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網際網路來診斷自己的健康問題,遠不如線下看診有效——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在目前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下,許多人都依賴線上問診和線上症狀自檢APP來估計自己是否得病。過於依賴這些網際網路診斷程序可能將帶來一系列問題。
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測試了20多個所謂的症狀檢查APP,發現它們對一個假想的人的疾病的診斷正確率僅略高於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設計用來告訴人們是否需要緊急醫療護理的APP表現得更好。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研究中使用了在澳大利亞和世界各地流行的免費症狀檢查APP。這些包括Drugs.com、梅奧診所(Mayo Clinic)和WebMD開發的應用。其中很多都可以在蘋果商店和Android的Google Play商店買到,其他的可以在幾個醫療中心和醫院的網站上買到,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其中一些應用程式還包括一個分診功能,旨在告訴用戶他們的症狀是否值得醫療關注,以及值得關注的程度。
為了測試這些應用程式,作者讓它們瀏覽了48個不同的病人的故事,其中30個用於2015年發表的早期症狀檢查研究。
這些故事裡的疾病,從危及生命的闌尾炎或心臟病發作,到需要緊急護理的肺炎,到短期或容易治癒的,如香港腳或唇皰疹。
它還包括澳大利亞本土的疾病,如由蜱傳播的昆士蘭蜱斑疹傷寒症。
研究人員對這些應用程式進行了1000多次單獨測試,以確定它們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診斷,並進行了600多次測試,以確定它們是否要求進行正確的分診護理。
總共有27個症狀檢查APP被評估其診斷能力。平均而言,這些應用程式將正確診斷列為第一選項的概率為36%。在看排名前三的選項時,他們的表現更好,準確率為52%。擴展到前十名,準確率僅略微好一點,為58%。
沒有一款應用比其他應用好得多,儘管有些應用要差得多。在不同的應用程式中,首次診斷的平均準確率從12%到61%不等。
這一研究結果周一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與之前的研究一致,表明這些應用程式並不十分準確。
這包括2015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平均在34%的時間裡這些應用程式會首先提示正確的疾病。
從那以後,情況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使用這些工具來找出是什麼導致了你的症狀聽起來很誘人,大部分時間它們最好的情況也只是不可靠,而最壞的情況可以是危險的。」作者Michella Hill說。
平均而言,依賴人工智慧算法的應用程式似乎比沒有這些算法的應用程式做得更好,儘管仍不超過50%。
包含分診建議的應用程式在這一功能上表現得更好,從44%到54%不等。
在需要急診(63%)或緊急護理情況下(56%),這種準確率有所提高,但在不那麼緊急的情況下,準確率只有三分之一。
雖然作者確實認為這些檢查程序可能會帶來一些好處,但他們警告任何人不要毫無懷疑地接受檢查結果。
Hill說:「現實情況是,這些網站和應用程式應該被非常謹慎地看待,因為它們沒有看到整個圖景——它們不了解你的病史或其他症狀。」
「對於缺乏健康知識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認為他們得到的建議是正確的,或者他們的病情可能並不嚴重。」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gizmodo.com/symptom-checker-apps-are-awful-at-guessing-the-right-il-1843527045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