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定枝婆婆和她收藏的各式雨帽,最大的那頂尖髻帽(右邊)是她父親編織的,有百年歷史了。
在南海西樵有個古村百西大地村小組,一位名叫黎定枝的85歲老人保存著一頂直徑一米多、有著百年歷史的尖髻帽。當年,她的父親為了給全家人擋雨遮陽,織出了這頂特大竹織尖髻帽。近日,西樵鎮文化部門在進行「非遺」普查時發現,這種竹織雨帽傳統手工技藝已在百西大地村小組代代相傳了200多年。為了使這種民間工藝得到保護,已準備為其申報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現
古村竹雨帽曾旺銷百年
據當地文化部門介紹,西樵鎮百西大地村小組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雨帽曾是世代農民日耕勞作不可缺少的農家工具。破竹、刮青、加工、上油,雨帽的製造最初是從家庭作坊的自產自銷開始。近200年來,大地村勤勞的村民就一直維持這份傳統手工竹織雨帽技藝,家家戶戶作坊生產並代代相傳至今。
村裡的老人回憶說,在建國前的那段日子,村裡人依託著附近一個得天獨厚的集貿市場「竹圩」,在每月的4日、7日和10日的民間竹織雨帽交易圩日,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採購商。建國後,村裡還成立了一個雨帽組,由集體經營。「那時,我們的雨帽遠銷廣西、廣州、佛山、江門、番禺、順德、中山等地。」老人說。
竹織雨帽的興盛帶動了對毛竹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大地村小組的村民大量採購廣寧、四會等地的毛竹原材料,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種供、銷兩旺的歷史前後延續了一百年左右。
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的男主人都會這門工藝。目前,村中心還保存著一間古老祖祠集體工場的舊址,見證著那個時候村族手藝的輝煌。
村民
為防人仿冒申請獨家商標
當日,52歲的村民黎景生在他的舊屋作坊裡向前來的記者演示了這種傳統手工竹織雨帽的技藝。他說,一把削竹刀,一堆竹子,一個工匠就是這種百年工藝的全部。他在祖輩和父輩的薰陶下,從小就從事竹織雨帽手工技藝,如今已經在這行做了40多年了。記者現場看到,景叔手藝十分精湛,從破竹、編織、捆邊、壓帽到最後上油等九項工藝,景叔都熟練自如。
據景叔介紹,從竹織到成品精細加工製造一頂中等規格的雨帽大約用56條竹片。一個人大約一個鍾就能完成一頂半成品。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在古老祖祠作工場集體加工,大約每人每天可以完成二十多件成品,一天就能生產二百多頂雨帽。一頂中等規格雨帽在上個世紀50年代大約幾毛錢一頂,到改革開放後大約一至兩元,現在一頂大約10元左右。
景叔表示,多年來,這種手工竹織雨帽技藝承擔著養活一村人的重任。為防止織造工藝流傳出外,村族制定了村規,只傳內不傳外,以免嫁出去的時候手藝流傳出村外。「興盛的時候,村裡部分作坊較大的商家便申請了包括農夫、飛機等牌子的獨家商標,以保護自己的產品不被外人仿冒。」
情深
百年尖髻帽那段濃濃父女情
記者採訪中發現,百西大地村小組裡最高齡的竹織雨帽傳人要數今年85歲的黎定枝婆婆了。她是個地地道道的竹織雨帽愛好者,她不僅會編織各式雨帽,還收藏著這些雨帽。在她家裡的閣樓上,收藏的竹織雨帽有各式中山帽、尖髻帽。這些雨帽規格不同,其中最大的一頂尖髻帽約直徑1米。「這頂尖髻帽是我爸爸織造的,是舊時一家人一起去耕田或外出,為了可以給一家人擋雨、遮陽、隔熱而織的。」在黎婆婆記憶裡,在這頂帽下的那段時光,情意濃濃,令她至今懷念。
黎婆婆說,收藏這些竹織雨帽,是因為它們承載著一段歷史,承載著幾輩人的生活痕跡。她希望,這技藝能繼續傳承下去,讓孩子們知道,大地古村有著200多年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不過,現今村裡能傳承雨帽技藝的傳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了,景叔面對如今瀕臨失傳的雨帽製造工藝,頗為感慨。
對此,西樵鎮文化部門表示,正在與大地村村小組廣泛挖掘該工藝的歷史影響、並拍攝專題片,搜集資料積極申報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村小組已經選定黎景生作為手工竹織雨帽製造工藝的指定傳人,並四處籌措資金對竹織雨帽生產工場周邊環境全面改造。村委會還向村民收集了現存竹織雨帽、生產工具等有歷史價值的實物,在工場設置陳列室,由村小組統一管理以保護現存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