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魯西南——爺爺的苘繩,這種編繩手藝要失傳了

2021-01-09 大嘴說山東

在魯西南,現在應該是漫山遍野生長苘草的時候,這種外觀看起來像是棉花的植物,每個魯西南的孩子幾乎都不陌生。

首先它隨處可見。

開花中的苘麻,可以看到果實

苘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莊稼人用來編繩子的重要來源植物。

它的葉子黃綠色,夏天可以開黃色的小花,然後結出小陀螺樣的果實來。這個果實裡面,嫩的時候就是白色的種子,小孩子往往剝開來吃。老了之後變成黑色的,種子也發黑,就不能吃了,我們小孩子就拿它當印模,蘸上墨水,然後蓋在紙上,或者胳臂上,一圈很漂亮的放射狀印記。

我爺爺會編繩,夏天麥收,秋天捆豆秸,都離不開繩子,那時候,沒有化纖做的繩子,只有草繩,最普遍的,就是這種苘麻做的麻繩了。

苘麻長到一兩米高,頂端開完了花,莖杆兒普遍有大人大拇指粗。秋天就把苘麻收割下來,用鐮刀一根根放倒,綑紮好,就放到家門口的水坑裡漚。

漚麻是一個長長的過程,目的在於方便脫皮,用它的皮,做繩子。漚制在水裡,還要用石頭壓好,讓所有的苘麻都沒在水中。因為是腐爛的一種過程,整個水塘都被漚制的臭烘烘的,水體發黑,需要很長時間才會恢復。好在魯西南農村,村外都有圩子壕,護村溝,水塘還是不少的。

大約漚制一個月,苘麻就漚制好,可以撈上來脫皮了。

苘麻漚制後,脫皮的場面很好看。漚好的麻,皮和杆兒很容易分,爺爺將根部的皮撕開,將麻杆和皮隔在一根類似筷子一樣的東西上,抓住苘麻向後一拉,嗤啦一聲,白色的光溜溜的麻杆和黑黃色的外皮就分了家,麻杆噌地竄到前面去,手裡就留下苘繩坯子了。

苘麻剛剝下來的時候是軟軟的,稍微幹一點,就韌性十足,就像現在捆箱子用的塑料繩。爺爺將它們收集起來,每一大綑紮好,梳理清洗乾淨,留著準備做麻繩。

我喜歡在大人做麻繩的時候看,感覺做麻繩很好玩。爺爺選擇一個晴朗的天氣做麻繩,需要一個長場地,另外一個大人配合才行。

爺爺拖出來兩臺類似紡車的木架子,上面有搖把子,各相對固定安置在二百米外,這是要做的繩子的長度決定的。兩架車之間距離多遠,一次就能做多長的繩子。

起初是四五股手搓成的細線繩,爺爺要用到一個木頭工具,就像拉鏈的拉頭,木頭裡有四五個孔道,將四五股細繩,各從一個孔穿出,像拉拉鏈一樣,隨著他慢慢的走動,從一頭走向另一頭,他身後,木頭拉頭就把繩子擰成了一股粗繩了。我覺得好神奇!

這是麻繩的一種

因為常常在繩子旁邊竄來竄去,大人就嚇唬我們小孩子:小心卷進去你們的頭髮!要是卷進去頭髮,非得剃成禿子不可!

我出家門到外地上學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見過爺爺親自編苘繩了,日子一天天變好,塑料繩化縴繩大行其道,草繩用爛了之後,再也沒有人種麻,做繩子了。陪伴我們小時候的苘,也真的回歸到野生狀態,再也不會有人一兩畝地地種它了。

爺爺故去多年,他們那一輩的手藝,很多都會失傳,魯西南編繩,只是其中一種吧。

相關焦點

  • 洛南鐵絲燈籠昔日火爆不再有 世家手藝遇尷尬
    「鐵絲燈籠製作工序複雜,手藝都快要失傳了!」賣燈籠村民雷鵬說。雷鵬今年52歲,是洛南縣景村鎮上嶺村一組村民,他家是鐵絲燈籠世家。雷鵬告訴記者,他的手藝是從他爺爺手裡傳承下來的,他爺爺在世時是個遠近聞名的鐵絲燈籠製作匠人。初中畢業後,16歲的雷鵬開始跟著爺爺學做鐵絲燈籠。30餘年來,雷鵬年年都要製作、出售鐵絲燈籠。
  • 教你一點編繩的入門知識,一起來認一認編繩用到的材料和工具
    我們今天就先來看一看編手鍊用到的材料,這些都是一點編織入門的知識。串接材料您選擇的串接材料很大程度_上決定了手鍊的款式和風格。大多數串接材料為珠繩、編繩或金屬繩。這些串接材料種類繁多,供您隨意選擇,讓您製作出極具個人特色的首飾,而且不會超出預算。
  • 漳州一七旬老人手編「七彩記性繩」 來迎端午節
    許阿秀在編制「七彩記性繩」­  72歲的許阿秀家住薌城區官園。母親傳承外婆的手藝,精通手工活。許阿秀從小受到外婆和母親的影響,對手工活等工藝有濃厚的興趣,憑著天資和悟性,加上編制耐心,她很快在眾多姐妹中脫穎而出,8歲時便可以獨立做衣衫、繡花、編彩條。編制「七彩記性繩」是她最拿手的手工活,每年端午節前後她都編制很多。
  • 阿木爺爺靠的可不止是手藝!
    阿木爺爺雖然不是詩人,算不上藝術家,但他在廣西的青山綠水間,將生活的詩意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他50多年的匠人生涯裡,他的木工手藝早已練就得爐火純青。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和他的木工作品,那這句話一定是——徒手造萬物,細節定乾坤。埋在深山無人識的老竹根能有什麼用?在阿木爺爺眼裡,它就是一個精美的茶壺。
  • 爺爺奶奶們正在苦尋的這張「床」我們找到了:杭州長板巷,藏著一位...
    但若是看到實物,也許有人就恍然大悟了:這不是我爺爺奶奶的床嗎!的確,在今天,曾經「大紅大紫」的棕繃床,已經是多數人眼中「時代的眼淚」了。但作為杭州也許是最後一名的棕繃匠,65歲的龐憲寶不管什麼「時代的眼淚」:「棕繃這門手藝,我要做到做不動為止。」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當時張國慶的工資才幾百元,而這一個作品要賣接近2000元。在徵得店員同意後,張國慶拍了許多照片回去,通過自己的研究,學會了其中部分錯綜複雜的編織方法。正是因為張國慶的全神投入,使得她的繩編技藝突飛猛進,並被評為繩編結藝非遺傳承人,作品《龍圖騰》入選「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手藝成都」民間藝術展。
  • 聊城雞毛撣子手工扎制技藝面臨失傳
    「雞毛隋」也已名不符實,家家戶戶做雞毛撣子的盛世不復存在,只有幾位老人堅守老手藝,隋德峰就是其中之一,守著老手藝,他擔心以後會失傳。歷史悠久興盛一時提起雞毛隋村,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它的由來。據稱,從明朝中期開始,「雞毛隋」家家戶戶都以扎雞毛撣子、雞毛扇子為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魯西南的木炭火鍋是用來燉的,不是用來涮的
    原來,只需要說火鍋就行,現在如果說火鍋,那是必須要點明是木炭火鍋的,否則,別人很容易理解為是那種全國流行的微波(電磁)板上面一個盆的火鍋呢。這種木炭火鍋,絕大部分都是黃登登的銅製的,所以也是很貴的,一個中號的大概就需要五六百塊錢吧。當然,現在也有不少是鋁製的了,一兩百一個。
  • 【繩的世界】手編小蝦
    最近迷上了編繩,發現編繩特別有趣,看著一條條單調的繩在自己手中變成精彩的東西,特別有成就感。看這個用繩子編成的小蝦,是不是很像呢。因為自己很喜歡圈子裡的寶媽們用毛線勾各種各樣好看的東西,可是自己學了好幾次就是學不會,現在好了,我可以直接徒手編出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不像勾出來的那樣大件一個,但手編出來的也精緻可愛。
  • 手編藤椅面臨技藝失傳 一把好藤椅成本超千元(圖)
    手編藤椅面臨技藝失傳 一把好藤椅成本超千元(圖) 2015-11-25 14:44:14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60歲的張慶來說得謙虛,但他並沒意識到,這門近乎失傳的手藝,現在其實是很「前衛」的文化——手作總是慢的,而這個時代,慢,是奢侈的。張慶來的製作,可能趕不上工業品的速度,但是他相信,歷經歲月變遷後,每根藤條中蘊含的心意,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  每根藤條都有人情味兒  韓記藤椅鋪,位於西安門大街14號。
  • 傳統手藝:鬧市中拉臉毛,這是一門老手藝
    拉臉毛,也稱挽面,一門老手藝,現在很少有人聽說過了,在小吃街偶爾遇見到的一兩攤,也是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年輕的拉臉毛手藝人沒有了,不是這門手藝多難,而是這門手藝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都被現在的美容院給搶完了。做這門手藝的全部是一些婦女或者老奶奶,所以我們都稱她們為挽面娘。
  • 簡單好看的三股辮編繩,新手也能編,讓我來教你
    三股辮是最基本的編繩方法,技術要求都不高。你會發現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經學會了製作三股編的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三股辮的編繩方法吧。三股辮三股辮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編繩方法。這種方法很容易學,通常用於辮頭髮和首飾製作。製作首飾時,您可以選擇任何編織材料,如皮繩、棉線、繡線和緞帶。此外,您還可選用各種首飾零件和珠子點綴您的手鍊。可供選擇的材料如此之多,所以最困難的部分不是製作而是選材。
  • 他製作的鳥籠有人出價15萬都不想賣,擔心手藝失傳願意免費教
    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晉城鎮回龍村是遠近聞名的「鳥籠村」,鳥籠製作手藝在這裡已經傳承了上百年,考究的做工和精美的雕刻,深受國內外客商青睞。50歲楊春是村裡元老級的「鳥籠」製作手藝人,2007年還被昆明市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今全村乃至全省,能達到他這樣雕工水準的人極少。
  • 此種山間野味,兒時摸黑上山去撿,背回家釀豆腐,現手藝快失傳了
    其實還有另一種豆腐,估計很少朋友聽過,那就是苦櫧豆腐,這種食物在四川以及貴州深山裡比較常見,是我們當地在物資匱乏時期用來製成的一道美食,至今令人難忘!摸黑上山撿苦櫧子黃豆在以前也是屬於比較匱乏的物資,那時候如果有請客吃飯,中午招待吃肉,晚上一般就用黃豆來磨豆腐,所以黃豆對於二三十年前農村人的意義不亞於肉食。所以一般不是逢年過節我們都吃不起黃豆豆腐的。
  • 敲敲打打中 漸行漸遠的白鐵手藝
    翁老太拿著破茶壺來找胡師傅補鄉下老家有一隻舊舊的白鐵皮酒壺,黑黝黝的外殼像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已經看不出它原有的光彩。奶奶經常會把這酒壺拿出來,看看又摸摸。這是爺爺留下的。其間,他虛心向廠裡的大學生和工人師傅求教,學會了圓柱體、圓錐體等多種形狀器具的計算、裁剪和拼接技術,手藝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上世紀90年代,許多企業改制的改制,關門的關門,45歲的胡興華也成了下崗工人。他想起了當年師傅說的話:「藝不壓身,學會一樣手藝,就夠吃一輩子。」於是,他支起一個小攤,為居民製作及修理白鐵皮用具。如今,這個小攤已經擺了18年。
  • 編繩江湖上,流傳著一種神秘的手繩,霸氣的九眼不滅手繩,附教程
    九眼不滅手繩【暗湧】編繩的江湖上,流傳著一種神秘的手繩,據說不能多編,編多了,編繩人會折壽……這就是「九眼不滅金剛繩」!聽起來很有威力啊,看起來也的確結實大氣,然而這手繩跟金剛結沒啥關係,反而和斜卷結有點相像。繩子的結構可以看做是一根螺旋的芯線上,依次掛上半個斜卷結,九根編線一圈,九圈換一個斜卷結方向,也許就是這樣旋轉循環,才得了個九眼不滅的稱號。
  • 做板凳不用釘、無膠水,「阿木爺爺」憑傳統木匠手藝成新晉網紅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呂海鋒 攝「阿木爺爺」意外走紅王德文,今年62歲,山東省聊城人。他說,自己是和木頭打了50年交道的傳統農村木匠。要了解王德文走紅的經歷,首先要從其兒子阿成講起。大概十年前,20歲出頭的阿成獨自一人離開家鄉,來到千裡之外的桂林打拼,先後從事動畫影視、自媒體運營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阿成和梧州女孩春美結婚。
  • 2億播放量火在海外 阿木爺爺王德文不知啥叫網紅
    人生前半場,他靠著木匠手藝養家,人生後半場,他靠著同樣的手藝「圈粉兒」。跟著兒子「觸網」拍攝視頻的三年裡,王德文再現了盡顯榫卯工藝的魯班凳,也製作出過竹蜻蜓、手搖泡泡機等神奇的小玩具,為小孫子創造出極盡浪漫的童年。現今63歲的王德文除了在國內擁有二百多萬粉絲,還讓視頻獲得了海外近2億次的播放量。即便如此,王德文不覺得自己就因此成了「網紅」,「什麼是網紅,我就是個普通農民,會點木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