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自古以來就是用於祭祀去世的先祖和有功德之人的宗廟,而為尚且活著的聖賢之人建造的祠堂,大家都稱它為「生祠」。
明朝天啟皇帝喜歡木工,經常不理朝政,最終導致皇權旁落在司禮太監魏忠賢手中,於是魏忠賢權傾朝野,那麼趨炎附勢的諂媚者也就絡繹不絕的出現在那個時期,其中,國子監學生陸萬齡竟聲稱魏忠賢可與孔子比肩,並和孔子做了一些對比: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魏忠賢滅東林黨爭,將魏忠賢描繪為忠君愛國,善待賢良,全力為明朝奉獻的聖賢形象,然後大將袁崇煥與兵部尚書閻鳴泰、浙江巡撫潘汝楨緊接著就向皇帝建議,應該為功德無量的魏忠賢建立生祠,為天下人做個榜樣。昏庸的皇帝久局宮中,哪知宮外已山雨飄搖,只是聽聞文武朝臣均為其歌功頌德便欣然同意,並親筆御書「普德」二字賜予魏忠賢,文武百官看到皇帝都如此贊同,更是爭相在自己的轄區給魏忠賢修祠堂,一時間魏忠賢的生祠遍布天下,直至崇禎皇帝登基後處置了魏忠賢,才被各地憤民爭相破壞,最終,魏忠賢的塑像和生祠無一倖免。奸宦雖權傾朝野生祠遍地,最終也不過是化為一堆塵土,隨風消散,徒留千古罵名於世間。
北宋靖康年間,金軍直取開封,宋徽宗、欽宗以及大量皇族權貴和朝庭重臣被俘,中華民族受到沉痛打擊,留下了一段以磨滅的屈辱史。南宋高宗時期,完顏金兀朮又再次舉兵南侵,抗金名將嶽飛隨即揮師北伐,對金軍予以迎頭痛擊,經過數次激烈的戰鬥後,重創金軍,收復並屯兵於誅仙鎮,招兵買馬,聯繫各路義軍,準備一鼓作氣,收復失地,直取金軍都城,迎回被俘的欽、徽二宗,一雪國恥。
而遠在廟堂之上的高宗及秦檜向來畏懼金軍,思慮著萬一打輸了,自己可能被俘,成為亡國之君,而一旦打贏了,嶽飛將迎回二宗,自己可能地位不保,思前想後,還是求和吧,於是連發十二道金牌招嶽飛班師回朝,向金軍求和。嶽飛無奈班師時,那些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們不願嶽飛離自己而去,主動要求追隨嶽飛南下,嶽飛凝望著自己深愛的祖國山河及黎民百姓,又怎忍心將他們拋棄,便一路相伴至楊子江畔的馬駝沙,也就是今天的靖江,嶽飛見此地依山傍水,可農可桑,將來必是魚米之鄉,同時考慮到自己此次歸朝,吉兇難測,免的連累了這些苦難的百姓,於是召集大家說「咱們就此別過吧,我走之後,願此處八百年無水災,八百年無旱災,八百年無兵災,你們就在此地休養生息,種田放牧,養魚採桑,假以時日,必能將此處經營為一片富庶之地」於是這批人聽從勸導留了下來,成為了靖江最早的居民。嶽飛走後,大家為了紀念嶽飛,自發的為其修建了祠堂,也就是「生祠」,如今這生祠周邊已發展為富庶一方的生祠鎮,隨著生祠的香火鼎盛,嶽飛的美名也隨之千載留芳。
世道多輪迴,蒼天饒過誰,當歷史的巨輪碾過,歲月衝刷了粉飾的痕跡,是是非非,潮起潮落,一切也終將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