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用四隻腳走路」的形容,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古生物學家洛克立和韓國晉州教育大學古生物學家金景秀眼中,似乎不是那麼肯定。
2019年,這兩位古生物學家在韓國晉州市的晉州組地層發現一批腳印,顯示史前時代的鱷魚很可能是用兩隻腳走路,而非現在所熟悉的四隻腳。
洛克立教授表示,人們很習慣把鱷魚想像成一種不常移動、整天懶洋洋地躺在河岸上的動物。「沒有人會平白無故想到:『不知道如果鱷魚用兩隻腳走路、像暴龍或是鴕鳥一樣奔跑會是什麼樣子?』」
這批將近100個長約18-24公分的腳印,形成於距今1.1億-1.2億年前一處充滿泥濘的湖畔,獨特的環境才讓這種史前鱷魚的腳印有機會留下來、成為化石。
古生物學家洛克立表示,這些腳印的保存狀況非常完整,大部分都還能看到趾頭的外型、皮膚留下的紋路,就像在看你自己的手一樣。「它們走路的時候會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它們大概能通過清醒測試當中的走直線關卡。」
一些人對於這些暗示著兩腳走路的腳印源自史前鱷魚的說法感到懷疑,他們質疑會不會是翼龍的腳印呢?
對此質疑,古生物學家金景秀帶領團隊做了詳細的研究,確認這些腳印有極大的可能不是翼龍的腳印,而是某種兩腳走路的史前鱷魚。
金教授表示:「我們所發現的這串腳印間隔非常狹窄,更像一隻鱷魚靠著繃緊的繩子小心地維持平衡。」「如果和附近沒有尾巴在地上拖行的痕跡這點結合起來,很明顯這是一種雙腳移動的生物。」
古生物學家金景秀指出,恐龍和它們的鳥類後代主要靠腳尖給力走路,然而鱷魚走路的方式比較像人,都是靠腳掌給力走路,因此會留下清晰的腳跟痕跡。
兩腳走路的史前鱷魚倒不是這支團隊提出的全新想法,先前就有另外幾份研究提出類似的想法,其中一篇指出早在三疊紀時期,就有隸屬鱷形超目、靠兩腳走路的「卡羅來納屠夫鱷」在北美大陸上走跳過。
然而三疊紀和這次發現腳印生成的白堊紀中間橫跨約1億多年,基於不完整的化石記錄,古生物學家無法確定這段期間內,擁有「雙足行走」能力的種類是否持續穩定存在,或是特徵演化是否只發生在單一演化分枝上等等。
因此,團隊暫時將本次發現的史前鱷魚視為全新物種,命名為Batrachopus grandis。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對化石足跡頗有研究的曼寧教授並非考古團隊成員,但他非常期待進一步檢視研究團隊的成果,因為他並不同意團隊目前的解讀。
在曼寧教授眼中,這些腳印的整體幾何形態不太像鱷魚能產生的腳印。他說道:「隨便找一隻鱷魚跑步時的視頻,並觀察它們腳部的旋轉方向:此時鱷魚腳部的旋轉方向是向外,而不是向內(類似外八和內八之間的差異)。單從這個面向來看,這些腳印看起來更像某種恐龍留下的腳印。」
「然而,究竟這是不是一種鱷魚的腳印,不幸的,我們沒有這種生物的骨骼化石可以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