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閘蟹消費季。黃多油滿,有美食家稱「秋天以吃大閘蟹為隆重之事」。
但對於消費者李純(化名)來說,這不太美好。
近日,李純在剛剛購買了一份標記為4.5兩公蟹、4兩母蟹的八隻裝「陽澄湖大閘蟹」。規格不低,再加上陽澄湖的品牌效應,為此,李純花費了五百多塊錢。原本打算周末好好跟家人一塊品嘗一下今年的螃蟹,但最終結果卻讓她大失所望:五花大綁的螃蟹看上去就有些瘦小。拆除捆繩之後,原本宣傳上寫的4兩螃蟹立馬縮水了30%,變成了3兩。
大閘蟹是時令產品,重量和產區是最重要的兩個維度,產區相同情況下,重量差之毫厘,價格謬以千裡。
以江蘇興化產區的4兩母蟹為例,目前市場普遍的收購價在120元/斤左右。也就是說,一隻4兩母蟹的收購價格約為48元。因為捆繩的原因,李純買到的母蟹實際重量僅為3兩左右,對應的收購價僅為16元/只。這意味著,即使是按照收購端價格計算,單單一根捆繩的價格就達到了32元,遠遠超出了螃蟹本身的價格。
消費者買大閘蟹嘗鮮,最終卻為捆繩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捆繩變戲法:換粗繩、泡水、多繞圈
「重量不夠,蟹繩來湊,」這幾乎成了大閘蟹行業的一條不成文的「約定」。
在終端市場上,螃蟹的售價,是按照螃蟹+捆繩的重量計算,這給了不少無良商家操作空間。
在南京某交易市場,筆者看到了幾種不同規格的捆蟹繩,一眼看過去就能明顯感受到繩子的粗細。其中,最右側的捆蟹繩甚至是左側細繩的三四倍。
▲商家展示了五種不同螃蟹繩,依次從細到粗。其中,最右側的吸水粗棉線,在完全吸水情況下,一根捆繩的重量能達到了2兩左右。
繩子的粗細是一方面,繩子增重還有一個方法是,泡水。
目前,大多數捆繩都是棉線紡織而成,本身具有吸水性,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的泡發,棉線就會更加飽滿和沉重。
在一家收購商店鋪中,筆者簡單做了一個實驗。同一隻螃蟹,用一根簡單浸泡了一分鐘的棉繩捆綁之後,原本3.1兩的中等規格母蟹瞬間「變胖」,搖身一變成了3.8兩的大規格母蟹。
▲同一隻螃蟹,在簡單溼水的普通捆繩「加持」之下,螃蟹的重量就從3.1兩飆升到了3.8兩,足足重了0.7兩,蟹繩佔到了總重量的18.4%。
這意味著,如果消費者購買了上述產品,消費支付的費用中,至少有幾十塊錢是用來購買了溼水捆繩,儘管這一捆繩最初的成本可能只有幾分錢。
此外,為了增重,捆繩還有綁圈的做法。
具體來說,一般情況下,一隻螃蟹只需要圍繞著螃蟹本身橫豎來兩圈即可捆好。但一些商家為了增加重量,通過繞三圈甚至四圈的方式來增重。粗粗的捆繩有時甚至幾乎蓋住了螃蟹本身,乍一看「只見粗繩不見螃蟹」。
幾分錢成本的棉繩綁到了螃蟹身上,捆繩搖身一變成了「金繩」:按照消費者李純的遭遇,2兩的捆繩價值37元,這意味著捆繩價格變成了約370元/kg,堪比一瓶洋河天之藍的價格。
行業亂象叢生,專家呼籲整頓
捆繩的行業亂象,最終只會貽害消費者。
如何規範行業之前,一個問題是,螃蟹能不能不綁蟹繩?答案可能是,不太可能。
目前的大閘蟹都是活體售賣,鮮活的大閘蟹味道更加鮮美。但活的大閘蟹孔武有力,尤其是兩隻鉗子破壞性很大,普通消費者一般並不知道如何更安全的抓取螃蟹。
蟹繩的產生,通過簡單地捆綁來幫助消費者方便拿取螃蟹,這是蟹繩誕生最初的目的。為了方便稱重和拿取,在終端零售中,帶繩稱重也逐漸成了行業默認規則。最初的捆繩包括香茅草、細棉線等簡易工具。
▲一位消費者正在展示自己購買的大閘蟹:繞了三圈的粗繩幾乎蓋住了螃蟹本身,乍一看「只見蟹繩不見蟹」。
行業亂象叢生,亟需要規範和整治。
專家表示,要整治這一行業亂象,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費者多方努力。從源頭上進行控制,懲罰惡性商家、建立良性規則,才有可能真正將大閘蟹市場繼續做大。「如果還不能及時整治,大閘蟹市場可能會因為消費者不信任等問題,最終摔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