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2021-01-13 清水阿嬌

這些機構都是明朝的實權機構,司法機關,特務單位和偵查部門,

大理寺,實際上就是明朝的最高法院,自唐朝以後基本上就確定了大理寺的職能。大理寺屬於中央司法機關,但刑罰之事由刑部處理,大理寺是執行機構。大理寺最高長官是大理寺正卿(三品),職責是審理和判定案件。大理寺與刑部和御史臺,並稱三法司。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

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而司禮監則是宦官群體裡面最高機構,明朝一個太監如果做到司禮監那真是太幸福了,最高峰了。司禮監的相當於內相,其職權與內閣首輔相當,司禮監是替皇帝工作,司禮監又分為掌印和秉筆兩大機構和職責,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批紅」。就是代表皇帝在奏疏上批覆意見。掌印太監職掌皇帝玉璽和印章,就是秉筆太監負責籤字,秉筆太監負責蓋章,有最終的決定權。二人相互制約和監督,至於說二人誰的職權大,就看具體情況,但基本上來說,掌印太監是老大。而且掌印太監領導東西二廠。劉瑾,魏忠賢,王振,馮保。他們都是掌印太監。也是明朝其他太監的仰望的對象。

做一個恰當的比如,東廠就是中統,東廠的全稱是東緝事廠,是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和秘密機關。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由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權力巨大而且只對皇帝負責,不經三法司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大臣。而之所以用宦官。一是皇帝信任,二是身處皇宮,用起來比較方便。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或掌印太監親自擔任。

西廠的職能和東廠一樣,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在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但存在時間不長。也就六年的時間,但這六年西廠的權力遠遠大於東廠和錦衣衛。

至於說六扇門,明清兩代都沒有六扇門這個這機構。實際上六扇門是司法機構的統稱,衙門就是現在來說就是政府機構,以門為名,門戶的意義無疑是極為重大的。封建時代的衙門有著嚴格的規定,任何僭越都是不可以的,具體來說,六扇門是指是中軸線上的大門、儀門、宅門,每門各安兩扇黑漆門扇,合計六扇,所謂「衙門六扇開」就這麼叫開了,很形象很好記。也是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也是這個起因。六扇門這個稱呼也就成為代稱了。

錦衣衛就是明朝的軍統,屬於正式 的朝廷編制,他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最初叫「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改置錦衣衛。是皇帝親軍十二衛之一。錦衣衛是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存在的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基本上是武將擔任。只對皇帝負責,不經三法司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錦衣衛與東西二廠合稱為「廠衛」。後世就代指特務機構。廠衛幹預司法,是明朝一大弊政。

應該說,無論是司禮監還是東西二廠和錦衣衛,都是明朝政治統治工具,而在明朝之前,兩漢與唐宋並沒有這樣的組織,這實際是政治退步的表現。政治迫害是有的,冤假錯案都是針對官僚階層。對老百姓則危害不大,這也是為何後世對司禮監還是東西二廠和錦衣衛評價都不高的原因。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大理寺、司禮監放到現在都是什麼官職
    錦衣衛下設北鎮撫司和南鎮撫司。南鎮撫司管本衛的法紀、軍紀;北鎮撫司對外掌管大名鼎鼎詔獄。 東廠 它跟錦衣衛的關係,原本是平級。錦衣衛先出現,後來的東廠因為宦官廠主與皇帝關係密切,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所以有時候錦衣衛匯報都需要通過東廠傳達。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甚至錦衣衛的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都要下跪。 西廠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司禮監成為了二十四監之首。司禮監是明朝內庭中二十四監中專門掌管太監的機構,下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和提督太監,其中權勢最大的當屬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了,那麼到底是誰權勢更大呢?
  • 從電視劇《成化十四年》看明朝的四大特務機關
    為什麼東廠會力壓錦衣衛一頭 明代設有處理皇宮內務的十二個太監衙門,稱為十二監,混成了在這個十二個衙門裡主事的能稱作太監。這十二個衙門,最重要的是司禮監,原是負責皇家禮儀出行的;第二重要的是御馬監,是負責皇宮裡的馬的。
  • 明朝四大特務機構分別是什麼?哪一個最厲害?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一、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二、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 明朝錦衣衛下轄南北兩個鎮撫司,這兩個鎮撫司分管什麼呢?
    明朝錦衣衛,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錦衣衛。在明朝時期,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
  • 明朝是如何誕生出四大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的呢
    錦衣衛由此誕生朱元璋已經意識到現在用老一套的方法對付胡惟庸已經不管用了,他覺得現在要對付胡惟庸必須要啟用一批全新的人,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叫來了儀鸞殿的指揮使毛驤,就跟他說以後你不但要替咱開道保護我的安全,還要替我去查一查那些文官,所以明朝歷史上最具有特色的外朝特務機關錦衣衛就應運而生。
  • 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與鎮守太監一樣,臨時派遣也是選派宦官,去各地監視徵收賦稅、監督軍隊、監督工程等等,全國各地各種職責的臨時派遣都有。三類,常駐京師。常駐京師的特機構有錦衣衛和東西廠,除了錦衣衛以外,其他特務機構都有宦官主持。錦衣衛屬於皇帝的私人衛隊,負責監視京城官民,但是東西廠除了有這項職能外,還負責監視錦衣衛。從上面三類特務機構來看,宦官才是明朝特務機構的核心人物。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雖然歷史上的太監,大部分因為自身身體的殘缺,而對權利和金錢有著極高的欲望,但也並不是全部的太監都是這樣的。 陳矩是明神宗時期的大太監,以司禮監掌印的身份統領東廠。司禮監和東廠原本是兩個機構,司禮監是明朝管理宦官和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東廠則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陛下監視天下。
  • 明朝司禮監太監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鷸蚌相爭,張居正漁翁得利
    明神宗萬曆初期,張居正能最後當上首輔跟司禮監太監馮保、內閣首輔高拱間的矛盾和鬥爭有密切關係。馮保打擊高拱並非為了張居正,最後卻成就了張居正。高拱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馮保嘉靖朝便已經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有對內閣奏議的批紅之權,權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專權的太監便多是秉筆太監。不過司禮監在秉筆太監之上還有該部門的正官,掌印太監。其職位要比秉筆太監高。
  • 明朝掌印太監區區四品官,六部尚書為何對其畢恭畢敬?
    司禮監居明朝宦官衙門之首,不僅具備秉筆批紅等職能,更是掌管著東廠、西廠、甚至錦衣衛等刑偵機構。上述兩大職能足以使六部尚書對其俯首稱臣。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以後,六部成為了明朝的最高行政機構。六部尚書的官位是正二品。高出司禮監掌印太監正四品兩個階位。雖然掌印太監官位不及六部尚書,但卻是六部尚書與皇帝之間的中間人。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司禮監 司禮監是幹什麼的?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司禮監的太監都那麼牛,有的被稱為「立皇帝」,有的稱「九千歲」,其實,最早司禮監就是二十四監之一,一個「掌禮儀」的普通辦事機構,太監們就相當於勤雜工,也沒有秉筆太監、掌印太監之說。 那時候朱元璋對太監們管理很嚴,認為他們都是陰險小人,不許幹政,甚至都不允許他們讀書識字。
  • 從西廠到傳奉官,成化皇帝為什麼一直需要與文官對抗
    關於西廠的影視作品其實大家都曾經看過,特別是《龍門飛甲》當中的雨化田,一句「東廠管的了的我要管,東廠管不了的我也要管」,讓大家對西廠的霸道印象可謂十分深刻。那麼歷史上的西廠是不是這麼厲害霸道呢?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的西廠就是這麼的霸道和厲害。在明代的歷史上,宦官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自朱棣設置東廠之後,大明朝的兩大特務機構就一直是文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明朝太監有一個什麼職位?皇上最喜歡,卻讓六部和內閣十分害怕!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監,明朝的宦官機構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為二十四衙門,監是正四品,司局是正五品,那個時候的太監就是他們的首領,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叫宦官為太監的。其中,地位最高,權利最大的就當屬司禮監,那個時候的司禮監不僅能管理皇帝的文書房,還有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
  • 明朝皇權、內閣、司禮監三權分立,為何馮保卻和張居正成了盟友?
    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專門教宦官識字的機構,藉以為明朝另外一大宦官機構「司禮監」培養秉筆太監。其目的也很簡單,主要就是想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對「票擬」的批閱權來限制住內閣權力的擴張,從而借司禮監與內閣的相互制衡來保證皇權地位的穩固。如此一來,也就相當於明朝是形成了一個皇權、內閣、以及司禮監三權分立的政治狀況。
  •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受到司禮監的制約,內部爭鬥不斷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票擬是指明朝官員將奏章經御覽後至文淵閣,由內閣大學士擬定皇帝的處理意見,再用小票墨書貼於奏章之上呈於皇帝。依照通說,票擬權最早產生於正統時期。票擬制度化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明宣宗駕崩後,張太后垂簾聽政,倚重內閣,內閣權利在此時得到強化;二、三朝元老「三楊」的威望和權勢,「三楊」在任期間票擬批答處理政務;三、明英宗年幼,無法處理國政,需要內閣協助。票擬反映內閣對上奏事件的處理意見,票擬之後由皇帝進行批紅,實際上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批紅。並且,皇帝對內閣的信任、閣臣的影響力對於票擬權力均有影響。
  • 明朝滅亡後,曾經風光無限的錦衣衛,最後都去哪了?
    明朝時期,為了進一步加強皇帝對群臣的控制,先後設立多個特務機構,它們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六扇門。在這其中,幾個機構各司其職,又經歷一些列互相牽制、互相依附的過程,成為明朝相較於其他朝代最具特色的機構。而很多人就對這其中設立最早的錦衣衛深感興趣。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這制度也成功維持到明朝滅亡。可由於文件過於繁多,朱瞻基會讓司禮監的宦官將票擬內容抄錄,並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執行批紅,最終,交給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 03既然說到了司禮監,那就順帶一提宦官部門。司禮監講過了,負責批紅,而御馬監雖然聽上去像和弼馬溫孫猴子一樣去養馬,但他們卻管理著一個東西,那就是兵符。這樣一說就很明了了,一個管文案,一個管兵符,你說,這倆部門不秀誰秀?更不要說,一旦這兩部門的掌印太監順道領了啥啥提督,那就是真的權傾朝野了。就像馮保、魏忠賢,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還任東廠提督,還有汪直,領御馬監掌印太監與西廠提督。
  • 明朝錦衣衛竟有叫「彈琵琶」的刑罰,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
    明朝是歷史上比較恐怖的一個王朝,我們看電影的時候都可以領教到,東廠西廠錦衣衛,那可是把人們凌虐慘了。事實上明朝最後之所以滅亡,廠衛制度要負很大的責任。不管哪個朝代都一樣,逼得人們太緊,人們一定會反抗的。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古代特務機構層出不窮,是如何運行和工作的
    三、將軍一笑敗將全俘,我在東廠醉看你舞 中國古代的特務機構到了明朝才算是達到頂峰,明朝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雖然前身是"拱衛司"。明朝之所以是特務機構的頂峰,是因為他有東西兩產和六扇門等特務組織。 1.明朝錦衣衛 明朝錦衣衛是為了懲治那些不法群臣而設立的,為的就是能夠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錦衣衛的指揮官都是由皇帝的親信進行擔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