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欲比肩孔聖人,明朝將軍大力支持,主動幫魏忠賢修聖賢之物

2021-01-21 歷史今非昨

祠堂自古以來就是用於祭祀去世的先祖和有功德之人的宗廟,而為尚且活著的聖賢之人建造的祠堂,大家都稱它為「生祠」。

明朝天啟皇帝喜歡木工,經常不理朝政,最終導致皇權旁落在司禮太監魏忠賢手中,於是魏忠賢權傾朝野,那麼趨炎附勢的諂媚者也就絡繹不絕的出現在那個時期,其中,國子監學生陸萬齡竟聲稱魏忠賢可與孔子比肩,並和孔子做了一些對比: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魏忠賢滅東林黨爭,將魏忠賢描繪為忠君愛國,善待賢良,全力為明朝奉獻的聖賢形象,然後大將袁崇煥與兵部尚書閻鳴泰、浙江巡撫潘汝楨緊接著就向皇帝建議,應該為功德無量的魏忠賢建立生祠,為天下人做個榜樣。昏庸的皇帝久局宮中,哪知宮外已山雨飄搖,只是聽聞文武朝臣均為其歌功頌德便欣然同意,並親筆御書「普德」二字賜予魏忠賢,文武百官看到皇帝都如此贊同,更是爭相在自己的轄區給魏忠賢修祠堂,一時間魏忠賢的生祠遍布天下,直至崇禎皇帝登基後處置了魏忠賢,才被各地憤民爭相破壞,最終,魏忠賢的塑像和生祠無一倖免。奸宦雖權傾朝野生祠遍地,最終也不過是化為一堆塵土,隨風消散,徒留千古罵名於世間。

北宋靖康年間,金軍直取開封,宋徽宗、欽宗以及大量皇族權貴和朝庭重臣被俘,中華民族受到沉痛打擊,留下了一段以磨滅的屈辱史。南宋高宗時期,完顏金兀朮又再次舉兵南侵,抗金名將嶽飛隨即揮師北伐,對金軍予以迎頭痛擊,經過數次激烈的戰鬥後,重創金軍,收復並屯兵於誅仙鎮,招兵買馬,聯繫各路義軍,準備一鼓作氣,收復失地,直取金軍都城,迎回被俘的欽、徽二宗,一雪國恥。

而遠在廟堂之上的高宗及秦檜向來畏懼金軍,思慮著萬一打輸了,自己可能被俘,成為亡國之君,而一旦打贏了,嶽飛將迎回二宗,自己可能地位不保,思前想後,還是求和吧,於是連發十二道金牌招嶽飛班師回朝,向金軍求和。嶽飛無奈班師時,那些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們不願嶽飛離自己而去,主動要求追隨嶽飛南下,嶽飛凝望著自己深愛的祖國山河及黎民百姓,又怎忍心將他們拋棄,便一路相伴至楊子江畔的馬駝沙,也就是今天的靖江,嶽飛見此地依山傍水,可農可桑,將來必是魚米之鄉,同時考慮到自己此次歸朝,吉兇難測,免的連累了這些苦難的百姓,於是召集大家說「咱們就此別過吧,我走之後,願此處八百年無水災,八百年無旱災,八百年無兵災,你們就在此地休養生息,種田放牧,養魚採桑,假以時日,必能將此處經營為一片富庶之地」於是這批人聽從勸導留了下來,成為了靖江最早的居民。嶽飛走後,大家為了紀念嶽飛,自發的為其修建了祠堂,也就是「生祠」,如今這生祠周邊已發展為富庶一方的生祠鎮,隨著生祠的香火鼎盛,嶽飛的美名也隨之千載留芳。

世道多輪迴,蒼天饒過誰,當歷史的巨輪碾過,歲月衝刷了粉飾的痕跡,是是非非,潮起潮落,一切也終將塵埃落定。

相關焦點

  • 明朝十大太監排名,魏忠賢僅第三,有一人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首富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黨爭和宦官,黨爭就是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秦黨、閹黨之間的鬥爭,最終動搖國本,導致明朝元氣大傷,最終釀成滅國之禍;太監專政就更不用說了,明朝的大太監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與東漢並列,來看看明朝歷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監都有誰吧:TOP、10 曹化淳曹化淳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奈何後來王安被魏忠賢害死後,曹化淳也受到了牽連
  • 魏忠賢的上位之路,面對敵人,也曾心慈手軟
    明朝在統治的後期,朝廷當中的政治鬥爭非常的激烈,不光是官員之間的鬥爭,宦官之間的鬥爭同樣激烈。從王振到劉瑾,再到最後的魏忠賢,明朝宦官的權勢一個比一個大,頭破血流的宮廷戰爭也時有發生。明朝的政治鬥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廝殺慘烈,無論是大臣還是宦官,往往是不把對方趕盡殺絕不會善罷甘休。對於大臣來說,內閣的首輔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對於宦官來說,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業是他們最想得到的。明朝歷來權勢極大的宦官,都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在魏忠賢這自然也不例外。魏忠賢的權勢在當時到底大到什麼地步呢?
  • 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為什麼鬥不過年僅17歲的崇禎?
    魏忠賢最風光的時候,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這和萬歲就差了一百歲,那些巴結魏忠賢的人都紛紛給魏忠賢立生祠,甚至還有人肉麻到說要將魏忠賢和孔子並列,可見明朝時期無恥的人有多少,只不過這一切都是有一個東西在作祟,這就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而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年僅17歲的崇禎,也是因為皇權。
  • 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什麼卻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答案被揭曉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什麼卻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答案被揭曉。 在明朝時期,負責管理皇宮內務的被分為12監,四司,八局,也被統稱為二十四衙門,彼此的職責都是不一樣的,而地位更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 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何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
    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什麼沒有當上職位更高的掌印太監? 明朝負責管理皇宮內務的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 熊廷弼是三朝元老,他被害後,乾隆為何卻說明朝是在自掘墳墓
    史書評論他說「褊淺剛愎,有觸必發,盛氣相加,朝士多厭惡之」,在朝臣的排擠下,他於1608年被調出朝廷,前往遼東任職,而這也是熊延弼建功立業的開始。 熊延弼第二次到遼東上任是在明軍在薩爾滸戰敗後,此次努爾哈赤主動出擊,安逸已久的明朝將士紛紛抱頭鼠竄。熊延弼為穩定軍心,先是處死逃跑的將士,又調兵布防安撫民心,遼東形勢這才漸漸好轉。
  • 掌印太監比秉筆太監權力大,為什麼魏忠賢卻沒當上掌印太監?
    從理論上來說,掌印太監確實比秉筆太監的地位和權力要大,按照明朝時期司禮監的職位劃分: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但是這個提督太監的職位似乎鮮少被授予,從整個明朝當權的大太監來看,他們幾乎都沒有擔任過提督太監這個職位。一般多是在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之間流轉。雖然從理論上來講,掌印太監權力和地位比秉筆太監要大,因為他掌握著最後一道流程的蓋章,沒有掌印,詔令文書就無法生效,而且掌印太監還有權力駁回,譬如他認為這道詔令不太合適,可以要求重新商討。
  • 魏忠賢權勢那麼大,為什麼卻鬥不過一個17歲的毛頭小夥子崇禎
    一、明代宦官對皇帝的影響宦官為害之巨,論者常稱漢、唐, 然而若 以明代來說,也可算得是一個很夠一提的朝代。明代的宦官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勢焰之大,從沒有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天子的立、廢、生、死都操之於手。明代的宦官之所以異於先前各代的是,他們的用事最久,握有的朝權極為深廣。
  • 英雄殺:真高裘與真魏忠賢過圖推薦,平民也可以順利通關
    我接下來再說說一個比較難,很多平民都卡在哪裡的就是真魏忠賢。魏忠賢一般如果你有一個三星西施就可以過,現在大神非常的多,找一個有虞姬的大神就行了,西施帶一個穿楊就行了,開局的時候對面集火西施,你就可以把傷害轉給虞姬,這樣很容易刷出來很多牌,然後這樣就很容易刷出虎符,一般虎符刷出來就可以把沒有法家的電腦人都打死,電腦人主要的輸出就是魏忠賢,只要他死了後面的英雄就非常容易打死。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劉瑾、汪直、王振、魏忠賢等等,可以說是數不勝數。而偏偏正是這些專權擅政的太監,給國家帶來了大動亂,所以得到史書詳盡的記載。後世人也就對這些人比較熟悉,以偏概全之下,對太監形成狡猾貪婪的固有形象,也是正常的事情。 然而需要知道的是,以偏概全本就不是看待歷史問題的正確方法。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而且掌印太監提督東廠,為內監之首,後宮的一應大小事務,皆決於掌印太監,所以,掌印太監才是太監中的老大。 說起來好笑,魏忠賢這個秉筆太監秉不了筆,他不識字,「忠賢不識字,體乾與永貞等為之謀主,遇票紅文書及改票,動請御筆,體乾獨奏,忠賢默然也。」 王體乾執筆蓋章一人包辦,只要魏忠賢批准即可,掌印太監成了秉筆太監的打工仔!
  • 這位大明的官員,父兄都是忠烈,而他卻在國破之時投降了敵軍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外有滿清勢力虎視眈眈。在這個危急時刻,崇禎皇帝想盡一切辦法挽救大明江山。這個時候有一位熱血青年,多次向崇禎提建議,引起崇禎的重視,特別召見,準備委以重任。天啟年間,朝政大權,都掌握在魏忠賢手中。而魏忠賢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他掌權期間,大肆殘害反對他的人。而東林黨作為魏忠賢的反對勢力,就一直與魏忠賢作鬥爭。魏大中更是心繫天下,他不願看到魏忠賢肆意妄為,就多次上書闡述魏忠賢的罪狀,然後多次爭鬥的後果,得到的卻是魏忠賢的陷害。公元1625年,魏忠賢的同黨誣告魏大中收受熊廷弼的賄賂,並且假傳聖旨,將魏大中逮捕入獄。
  • 紅樓夢裡 「木頭人」王夫人影射之謎
    明熹宗朱由校何嘗不是如此,少年登基,卻不問政事,任由內臣魏忠賢管理朝政。當然,朱由校在位七年,前面三四年,是楊鏈等東林黨人掌權,後三四年才是魏忠賢閹黨專政。這也造成了東林黨人和閹黨之間,殘酷的黨爭之禍。賈家有兩個木頭人,一個是王夫人,另一個是賈璉的妹妹迎春,被稱作「二木頭」。
  • 明朝妃子被鎖在宮牆夾道,別被電影誤導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春怨》在電影電視劇中,有個詞令人頓感陰冷,那便是冷宮。很多膽小的宮女與妃子,常常聽到冷宮中傳來的幽怨聲響,驚得渾身發顫。帶有主角光環的妃子被皇帝一怒打入冷宮,只得拾掇衣服,帶著太監和宮女戚戚然地生活。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裡,女主被打入冷宮,裡面全是一些不太正常的女人,有的精神失常,有的衰老不已,但依舊會有太監等人照顧著她們。
  • 東漢的太監是狐狸,晚唐的太監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則是家犬
    明朝太監走上政壇的四次跨越根據《明史宦官傳》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有鑑於歷史上的宦官之禍,曾經明令禁止內臣不得幹政:「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那麼,宦官是如何突破朱元璋的戒律,成長為大明政治生態中,最重要的一派勢力的呢?
  • 效仿魏忠賢給自己立生祠? 臺"反滅香"遊行驚現蔡英文香案
    中國臺灣網7月24日訊 明朝末年,大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自封「九千歲」。臺「環保署」發起的所謂「減香」運動引發島內各地宮廟、信眾強烈反彈,紛紛質疑此舉是以環保之名,行「滅香」或「封爐」之實。雲林北港武德宮等全臺宮廟昨天(23日)串連發起「眾神上凱道」活動,有島內報導指,共有全臺上百間廟宇約80尊各路神明 ,同時齊聚凱達格蘭大道,通過陣頭及神轎遊行,宣揚傳統宗教文化習俗。
  • 明朝掌印太監區區四品官,六部尚書為何對其畢恭畢敬?
    司禮監居明朝宦官衙門之首,不僅具備秉筆批紅等職能,更是掌管著東廠、西廠、甚至錦衣衛等刑偵機構。上述兩大職能足以使六部尚書對其俯首稱臣。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以後,六部成為了明朝的最高行政機構。六部尚書的官位是正二品。高出司禮監掌印太監正四品兩個階位。雖然掌印太監官位不及六部尚書,但卻是六部尚書與皇帝之間的中間人。
  • 古代皇帝被權臣架空,為何不一劍殺之,反而要小心翼翼等待時機?
    再通俗來說,皇帝是既得利益集團或者說是統治集團的最大代表,他統治的基礎在於獲得這個特權群體的支持,如果權臣竊取了其中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的支持,等於是實際上的最大代表,皇帝自然被架空,更不可能跳過統治集團,去實質控制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