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之熱點十:食物過敏...

2021-01-09 食品夥伴網

吳永寧  研究員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

  食品夥伴網訊,2021年1月8日下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中國科技協會指導下,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研究員和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院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紅兵教授就「食物過敏--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享。

 

  熱點十:食物過敏--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


  解讀專家:吳永寧   研究員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


  陳紅兵   教授


  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院長


  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


  重點實驗室教授

 

  很高興介紹食物過敏。熱點4講了增強免疫力,免疫力增強多了好嗎?要平衡。也就是說如果多了,異常了就是超敏反應或者叫變態反應,這就是食物過敏,是其中之一。所以從致敏源來說能夠引發過敏性抗原物質,不僅食品,花粉、蟲蟎等方方面面,食物過敏除了是普通食品當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加工添加的,最重要的是過敏體質的人才會有,能夠誘發過敏反應。

 

  2016年4月為止,已被國際免疫聯合會(IUIS)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並命名的食品致敏原共計297種,其中62種植物源性食品致敏原205種,40種動物源性食品致敏原92種。

 

  現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11)列出了八類致敏物質,即含有麩質的穀物及其製品、甲殼綱類動物及其製品、魚類及其製品、蛋類及其製品、花生及其製品、大豆及其製品、乳及乳製品、堅果及其果仁類製品,這也是目前FAO/WHO食品法典委員會提出的八類致敏物質。

 

  食物過敏是一個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食物過敏是部分人群對某些食物產生的一種不良反應,在醫學臨床上屬於一種變態反應。

 

  目前可以將食物過敏分為IgE介導和非IgE介導兩大類,其中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備受關注。

 

  食物過敏不再單純是某個人的健康問題,FAO/WHO認為食物過敏是一個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食物過敏怎麼辦?食物過敏尚無特效療法,雖然一些兒童過敏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可自愈,但大部分過敏反應會伴隨患者終身。預防最主要的辦法是避免接觸。採取恰當的方法可以降低致敏物質的致敏性,我國食品科技工作者將目光轉向脫敏技術和製造低致敏性食品,但是絕大部分加工方式僅能消減食品的致敏性,無法完全消除。未來,進一步對致敏物質進行消減和控制,研發出滿足過敏患者的食品成為食品工業面臨的新挑戰。目前避免攝入致敏物質是防治食物過敏的唯一有效途徑。

 

  食品致敏物質標籤制度是避免食物過敏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食品中致敏物質標籤管理日益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自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發布《預包裝食品標籤通用標準》後,歐盟、澳新、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陸續頒布了食品中致敏物質標識管理法規,要求八類致敏物質在標籤上需強制性標識。

 

  修訂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報批稿)將八類致敏物質的標示由推薦性標示修改為了強制性標示,對八類致敏物質以外的其他可能的致敏物質可自願標示提示信息。

 

  加工過程中間接帶入或可能帶入的致敏物質,宜在配料表附近或其他位置加以提示。對經深度加工的配料,已去除可能導致過敏反應的蛋白質成分,可免於致敏物質標示,如精煉大豆油、澱粉、甲殼素、乳糖醇等。另外單一配料為致敏物質的產品,如果產品名稱中已經明確該致敏物質的名稱,可免於重複標示;食用酒精、蒸餾酒可免於標示致敏物質。

 

  食品中致敏原的檢測問題也是食品工業和消費者共同關心的問題,致敏原標籤制度的實施,亟需食品致敏原檢測方法的技術支撐。

 

  我國迫切需要基於中國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確定過敏食物清單。

 

  目前,我國還沒有系統的食物過敏流行病學研究,為了更好地認識食物過敏在我國的發病特徵,需要開展基於食物激發金標準的實驗設計,獲得高質量的流行病學數據,加快開展我國食物過敏風險評估的研究,為我國過敏食物的監督管理以及食物過敏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形成和建立與我國相應的食品致敏原管理法規及適用並有效的檢測方法技術標準。

 

  我們需要多學科協同創新以應對我國人群食物過敏問題。

 

  食物過敏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問題,我國的食物過敏研究起步晚,缺乏針對重點問題進行多學科協同攻關研究的重大項目,未來需要在科技資源持續不斷地支持下,加大多學科的國內與國際科技合作,夯實食物過敏的系統性基礎工作,為保障我國食物過敏人群的健康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加強科普教育,提升消費者對食品過敏的認識。

 

  加強食物過敏相關科普知識普及,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某種食物可能導致自己出現過敏反應,應做好進食食物記錄,找出導致過敏的食物並避免進食。

 

  教育消費者對食品包裝上致敏物質的標識的認識,避開食用會導致自己過敏的相關食品。

 

 

相關焦點

  • 2020年十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是什麼?請聽專家來解讀!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8日電 1月8日,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多家媒體支持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這也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 十年磨一劍 做好中國食品安全的守望者--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
    食品夥伴網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多家媒體支持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這也是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 2020食品安全熱點十:食物過敏問題如何破解 專家:實施致敏物質標籤...
    ,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針對頻繁出現的各類食品過敏事件和存在問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院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紅兵聯合解讀。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食物過敏是一個全球性的食品安全以及公共衛生問題,目前避免攝入致敏物質是防治食物過敏的唯一有效途徑,實施食品致敏物質標籤制度是避免食物過敏的有效措施。
  • 這些食品安全熱點值得關注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舉行。與會專家聚焦十二大熱點,直擊食品安全謠言。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 2018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的真相,你都了解嗎?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剛剛過去的2018年,有哪些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值得關注?你是否誤信了朋友圈流傳甚廣的食品謠言?1月3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經中國科協指導權威發布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食品科技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就公眾關心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進行嚴謹、專業的解析,以科學的建議肅清食品安全謠言。  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 2018食品安全熱點公布 咖啡致癌等謠言肅清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正式公布2018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來自於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及多家主流媒體的提名、篩選與專家複議,國內權威專家對這些安全熱點進行了正式解讀。
  • 2020年,這些熱詞關係你我餐桌安全—新聞—科學網
    1月8日舉行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解讀了2020年十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問題,讓你在新一年裡吃得更放心。 本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這也是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 2017食品安全熱點7:無礬油條的鋁超標引關注
    圖為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譚斌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發言。2017年12月,上海一家網紅餐飲店的「無礬油條」鋁超標9倍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譚斌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表示,「無礬油條」有別於無鋁油條。國內外對含鋁食品添加劑都有嚴格標準,嚴格執行則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害。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三:「酸湯子」事件敲警鐘 專家:慎重自製酵米麵類...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三:「酸湯子」事件敲警鐘 專家:慎重自製酵米麵類食品2021/1/8 17:58:15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
  • 孟慶海: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比較高 科普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二:提防毒蘑菇!專家:不採不吃陌生野生菌
    ,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針對每年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採食野生毒蘑菇致死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在解讀中表示,民間流傳的所謂鑑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經驗並不可靠,消費者預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根本方法是「不採、不買、不吃」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 新興縣公布2020年十大消費投訴熱點 食品、餐飲服務問題居首位
    食肆銷售過期食品、精裝房裝修地板發黴、醫療用品被經營者哄抬價格……近日,新興縣消費者委員會發布「2020年新興縣消費者投訴十大熱點問題」。 據統計,2020年以來,新興縣消費者委員會共處置消費者投訴1655起,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82.9萬元。
  •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出爐
    而今,「益生菌」的健康功能認知和研究已經深入人心。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全球益生菌補充劑行業規模達61億美元,中國益生菌補充劑行業規模達4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2020年疫情期間,一季度我國益生菌產業銷售額增速達到20%以上,在特殊時期「逆勢上漲」,顯示了益生菌與健康相關聯的市場價值。
  • 盤點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熱點事件!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迎來了首款新冠疫苗,這為抗擊疫情增添了一件有力武器。過去一年,除了與新冠病毒不懈對抗,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本文梳理了2020年度生物醫藥領域備受關注的一些熱點事件,以及在中國的相關進展,告別過去,迎接嶄新的一年。
  • 【食品安全】按需科學選擇保健食品,吃出健康
    【食品安全】按需科學選擇保健食品,吃出健康 2020-11-24 0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標示過敏原:食品安全必有主張
    原來,鄧小姐對湯圓中的芝麻過敏……     近年來,出現像小覃、鄧小姐這樣食物過敏症狀的人越來越多,這與環境因素及個人體質都有很大關係。輕度食物過敏會慢慢好轉,但嚴重的食物過敏,則可能危及生命。     近年來,國外頻頻召回一些未標註過敏原的食品,之所以如此關注食物過敏問題,與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密不可分。據統計,每年因食物過敏導致的死亡率在逐年增加。
  • 食物相剋、吃小龍蝦得「哈夫病」等成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千龍網北京11月21日訊 11月20日,在由國務院食安辦、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指導,新華網主辦的「2018年中國食品發展大會」上,《2018年食品輿情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業輿論場中的熱點話題,自媒體平臺成為食品輿情的重要來源。
  • 雀巢健康科學「恩敏舒1+」重磅上市,助力1歲以上食物過敏寶寶健康...
    (2020年11月28日,上海)11月28日,雀巢健康科學旗下首款專門針對1歲以上多種食物蛋白過敏/吸收不良幼兒及兒童的無敏胺基酸全營養配方粉「恩敏舒1+」在「第六屆新華小兒消化與營養研討會」 大會現場正式官宣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重磅登陸,為1歲以上敏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 【科普熱點】痛心!又現「大頭娃娃」?!家長買奶粉時該注意些什麼?
    (特殊醫學狀況常見的有乳糖不耐受嬰兒、乳蛋白過敏高風險嬰兒、食物蛋白過敏嬰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兒、胺基酸代謝障礙嬰兒。)「特醫奶粉」包括無乳糖奶粉、適度水解奶粉、深度水解奶粉和胺基酸奶粉等。一般來說,對有牛乳過敏和遺傳代謝性疾病的嬰幼兒,醫生會建議其食用特醫奶粉。
  • 疫情之下的「舌尖安全」
    身邊的科學  疫情之下的「舌尖安全」  2021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次牽動人心,與之相關的「舌尖上的安全」問題,也引發人們關注:進口冷鏈食品對新冠病毒的傳播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春節防疫如何嚴防反彈控制食品汙染,怎麼吃才能避免「病從口入」,合理的膳食能否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