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現百年古村竹雨帽工藝 欲申報地區非遺

2021-01-09 鳳凰網

黎定枝婆婆和她收藏的各式雨帽,最大的那頂尖髻帽(右邊)是她父親編織的,有百年歷史了。

在南海西樵有個古村百西大地村小組,一位名叫黎定枝的85歲老人保存著一頂直徑一米多、有著百年歷史的尖髻帽。當年,她的父親為了給全家人擋雨遮陽,織出了這頂特大竹織尖髻帽。近日,西樵鎮文化部門在進行「非遺」普查時發現,這種竹織雨帽傳統手工技藝已在百西大地村小組代代相傳了200多年。為了使這種民間工藝得到保護,已準備為其申報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現

古村竹雨帽曾旺銷百年

據當地文化部門介紹,西樵鎮百西大地村小組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雨帽曾是世代農民日耕勞作不可缺少的農家工具。破竹、刮青、加工、上油,雨帽的製造最初是從家庭作坊的自產自銷開始。近200年來,大地村勤勞的村民就一直維持這份傳統手工竹織雨帽技藝,家家戶戶作坊生產並代代相傳至今。

村裡的老人回憶說,在建國前的那段日子,村裡人依託著附近一個得天獨厚的集貿市場「竹圩」,在每月的4日、7日和10日的民間竹織雨帽交易圩日,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採購商。建國後,村裡還成立了一個雨帽組,由集體經營。「那時,我們的雨帽遠銷廣西、廣州、佛山、江門、番禺、順德、中山等地。」老人說。

竹織雨帽的興盛帶動了對毛竹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大地村小組的村民大量採購廣寧、四會等地的毛竹原材料,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種供、銷兩旺的歷史前後延續了一百年左右。

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的男主人都會這門工藝。目前,村中心還保存著一間古老祖祠集體工場的舊址,見證著那個時候村族手藝的輝煌。

村民

為防人仿冒申請獨家商標

當日,52歲的村民黎景生在他的舊屋作坊裡向前來的記者演示了這種傳統手工竹織雨帽的技藝。他說,一把削竹刀,一堆竹子,一個工匠就是這種百年工藝的全部。他在祖輩和父輩的薰陶下,從小就從事竹織雨帽手工技藝,如今已經在這行做了40多年了。記者現場看到,景叔手藝十分精湛,從破竹、編織、捆邊、壓帽到最後上油等九項工藝,景叔都熟練自如。

據景叔介紹,從竹織到成品精細加工製造一頂中等規格的雨帽大約用56條竹片。一個人大約一個鍾就能完成一頂半成品。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在古老祖祠作工場集體加工,大約每人每天可以完成二十多件成品,一天就能生產二百多頂雨帽。一頂中等規格雨帽在上個世紀50年代大約幾毛錢一頂,到改革開放後大約一至兩元,現在一頂大約10元左右。

景叔表示,多年來,這種手工竹織雨帽技藝承擔著養活一村人的重任。為防止織造工藝流傳出外,村族制定了村規,只傳內不傳外,以免嫁出去的時候手藝流傳出村外。「興盛的時候,村裡部分作坊較大的商家便申請了包括農夫、飛機等牌子的獨家商標,以保護自己的產品不被外人仿冒。」

情深

百年尖髻帽那段濃濃父女情

記者採訪中發現,百西大地村小組裡最高齡的竹織雨帽傳人要數今年85歲的黎定枝婆婆了。她是個地地道道的竹織雨帽愛好者,她不僅會編織各式雨帽,還收藏著這些雨帽。在她家裡的閣樓上,收藏的竹織雨帽有各式中山帽、尖髻帽。這些雨帽規格不同,其中最大的一頂尖髻帽約直徑1米。「這頂尖髻帽是我爸爸織造的,是舊時一家人一起去耕田或外出,為了可以給一家人擋雨、遮陽、隔熱而織的。」在黎婆婆記憶裡,在這頂帽下的那段時光,情意濃濃,令她至今懷念。

黎婆婆說,收藏這些竹織雨帽,是因為它們承載著一段歷史,承載著幾輩人的生活痕跡。她希望,這技藝能繼續傳承下去,讓孩子們知道,大地古村有著200多年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不過,現今村裡能傳承雨帽技藝的傳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了,景叔面對如今瀕臨失傳的雨帽製造工藝,頗為感慨。

對此,西樵鎮文化部門表示,正在與大地村村小組廣泛挖掘該工藝的歷史影響、並拍攝專題片,搜集資料積極申報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村小組已經選定黎景生作為手工竹織雨帽製造工藝的指定傳人,並四處籌措資金對竹織雨帽生產工場周邊環境全面改造。村委會還向村民收集了現存竹織雨帽、生產工具等有歷史價值的實物,在工場設置陳列室,由村小組統一管理以保護現存工場。

相關焦點

  • 周末自駕 | 探尋西樵山腳百年古村!打卡一場嶺南之旅→
    周末自駕 | 探尋西樵山腳百年古村!正深化鄉村文化打造已展現出別樣的芳華上金甌,書香醉西樵有著許多上百年歷史的古村第一站,我們來到以文風昌盛而聞名的上金甌社區感受百年文脈,細嗅醉人書香
  • 佛山三水獨樹崗村:百年古村煥發新生機
    近年來,藉助古村活化、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東風,獨樹崗迎來了蝶變。在探索文旅結合的過程中,獨樹崗村依託洪聖廟誕、重陽千叟宴等節慶活動引領敬老愛老文明風尚,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善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文化事業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使得獨樹崗村的發展信心更加堅定。
  • 百年古村,明清老宅,雞鳴犬吠,挑擔小販悠長叫賣,如畫般生活!
    那些彌足珍貴卻無可複製的古村,如若沒有被賦予新的生命那麼等待它的只有默默地消亡……這裡是麗水碧湖鎮下南山,這個小村如同其他古村一樣,歷經400年的風吹雨打,無人打理的老屋開始荒蕪坍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下南山村也將是即將消亡的古村之一。好在,還有人捨不得村子的老去。
  • 人在新疆——他用匠心傳承百年的非遺味道
    李敏幼時被鄰居們對自家羊肉湯的期待和讚美所觸動,長大後成了吾吾子羊羔肉烹飪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美好而關鍵的瞬間,有時候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    2007年,李敏開始著手申請非遺。他回憶說,當時申請非遺的條件中,有一條是要有百年的歷史,但按照李敏的記憶,大概只能推到七八十年。
  • 雲南秘境城子古村,被稱為彝族布達拉宮
    今春到雲南元陽看梯田,取道瀘西,聽說這裡有一個孤立的彝族古村,幾百年來一直保持著原生態,便駕車前往探險。離昆明約170公裡,瀘西離縣城近,道路兩旁桃花盛開,如一片片隨風飄落的紅雲,直讓人萌生訪問桃花源的幻想。在經濟高速發展、基礎建設突飛猛進的同時,旅遊也成為一種火熱的經濟活動,同時也帶來了景區過度開發的問題,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 江西有個建於五代後唐的古村——流坑古村,古色古香!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了解古人的生活軌跡去各個城市的古村古鎮是身臨其境的最佳選擇江西也有非常多的古村今天為大家介紹其中之一——流坑古村流坑古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位於江西撫州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狀元樓狀元樓位於流坑村西側,其四周古時有武王廟、五桂坊(現為遺址)等,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始建於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為紀念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恩科狀元董德元所建,現存建築為鹹豐十年(1860)重修之物,但平面布局仍為舊制。現存狀元樓為兩層重簷樓閣式建築,穿鬥式梁架,硬山頂,蝴蝶瓦屋面。
  • 北海貝雕、合浦角雕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公示名單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給舌尖上的「非遺」起個英文名
    [摘要]現在大部分的非遺美食沒有具體統一的英文名,因而,在非遺美食在推廣時遇上外國友人就有解說的難題。小鳳餅、廣州蓮蓉餅、蓮香樓廣式月餅、沙灣水牛奶、廣式腊味、沙河粉、波羅粽等,這些廣式美食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遺保護機構以及非遺傳承人每年都會組織參加十多場展會去推介他們。但新快報記者近日了解到,目前,非遺美食在申報時暫時沒有要求一定要有英文名稱,所以現在大部分的非遺美食沒有具體統一的英文名,因而,在非遺美食在推廣時遇上外國友人就有解說的難題。
  • 浙江「江南第一古村」,有黃山之靈氣,遊人不多,仍是免費
    到此旅遊的人,常往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古道等處奔走,卻忽視了城北有一個保存完好,可供免費遊覽的百年古村——大陳村。此處山水畫環抱,綠樹成蔭,有「江南第一古村」之稱。了解到大陳古村,源自央視的一部紀錄片介紹,那馬頭牆、雕花窗等典型的徽派建築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對我這個「古村控方」來說,無疑是興高採烈。
  • 已入選國家非遺項目
    近日無意間看到福州入選國家非遺項目中有詠春拳,以為作者寫錯了。結果一查,申報地區確實是福建省福州市,入選國家非遺時間是2014年,好幾年了!我也是驚呆了,一直以為詠春拳是廣東的,畢竟傳說中的詠春拳大師都是廣東人。
  • 泉州「非遺」美食你知多少 吃貨版「非遺」你必須懂
    ­  你們的最愛,有人給你正名啦~­  以後咱這不叫貪吃,叫傳承非遺!­  昨日,泉州市文廣新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3個入選項目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近10個類別。
  •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2014-12-31 09:07:00 導讀:12月30日,東莞市人民公園內鑼鼓喧天、人頭湧湧。在人群目光的匯聚之處,兩條綠色巨龍在女子舞龍隊的隊員揮舞下,顯得活靈活現、動感十足。
  • 茌平花鼓戲、臨清龍燈……聊城19項非遺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其中,聊城市19項非遺項目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茌平花鼓戲、聊城少林拳、臨清龍燈、東阿大紅拳、流星錘、陽穀顧氏紅木鑲嵌技藝、雞毛撣子扎制工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古琴藝術、茌平平調秧歌、臨清田莊吹腔、聊城剪紙藝術、高唐州黑陶製作技藝、孟嘗君酒釀造技藝、莘縣鴛鴦餅製作技藝、陽穀柘木弓箭製作技藝、東昌府銅鑄雕刻製作技藝、清真八大碗製作技藝、東阿國膠堂阿膠傳統製作技藝、茌平袁氏接骨膏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擴展項目。
  • 百年菸斗指甲大小可吞雲吐霧 欲申報吉尼斯(圖)
    本報記者 亞牛 攝    長度不到3釐米,收藏古玩的姜先生欲申請吉尼斯紀錄  本報訊 (記者樊卿)熱愛收藏古玩的姜先生覓得一個微型水菸斗,長度不到3釐米,經鑑定是清代製品。由於姜先生查詢了不少資料,都沒發現有這麼小的菸斗,於是他不久前整理了小菸斗的資料,欲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這個小菸斗是姜先生一年前從一個收藏者那裡覓得的,現在被他當成寶貝裝起來。
  • 王茅百年傳呈醬香白酒 世界非遺文化館落戶晉江
    2021年1月6日,世界非遺王茅傳呈酒文化品鑑館正式落戶晉江,一個集文化遺存,展王茅印跡,傳古法禮訓,播酒史淵源的非遺酒文化品鑑項目正式開業,為大眾開啟了王茅傳呈酒文化的探尋之旅。
  • 臺灣地區發布實施寵物食品業者申報辦法
    為規範寵物食品業者應申報的寵物食品種類、申報內容、方式、期限、程序、其他相關管理事項,以利寵物食品業者進行申報,2016年2月4日,臺灣地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布農牧字第 1040043853A號令,訂定發布「寵物食品業者申報辦法」全文8條,並自發布日施行。要點如下:    一、本辦法訂定的法源依據。
  • 寧波這個古村新建風箏博物館,竟與曹雪芹有關
    ——《紅樓夢》在奉化蓴湖有個古村,去年,村裡建起了國內首座曹雪芹風箏博物館,不少風箏愛好者慕名前往打卡。很多人有疑問:曹雪芹來過奉化?這座古村與曹雪芹有什麼淵源?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來到了奉化蓴湖,直奔繆家村。說起曹雪芹,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創作者。「其實,曹雪芹還是一位製作風箏的高手。」
  • 冷空氣繼續影響中東部地區 颱風「海葵」將進入南海
    颱風「海葵」將於今天上午進入南海東部海域,爾後逐漸向海南島東南部一帶沿海靠近。  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部分地區出現雨雪天氣  昨日,內蒙古東部、黑龍江西部及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西藏東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雪、雨或雨夾雪1~8毫米,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局地10~19毫米;遼寧東部、江西西北部等地降中到大雨。
  • 花喵以匠心演藝百年非遺美味
    2020-12-08 10:50:26 來源:財訊網 水酥餅的製作技藝,是一項紮根於雲南麗江納西族民間的傳統手工做餅技藝,因其用水浸泡做餅的特殊工藝,帶來細膩沙糯的口感,成為了流傳百年的美味,目前已是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 安徽省黃山腳下的「綠野仙蹤」,人少景美千年古村一定要去一趟!
    黃山古徽州的一部分位於皖南廣義上也屬於江南地區明清時期徽州是許多文人墨客的「一生痴絕處」「粉牆黛瓦馬頭牆」山霧繚繞,煙雨濛濛的詩情畫意在這裡的隨便一個古村落都能找到如今黃山最有名的古村落莫過於西遞、宏村這兩個皖南古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搭上了旅遊發展的快車更早一步向大眾傳播徽文化這裡成日遊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但遊客帶來的商業氣息也逐漸讓西遞宏村失去了徽州最初的古樸氣質西溪南宏村西遞50公裡開外的千年古村由於當初沒有被納入黃山的旅遊發展規劃裡這裡還保留著古徽州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