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2021-01-13 史海魅影

封建王朝每一個朝代都會有特務機構,這其中明朝的特務機構最為「興盛」與臭名遠揚。在很多人眼裡,只要提及明朝的特務機構首先想到的是錦衣衛,或許因為此類的影視劇太多,世人以為明朝的特務機構只有「小小的」錦衣衛。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但只是特務機構小小一部分,明朝特務機構的真身是二十四衙門,除了錦衣衛,剩下的全部在宦官手中掌握。那麼明朝的特務機構怎麼分類?最高指揮機構是哪個部門?

明朝特務機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鎮守太監。鎮守,顧名思義,就是在全國各省以及重要的城鎮守護,表面上是鎮守地方,實際上卻是監視地方官吏的職能,也是三類特務機關中人數最多的。當然,選派到各地的人選都是從宦官中挑選,開始設立這個部門的就是著名的永樂大帝——朱棣。

二類,臨時派遣。臨時任務所需,派遣到全國各地,是最為廣泛的特務機構。與鎮守太監一樣,臨時派遣也是選派宦官,去各地監視徵收賦稅、監督軍隊、監督工程等等,全國各地各種職責的臨時派遣都有。

三類,常駐京師。常駐京師的特機構有錦衣衛和東西廠,除了錦衣衛以外,其他特務機構都有宦官主持。錦衣衛屬於皇帝的私人衛隊,負責監視京城官民,但是東西廠除了有這項職能外,還負責監視錦衣衛。

從上面三類特務機構來看,宦官才是明朝特務機構的核心人物。明朝的宦官和通常的朝廷一樣,設有許多衙門,其中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共二十四個部門,總稱二十四衙門。

二十四衙門最高指揮機關是司禮監,直接聽命於皇帝的調遣,不受朝廷任何部門的幹涉,也就超然與朝廷的法紀之外。明朝的皇帝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願意相信朝廷大臣,而且皇帝的權力高度集中。不信任朝中大臣,全國各地的工作皇帝一人又完成不了,於是政權就偏向於宦官身上。宦官就成了明朝全國政權的指揮者,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權利。

為什麼說明朝宦官有宰相的權力?

《明史》記載:「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

上面說過,司禮監作為二十四衙門中最高指揮機關,設有掌印太監一位,秉筆隨堂太監8、9人不等。根據《明史》記載,司禮監太監批閱朝廷官員一切奏章,並且他們還負責傳宣諭旨。

當然,明朝皇帝也不傻,只允許司禮監太監「照閣票」,不允許擅自更改。實際上哪有這麼聽話的太監,比方說明朝著名的大特務頭子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如果是比較英明的皇帝,他們還不敢太放肆,如果遇見不理朝政或者糊塗一點的皇帝,那就會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所以就有了「略微改正」「偏旁偶訛」之事。

朝廷大臣的奏章都是呈給皇帝看的,怎麼會存在「偏旁偶訛」這種低級錯誤,奈何奏章必須先有司禮監過目才會呈給皇帝,司禮監太監說你有問題就是有問題,讓朝廷大臣拿回去重新改正這還是客氣的。有時候司禮監會親自動手篡改,更改以後以內閣大臣的名義直接發出,連皇帝過目都省去了。

司禮監太監還有一項權利:傳宣諭旨。皇帝要下旨(當然不用皇帝親自下筆寫聖旨),司禮監秉筆太監就負責記錄,然後交給大臣按照皇帝聖旨辦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口述變成筆錄,意思就有可能改變,如果記錄太監在聖旨裡加入自己意見,那皇帝的意思就有可能被扭曲了。

司禮監太監在聖旨中加入自己的意見就不怕被皇帝發現嗎?當然不會,因為皇帝根本不可能發現。朝廷大臣按照皇帝旨意辦理完事情,需要擬寫奏章上報皇帝,這個過程必須經過司禮監的審核,不合司禮監意思的自然會被退回,皇帝哪還有機會看見大臣們真是的奏章?

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看見傳旨太監有時候是傳達的皇帝口諭,遇到這樣的情況,司禮監不管是不是軍國大事,只派一個小太監傳旨口諭,聖旨傳「跑偏」的事情就時有發生了。因此,司禮監的宦官就有相當於宰相的權利了,而且還是沒有任何制約的權力。

那麼問題來了,司禮監要擔負批閱奏章,又要傳宣旨意,這幾個人能夠忙得過來嗎?

當然忙不過來,但是司禮監底下還有一個附屬部門:文書房。說白了,就是相當於司禮監的秘書部門,掌管審閱奏章、傳宣聖旨等等,文書房是相當威風的。

《明史·職官志三》:「凡升入司禮者,必由文書出,如外庭之詹翰也。」

如《明史》記載,文書房威風是有原因的,因為文書房的太監有可能成為明朝的大特務頭目。反之,如果不在文書房,就沒有成為特務頭目的機會,明朝就是這樣規定的。

司禮監有這麼大權力,外庭官吏自然要禮讓三分,因此明代就產生了一個「傳統」,新上任的內閣大臣必須要去「孝敬」一下司禮監太監。內閣大臣負責起草奏章,司禮監負責審閱奏章,不巴結一下,內閣大臣的工作以後就沒辦法開展了。

正如《明史·職官志三》記載的一樣;「掌印權如外庭首輔,秉筆隨堂視眾輔」。明朝司禮監即使特務機關的最高指揮,又權利滔天,掌印太監嫣然就是歷代朝廷宰相。

司禮監除了這麼大權力之外,還有一項權利就是特務機構最高指揮權,就連錦衣衛都在其領導之下,下回我們就說一說司禮監的指揮下的特務機構。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司禮監成為了二十四監之首。司禮監是明朝內庭中二十四監中專門掌管太監的機構,下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和提督太監,其中權勢最大的當屬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了,那麼到底是誰權勢更大呢?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這些機構都是明朝的實權機構,司法機關,特務單位和偵查部門,大理寺,實際上就是明朝的最高法院,自唐朝以後基本上就確定了大理寺的職能。大理寺屬於中央司法機關,但刑罰之事由刑部處理,大理寺是執行機構。大理寺最高長官是大理寺正卿(三品),職責是審理和判定案件。
  •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受到司禮監的制約,內部爭鬥不斷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票擬是指明朝官員將奏章經御覽後至文淵閣,由內閣大學士擬定皇帝的處理意見,再用小票墨書貼於奏章之上呈於皇帝。依照通說,票擬權最早產生於正統時期。票擬制度化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明宣宗駕崩後,張太后垂簾聽政,倚重內閣,內閣權利在此時得到強化;二、三朝元老「三楊」的威望和權勢,「三楊」在任期間票擬批答處理政務;三、明英宗年幼,無法處理國政,需要內閣協助。票擬反映內閣對上奏事件的處理意見,票擬之後由皇帝進行批紅,實際上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批紅。並且,皇帝對內閣的信任、閣臣的影響力對於票擬權力均有影響。
  • 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大理寺、司禮監放到現在都是什麼官職
    明朝有很多官職的設立不同於其他朝代,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常見的官署名放到現在是什麼職位。 3:司禮監(相當於中央秘書局、中央辦公廳)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司禮監 司禮監是幹什麼的?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司禮監的太監都那麼牛,有的被稱為「立皇帝」,有的稱「九千歲」,其實,最早司禮監就是二十四監之一,一個「掌禮儀」的普通辦事機構,太監們就相當於勤雜工,也沒有秉筆太監、掌印太監之說。 那時候朱元璋對太監們管理很嚴,認為他們都是陰險小人,不許幹政,甚至都不允許他們讀書識字。
  • 明朝皇權、內閣、司禮監三權分立,為何馮保卻和張居正成了盟友?
    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專門教宦官識字的機構,藉以為明朝另外一大宦官機構「司禮監」培養秉筆太監。其目的也很簡單,主要就是想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對「票擬」的批閱權來限制住內閣權力的擴張,從而借司禮監與內閣的相互制衡來保證皇權地位的穩固。如此一來,也就相當於明朝是形成了一個皇權、內閣、以及司禮監三權分立的政治狀況。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特別是在明朝,幾乎可以稱之為太監王朝,許多太監因為受到皇帝的喜愛,而得以專權擅政。他們大謀私利,侵害國家利益,剝削百姓,收受賄賂,賣官鬻爵等事情層出不窮。
  • 明朝司禮監太監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鷸蚌相爭,張居正漁翁得利
    明神宗萬曆初期,張居正能最後當上首輔跟司禮監太監馮保、內閣首輔高拱間的矛盾和鬥爭有密切關係。馮保打擊高拱並非為了張居正,最後卻成就了張居正。高拱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馮保嘉靖朝便已經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有對內閣奏議的批紅之權,權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專權的太監便多是秉筆太監。不過司禮監在秉筆太監之上還有該部門的正官,掌印太監。其職位要比秉筆太監高。
  • 明朝掌印太監是幾品官呢,為什麼六部尚書都會禮讓三分呢?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太監,但是官階為區區四品。但很多時候到了某種境界,品級高不高已經無所謂了,擁有的實權大不大才是重點。所以六部尚書見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當然要畢恭畢敬了。先說說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提到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還是要解釋一下與之相關聯的內閣。這樣才可以解釋更好。內閣是明朝的特色之一,明初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制度。
  • 明朝太監有一個什麼職位?皇上最喜歡,卻讓六部和內閣十分害怕!
    明朝應該是歷史上漢族統治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朝代,因為明朝的太監宦官都特別的出名,有鄭和、魏忠賢、汪直、劉瑾等,他們都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宦官,有好的有壞的,他們有的不但勸權傾朝野、控制朝廷、貪汙受賄,有的還直接改變了明朝的發展軌跡。
  • 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什麼卻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答案被揭曉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什麼卻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答案被揭曉。 在明朝時期,負責管理皇宮內務的被分為12監,四司,八局,也被統稱為二十四衙門,彼此的職責都是不一樣的,而地位更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實際上,在大明王朝當宦官是個很火熱的事業,按照記錄,李自成破北京城時有七萬宦官逃亡,康熙訓誡群臣時也提到過前明宦官十萬餘。從這個數據來看,說它火爆一點也不為過,而在明朝中後期,甚至有人為了進宮而自行閹割,明政府為了杜絕這個現象還特地下令禁止自行閹割。每當說到這個,都免不了嘖嘖嘖一番,這可真是印證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 明朝掌印太監區區四品官,六部尚書為何對其畢恭畢敬?
    掌印太監是司禮監這一宦官衙門中的最高職位。掌印也就是掌管印璽的意思。掌印太監地位高於司禮監中的其他太監,例如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只有一員,而隨堂、秉筆太監則共有八人。儘管秉筆太監可以對內閣票擬進行批紅,但是,批紅的內容必須由掌印太監過目才算最終確定。所以秉筆太監只有辦事權,沒有決定權。
  • 從電視劇《成化十四年》看明朝的四大特務機關
    為什麼電視劇裡提到「廠督」這個稱呼就覺得很NB呢? 本文就系統的介紹一下「三廠一衛」,其實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一衛三廠」,看看它們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持續了多長時間,內部構成又是怎麼樣。分析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以及一個由末代司禮監掌印太監帶來的歷史上的讓人唏噓的故事。
  • 明朝錦衣衛下轄南北兩個鎮撫司,這兩個鎮撫司分管什麼呢?
    明朝錦衣衛,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錦衣衛。在明朝時期,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
  • 宦官的胸懷氣度:被指為刀鋸之餘而不怒,明司禮監掌印懷恩軼事
    因為,朱元璋並沒有慮及後世,或者說,朱元璋這種狹隘地對後世的考慮是有很大缺陷的,這就是心胸與遠見不足的結果。 朱元璋作為開國之主,其能力精力,在沒有宰相時,基本是可以應付時局政事的。但是,明朝越往後來,那些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越是孱弱。
  • 明朝內閣首輔為何不是丞相?他們之間差了一個太監
    明朝立國之初,是設置有丞相職位的。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等都做過丞相。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將胡惟庸誅殺。此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職位。丞相所擔任的職責,分於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朱元璋親自掌管六部,六部按照朱元璋的意旨辦事。
  • 東漢的太監是狐狸,晚唐的太監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則是家犬
    由於朱祁鎮的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利用批紅的特權,遊走於文官集團,大量培植黨羽,討好明英宗,成為權傾一時的實權派人物。隨著「三楊」的老去,王振事實上控制了朝政,他甚至直接把豎立在宮門前的那塊,「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牌子給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