躍其中,是朱元璋手裡的大殺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面對群臣的反對去除了錦衣衛的詔獄,刑獄之權回歸刑部、督察院和大理寺等傳統國家執法部門。
朱棣登基後,重新恢復了錦衣衛的全部權力,甚至有所加強。他在錦衣衛鎮撫司的下面設置北鎮撫司,重製詔獄,可以任意抓捕罪犯,屬於皇帝直接管轄的案件,國家司法機關無權過問。遷都北京後,錦衣衛的所在地在承天門外千步廊,挨著國家的六部。
成化年間,注意,這就是這個電視劇的背景了。設置南鎮撫司,專管本衛的法紀、軍紀、監察、人員管理等職責,有人事監督權,從組織結構上看南鎮撫司理論上可以管轄北鎮撫司。但北鎮撫司因為有詔獄,管理皇帝的案件,其指揮使更是皇帝的親信,真要是雙方撕起逼來皇帝很有可能是向著北鎮撫司的,所以南鎮撫司雖然在組織結構上壓北鎮撫一頭,但實際上並不敢造次,雙方相敬如賓,這也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幹活的人的權勢比監督的人的權勢大的局面。
錦衣衛是軍職,不屬於五軍都督府,直接向皇帝一人負責。其成員都是世系的軍戶,一般外人看著繡春刀只有眼紅的份,想也不要想。
南北鎮撫司最高長官稱「指揮使」,副手叫「同知」,再下級叫「僉事」,他們是錦衣衛的高級官員,也是各種電視劇裡主角的造型。再往下是「鎮撫使」,下設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人員配置和品級如下: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戶,從五品;
百戶,正六品;
試百戶,從六品;
總旗,正七品;
小旗,從七品。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末代錦衣衛指揮使叫馬吉翔,1661年與永曆朝臣於「咒水之難」被殺,結束了錦衣衛290年的時光。
「咒水之難」劇照
接下來是東廠
「靖難之役」後的永樂十八年(1420年),由於建文帝的流言不時出現,同時朝廷中很多大臣對朱棣的政權不太支持,朱棣也對朝廷大臣不信任。
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感覺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名叫「東緝事廠「,簡稱」東廠「。其名稱的來源是這個新的機構的辦事機關在皇城東部,就是今天的東廠胡同,因此叫東廠。
在「靖難」時朱棣重用了太監,比如鄭和,因此朱棣認為太監比較可靠,而且在皇宮內,聯繫起來很方便。於是他任命太監擔任東廠首領。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東廠權力更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他們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就可以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幹政之端。此外,朱棣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這也是平衡的意思,「提督東廠」上面還有個「司禮監掌印太監」壓制。有明一代,只有四個人是以「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身份「提督東廠」,被稱為「以印帶廠」,這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頂尖人物,他們是嘉靖時期的藩邸舊臣麥福、黃錦,萬曆時期的馮保、陳矩。就連赫赫有名的劉瑾、魏忠賢都沒有做到這一步。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條。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布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籤決定所負責的地盤。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衛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比較有意思的是,東廠大堂裡拜的是嶽飛畫像,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匯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獲得的情報可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要方便得多。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查範圍之內等等。
明朝有記載的最後一任東廠廠公是王德化,崇禎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告假還鄉後,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德化接任,直到他獻城投降李自成。
王德化投降李自成劇照
西廠的誕生
成化十二年(1476年),北京城內出現「狐妖」的神秘案件。朱見深命汪直從錦衣衛中挑選人員,化妝成平民,去打探消息,了解北京城居民的動態。汪直因此於次年在西安門成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
《成化十四年汪直劇照》
汪直抓住機會,大肆製造虛假消息,並利用朱見深惶恐的心理,擴充自己的力量,短短幾個月西廠的勢力就超過了東廠。西廠主要偵緝京城中的官員百姓,一旦懷疑,立即逮捕審訊,並不需要向皇帝請旨,而汪直又大力製造冤假錯案,希望把事情搞的越大越好。
西廠成立5個月後,朱見深被迫撤銷西廠。過了一個月又恢復。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政治鬥爭失敗,被貶出京城,西廠隨之關閉。
這個汪直非常年輕,非常非常年輕。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他掌管西廠時據考證才16歲,到他因為政治鬥爭失敗時還不到24歲。這真是迷一樣的人物,他入宮的時候大概4歲,從小服侍萬貴妃,只對萬娘娘一個人負責,因此獲得了宅男朱見深的信任。汪直熱衷兵事,對蒙古、遼東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樣一個人,迷一樣的來,迷一樣的去,因為太年輕,行事張狂,被內外聯手排擠。有明一代太監鬥爭失敗被貶出宮往往下場極慘,因為不再有權勢,而且會被政治對手下黑手,會受到多方面的打壓與欺辱。汪直應該就是在饑寒中極為悲慘的死去了。
「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好像用在這裡也很貼切。
憲宗之後是孝宗,再之後是武宗。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朱厚照重開西廠,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西廠就被永久的關閉了。
緊接著就是內行廠
正德元年(1506年),東廠與西廠都歸劉瑾領導,有意思的是,他們並不是互相促進,反而彼此拆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大內行廠「,簡稱」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兩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內行廠也被永久的關閉了。
以上就是明朝「三廠一衛「的來歷,其存在時間長短排列的話,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其權力大小排列的話,是:內行廠、西廠、東廠、錦衣衛。
為什麼東廠會力壓錦衣衛一頭
明代設有處理皇宮內務的十二個太監衙門,稱為十二監,混成了在這個十二個衙門裡主事的能稱作太監。這十二個衙門,最重要的是司禮監,原是負責皇家禮儀出行的;第二重要的是御馬監,是負責皇宮裡的馬的。
朱元璋時期廢除了丞相,將權力下發給六部,由皇帝一人處理天下事物,很快就力不從心,於是產生了皇帝的秘書——內閣,來協同處理。
明朝行政關係
宣德年間,朱瞻基培養太監讀書識字,幫助皇帝處理奏章,六部送來的奏章,由內閣進行摘選,作節略,送交皇帝批示。皇帝選擇司禮監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批或者不批,這就給了太監處理朝政的機會。
司禮監由一名掌印太監多名秉筆太監組成,秉筆太監負責批示皇帝的意見,掌印太監用印,再交付內閣傳達至六部。司禮監因此被稱為內相,權勢鼎盛時期外廷的內閣要下跪。
而御馬監掌握著皇宮內最後一支武裝力量,是皇帝身邊最後的屏障。比如前面提到的汪直,最早就是御馬監提督太監。
東廠的「廠公」因為是太監,擁有直接面見皇帝的特殊權力,因此具有先天的優勢。更加是他們是從司禮監秉筆太監中選出來的,那更是有「內相」的身份,地位超群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錦衣衛指揮使因為是軍職,在大明朝的政治分配上處於下風,自「土木堡之變」之後,軍職武將被文臣壓過,之後每況愈下,作為特務機構的錦衣衛,也跟著吃掛落。面對司禮監的太監,自動就低兩檔。明朝從英宗正統年間起,權監開始誕生,這樣的權監擔任東廠廠公,而他們的親信或者親戚,往往給予軍職擔任錦衣衛指揮使,比如王振的親信馬順,就是正統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土木堡之變」後他創造了一項歷史,在朝堂上被大臣活活打死。
馬順牙牌
從中也可以看出錦衣衛的勢力不行這個事實。
到了明朝中後期,正三品的錦衣衛指揮使見到東廠廠公的時候要下跪,完全混成了上下級關係了。錦衣衛充當了東廠的基層辦事人員,得罪人的事錦衣衛上,事情辦好了皇帝面前是東廠領賞,這樣的日子確實挺悲催的。
但是,確實有一個人在明朝中期憑一己之力改變了錦衣衛和東廠的力量對比,他叫陸炳,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嘉靖皇帝奶媽的兒子。
陸炳畫像
舉個例子,後世康熙和曹寅的關係鐵不鐵?嘉靖和陸炳也是一樣的。
陸炳是明朝第一位以「公」兼「孤」的人,具體說就是以三公之一兼任三孤之二,官至太保、少傅、少保、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
當然後面還有個張居正,那更是把能當的官幾乎都當全了:太師、太傅、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
我好像突然變得不認識「太」字、「少」字、「傅」字和「保」字了。。。
前面提到的「以印帶廠」的麥福、黃錦,正是這個時期的東廠廠公。從中可以看出,這段時間的東廠並沒有太大野心,辦事低調,否則也不會連著兩位太監「以印帶廠」。其實他們和江彬都是嘉靖皇帝的自己人,都是從湖北帶到北京去的。而麥福、黃錦和陸炳也確實爭氣,沒有互相拆臺,而是齊心協力幫著嘉靖皇帝去和整個文官階層鬧,並取得了巨大的收穫。
嘉靖皇帝劇照
陸炳時期的錦衣衛是最後的輝煌,在他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奇人,是武宗正德時期的江彬。這個江彬同時兼任錦衣衛指揮使和東廠提督,都是自己管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也就不分誰上誰下了。江彬以一個不是太監的身份管理東廠,是整個大明朝最神奇的一件事了,他和正德朱厚照的關係,真的是讓人感動的鐵之又鐵。
最後一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影響
前面提到,司禮監的向上之路絲毫不比外廷的科舉簡單,反而是更艱難兇險,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閹人入宮,先從伺候人做起,如果聰明伶俐,才有讀書的機會,進入內書房相當於外廷的中舉,內書房結業等同於進士,進入司禮監隨堂就好像是進入了翰林院,至於能當上司禮監秉筆,甚至掌印太監,那更是帝國執宰,而且沒有回頭路。明代許多太監失勢後寧可自殺也不想出宮,自殺至少還能得個痛快,而出宮則意味著被政治對手慢慢折磨死。
明朝時能熬成司禮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東廠提督太監、御馬監提督太監的,無一不是人中龍鳳,都是厲害的不得了的角色。南明時最後一任司禮監太監叫龐天壽,史料不見記載他是不是提督東廠,不過東廠自從崇禎初年魏忠賢死後已經被文官忽悠得大不如前了。
龐天壽是個天主教徒,教名亞基樓(Aquileo)。他給朝廷不少人洗禮,比如皇太后馬氏和蕭氏,起聖名瑪利亞(Maria)和烈納(Lena),皇后王氏,起聖名海倫娜(Helena),她在宮中對聖母像日夜叩拜,就連太子朱慈煊,都受洗起聖名叫康斯坦丁(Constantine)。永曆皇帝朱由榔自己雖然沒有受洗,但在風雨飄搖之際,曾經想借羅馬教廷的兵,他於1649年以太子朱慈煊的名義給羅馬教廷寫信求援:
身為帝國的唯一繼承人,上帝在東方的代言人,東方基督徒的保護者,中原大皇帝的太子,朝鮮、烏斯藏、撒裡維吾兒的保護者,東亞諸王國的護衛者,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朋友,蒙古草原的天可汗,歐洲諸國心中東方幻想鄉的王子。
在此向教宗因諾曾爵十世閣下致以問候,有一個不幸的消息要告訴您,在我們尊崇天主教為國教的偉大國度,明帝國,在韃靼人南侵、農民暴動、軍事貴族叛亂和荷蘭人進攻的聯合打擊之下,目前的帝國已經要四分五裂了,不信上帝的野蠻韃靼人正在帝國的各地屠殺主的羔羊。
這些東方的異教徒還在源源不斷的傳播他們的異端信仰,試圖讓主的羊群進入魔鬼的懷抱,所以請求教宗因諾曾爵十世閣下,組建十字軍東徵,發動一場聖戰,讓上帝的榮光重新照耀東方,願天主保佑大明中興太平。
皇太子康斯坦丁(Constantine)
皇太后瑪利亞(Maria)
中宮皇后海倫娜(Helena)
敬上
而教皇居然真的派出了僱傭兵,走到半路聽說永曆皇帝被殺死了,他們就回去了。190年後的1839年,這些教皇兵終於又趕到了,他們白盔白甲,穿著永曆皇帝的孝。。。
本文系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盜貼必究
請關注我,一起聊聊歷史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