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錦衣衛下轄南北兩個鎮撫司,這兩個鎮撫司分管什麼呢?

2021-01-12 騰訊網

明朝錦衣衛,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錦衣衛。在明朝時期,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因此,在反映明朝的影視劇、文學作品中,錦衣衛和東廠、西廠一樣,都是讓百官畏懼的機構。

就錦衣衛的機構組成來說,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將錦衣衛分為南北兩個鎮撫司。對此,在電影《繡春刀2》中,我們也發現裴綸和沈煉這兩個錦衣衛的百戶,就分別隸屬於南鎮撫司和北鎮撫司。那麼,問題來了,明朝錦衣衛下轄南北兩個鎮撫司,這兩個鎮撫司分管什麼呢?

首先,明成祖時,將錦衣衛鎮撫司分為南、北兩司。其中「南鎮撫司」負責本衛的法紀、軍糾,也即南鎮撫司的管理對象,是錦衣衛上下的人員,而不是外面的百官。與此相對應的是,北鎮撫司「專理詔獄」(皇帝欽定的案件),且擁有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偵訊、行刑、處決,不必經過刑部等機構。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統領官稱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一般軍士稱為校尉、力士,被稱為「緹騎」 。

由此,在明朝時期,文武百官真正懼怕的,是錦衣衛下轄的北鎮撫司,至於南鎮撫司,顯然沒有北鎮撫司有威懾力。明憲宗成化年間,北鎮撫司更直接向皇帝負責,錦衣衛首領也不能干預。明朝嘉靖年間,北鎮撫司權力達到頂峰。嘉靖帝二十餘年未曾上朝,而天下盡在掌控之中。而在這裡,北鎮撫司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在電影《繡春刀2》中,南鎮撫司的裴綸,就表示自己曾經是北鎮撫司的,因為一不留神,翹了尾巴,所以被貶低到了南鎮撫司。也即在裴綸等錦衣衛成員中,北鎮撫司的地位是高於南鎮撫司的,而從北鎮撫司到南鎮撫司,即便級別不變,實際上還是貶低了,反之,應該就是升遷了。在電影《繡春刀2》中,北鎮撫司的沈煉,和裴綸都是百戶的級別。

不過,相對於南鎮撫司的裴綸,北鎮撫司的沈煉因為可以處理很多大案,在升遷上自然比較容易,比如北鎮撫司的千戶陸文昭,就明確和裴綸表示,沈煉就要升為副千戶了,這間接體現出在錦衣衛中,北鎮撫司更加容易升遷的情況。

同時,相對於南鎮撫司,北鎮撫司因為一度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這更是讓南鎮撫司無法相提並論了。另外,在明朝時期,東廠還在錦衣衛中選取八十人,多是「捷悍利牙爪者」,專門「鉤察出人帷簿間」。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到了明朝末年,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不過,在動用人員上,東廠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從錦衣衛北鎮撫司徵調人員。因此,在錦衣衛中,北鎮撫司和東廠的關係也更加密切,其權勢也跟隨東廠而水漲船高。

最後,總的來說,在明朝時期,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時,並沒有分為南北兩個鎮撫司。等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這才將設立了南北兩個鎮撫司,以此讓他們各司其職,通過分工來提高效率。不過,實際情況是北鎮撫司權勢不斷增長,擁有較高的地位,而南鎮撫司則在地位和權勢上存在較大的差距。

相關焦點

  • 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大理寺、司禮監放到現在都是什麼官職
    明朝有很多官職的設立不同於其他朝代,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常見的官署名放到現在是什麼職位。 錦衣衛下設北鎮撫司和南鎮撫司。南鎮撫司管本衛的法紀、軍紀;北鎮撫司對外掌管大名鼎鼎詔獄。 東廠
  • 從電視劇《成化十四年》看明朝的四大特務機關
    那麼這「三廠一衛」哪個更厲害呢?它們之間的從屬關係又是怎麼樣?為什麼電視劇裡提到「廠督」這個稱呼就覺得很NB呢? 本文就系統的介紹一下「三廠一衛」,其實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一衛三廠」,看看它們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持續了多長時間,內部構成又是怎麼樣。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大理寺與刑部和御史臺,並稱三法司。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而司禮監則是宦官群體裡面最高機構,明朝一個太監如果做到司禮監那真是太幸福了,最高峰了。
  • 錦衣衛和六扇門相當於什麼職位?它們的權利誰大誰小?看完才知道
    錦衣衛和六扇門相當於什麼職位?它們的權利誰打誰小?看過講述明朝的影視劇或者小說的人都對明朝存在的六扇門和錦衣衛並不陌生,像很多人的童年回憶《武林外傳》裡就提及了六扇門,而電影《繡春刀》則是講的錦衣衛,這些組織是明朝皇帝設立的,那麼這所謂的六扇門和錦衣衛用今天的職位來看到底是屬於那種工作呢?他們的權利就近有多大呢?而他們的主要職能是什麼呢?
  • 明朝四大特務機構分別是什麼?哪一個最厲害?
    明朝四大特務機構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可以說當這四個機構並存的時候,也是中央集權最甚之時。政治高度緊張,人人自危。錦衣衛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其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 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封建王朝每一個朝代都會有特務機構,這其中明朝的特務機構最為「興盛」與臭名遠揚。在很多人眼裡,只要提及明朝的特務機構首先想到的是錦衣衛,或許因為此類的影視劇太多,世人以為明朝的特務機構只有「小小的」錦衣衛。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但只是特務機構小小一部分,明朝特務機構的真身是二十四衙門,除了錦衣衛,剩下的全部在宦官手中掌握。那麼明朝的特務機構怎麼分類?
  • 明代東廠內部結構是怎麼樣的呢?一起去看看!
    都知道明朝有個東廠,那東廠內部的結構如何呢?這裡又奉哪位大神呢?這個機構有一個廳,廳裡供奉的是嶽飛的畫像。也不知道,嶽飛知道之後,會不會氣得吐血。廳後是一堵磚砌的影壁,上面雕刻狄仁傑斷案的故事。而在西邊還有一座祠堂,裡面供奉著這個機構歷任的掌門人。
  • 北洋軍下轄6鎮,戰鬥力強悍,一個鎮到底擁有多少軍隊?
    認真的說,這一階段的編制最複雜,因為與傳統的古代編制不一樣,與近現代軍隊的編制也不一樣。那麼,當時的北洋軍到底採用了什麼標準的編制,與西方各國軍隊的編制有什麼不同呢?認真的說,北洋軍的編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軍隊的編制,因此,兩支軍隊的編制很相似。
  • 史上最牛錦衣衛,生前權傾天下,死後依舊蔭庇後人
    大明朝在朱元璋手裡首創了錦衣衛這一軍制,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 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
  • 明朝一支奇兵,唯一比我國特種兵選拔嚴格,皇帝見了腿都打哆嗦
    有人說,明朝錦衣衛的選拔像今天的特種兵,這句話對,但也不對,因為兩者性質不同。在古代特種兵的選拔跟今天也差不多,都是從民間選拔最孔武有力的良民入充,進入軍隊後根據能力和戰功升遷,運氣好的可能會站在社會上層。
  • 明朝的都司衛所是個怎樣的存在
    明朝的都司衛所,相信大家很少聽說過,接下來,我們就從都司衛所制度的所處背景、原則、機構設置和作用等幾方面來聊聊這究竟是個什麼機構、它的存在有著怎樣的作用。一、都司衛所的建立背景明朝初期,當時的隊伍編制比較混亂,因為那時候軍隊有原紅巾軍、新徵軍、歸降軍、犯罪充軍等多種軍隊來源,相對來說編制制度有些雜亂,各個軍種戰鬥力不一,而且不好管理,在朱元璋這一明朝統治者來說,這已經嚴重不符合自己及國家的利益需求了。現實需要一種新的軍隊編制形式,來把這些「良莠不齊」的軍種整合起來。
  • 宦官的胸懷氣度:被指為刀鋸之餘而不怒,明司禮監掌印懷恩軼事
    因為,朱元璋並沒有慮及後世,或者說,朱元璋這種狹隘地對後世的考慮是有很大缺陷的,這就是心胸與遠見不足的結果。 朱元璋作為開國之主,其能力精力,在沒有宰相時,基本是可以應付時局政事的。但是,明朝越往後來,那些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越是孱弱。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司禮監是明朝內庭中二十四監中專門掌管太監的機構,下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和提督太監,其中權勢最大的當屬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了,那麼到底是誰權勢更大呢?東廠胡同,得名於明朝的東廠,由朱棣設立,一般由宦官二號人物秉筆太監統領,當年的東廠在此辦公,挨著皇城,太監們跑著就能進宮。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司禮監和東廠原本是兩個機構,司禮監是明朝管理宦官和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東廠則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陛下監視天下。 按照慣例,司禮監在東廠之上,對東廠有著轄製作用。但是陳矩本人一人擔任兩職,既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同時又是東廠提督,便是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在當時是少見的。
  • 明朝司禮監太監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鷸蚌相爭,張居正漁翁得利
    高拱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馮保嘉靖朝便已經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有對內閣奏議的批紅之權,權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專權的太監便多是秉筆太監。不過司禮監在秉筆太監之上還有該部門的正官,掌印太監。其職位要比秉筆太監高。
  •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受到司禮監的制約,內部爭鬥不斷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票擬是指明朝官員將奏章經御覽後至文淵閣,由內閣大學士擬定皇帝的處理意見,再用小票墨書貼於奏章之上呈於皇帝。依照通說,票擬權最早產生於正統時期。票擬反映內閣對上奏事件的處理意見,票擬之後由皇帝進行批紅,實際上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批紅。並且,皇帝對內閣的信任、閣臣的影響力對於票擬權力均有影響。閣臣多為翰林文學之士。明朝重文抑武之風盛行,科舉考試成為明朝時期學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唯一選擇。內閣名義上與翰林院屬於同一機構,翰林院近水樓臺先得月情有可原。明朝中後期,明朝官場形成一條慣例——非庶吉士不可入內閣。
  • 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務——錦衣衛
    這還得是因為他們的權力是皇權特許的。錦衣衛其實就是明朝的軍報搜集情報機構,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為了監察身邊大臣,以達到駕馭不法群臣目的的一個機構。我們知道朱元璋打下天下可不是全靠他的智慧能力,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他身邊的得力幹將。這大明天下打下來,朱元璋的心裡並不踏實,那些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功臣可都是有能耐的人,他們知道如何打仗如何掌權,也知道如何犯上作亂。
  • 瀋撫示範區把項目當成「掌中寶」
    瀋撫示範區把項目當成「掌中寶」   今年7月,瀋撫示範區針對「項目管家」工作這是示範區在今年「項目為王」建設中,強化項目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面推動
  • 「開府儀同三司」到底是多大的官?
    (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屬官。)並可以享受皇帝以下最尊崇的禮儀。不過,三公名稱屢有變更。例如,漢文帝劉恆罷免丞相周勃以後,將太尉灌嬰任命為丞相,並廢除太尉一職,還讓丞相灌嬰繼續統管軍事。
  • 明朝皇權、內閣、司禮監三權分立,為何馮保卻和張居正成了盟友?
    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專門教宦官識字的機構,藉以為明朝另外一大宦官機構「司禮監」培養秉筆太監。其目的也很簡單,主要就是想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對「票擬」的批閱權來限制住內閣權力的擴張,從而借司禮監與內閣的相互制衡來保證皇權地位的穩固。如此一來,也就相當於明朝是形成了一個皇權、內閣、以及司禮監三權分立的政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