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澳研究發現:症狀檢查APP大部分不可靠 首次診斷準確率低至12%

2020-11-30 前瞻網

使用網際網路來診斷自己的健康問題,遠不如線下看診有效——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在目前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下,許多人都依賴線上問診和線上症狀自檢APP來估計自己是否得病。過於依賴這些網際網路診斷程序可能將帶來一系列問題。

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測試了20多個所謂的症狀檢查APP,發現它們對一個假想的人的疾病的診斷正確率僅略高於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設計用來告訴人們是否需要緊急醫療護理的APP表現得更好。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研究中使用了在澳大利亞和世界各地流行的免費症狀檢查APP。這些包括Drugs.com、梅奧診所(Mayo Clinic)和WebMD開發的應用。其中很多都可以在蘋果商店和Android的Google Play商店買到,其他的可以在幾個醫療中心和醫院的網站上買到,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其中一些應用程式還包括一個分診功能,旨在告訴用戶他們的症狀是否值得醫療關注,以及值得關注的程度。

為了測試這些應用程式,作者讓它們瀏覽了48個不同的病人的故事,其中30個用於2015年發表的早期症狀檢查研究。

這些故事裡的疾病,從危及生命的闌尾炎或心臟病發作,到需要緊急護理的肺炎,到短期或容易治癒的,如香港腳或唇皰疹。

它還包括澳大利亞本土的疾病,如由蜱傳播的昆士蘭蜱斑疹傷寒症。

研究人員對這些應用程式進行了1000多次單獨測試,以確定它們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診斷,並進行了600多次測試,以確定它們是否要求進行正確的分診護理。

總共有27個症狀檢查APP被評估其診斷能力。平均而言,這些應用程式將正確診斷列為第一選項的概率為36%。在看排名前三的選項時,他們的表現更好,準確率為52%。擴展到前十名,準確率僅略微好一點,為58%。

沒有一款應用比其他應用好得多,儘管有些應用要差得多。在不同的應用程式中,首次診斷的平均準確率從12%到61%不等。

這一研究結果周一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與之前的研究一致,表明這些應用程式並不十分準確。

這包括2015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平均在34%的時間裡這些應用程式會首先提示正確的疾病。

從那以後,情況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使用這些工具來找出是什麼導致了你的症狀聽起來很誘人,大部分時間它們最好的情況也只是不可靠,而最壞的情況可以是危險的。」作者Michella Hill說。

平均而言,依賴人工智慧算法的應用程式似乎比沒有這些算法的應用程式做得更好,儘管仍不超過50%。

包含分診建議的應用程式在這一功能上表現得更好,從44%到54%不等。

在需要急診(63%)或緊急護理情況下(56%),這種準確率有所提高,但在不那麼緊急的情況下,準確率只有三分之一。

雖然作者確實認為這些檢查程序可能會帶來一些好處,但他們警告任何人不要毫無懷疑地接受檢查結果。

Hill說:「現實情況是,這些網站和應用程式應該被非常謹慎地看待,因為它們沒有看到整個圖景——它們不了解你的病史或其他症狀。」

「對於缺乏健康知識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認為他們得到的建議是正確的,或者他們的病情可能並不嚴重。」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gizmodo.com/symptom-checker-apps-are-awful-at-guessing-the-right-il-1843527045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抑鬱症客觀診斷研究進展_抑鬱症_診斷_客觀指標_醫脈通
    目前抑鬱症診斷的國際通用標準是美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其有配套的定式檢查工具,即《DSM-IV軸I障礙用臨床定式檢查病人版》(SCID-P)。抑鬱症的客觀檢查手段尚不完善,該標準仍然對抑鬱症的診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抑鬱症的診斷主要採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
  • 超聲檢查診斷急性腎損傷的研究進展
    研究指出,急性腎損傷檢出率為2.03%,約有140萬~290萬急性腎損傷患者住院治療。重症患者合併急性腎損傷的病死率高達40%~80%,而入住重症監護室後24h內急性腎損傷發生率約36.1%,需要接受替代治療的急性腎損傷患者約為4.9%,且其病死率高達50%~70%。目前臨床急性腎損傷的診斷和治療多不及時,儘早發現並治療已經成為各科醫師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 日本研究發現可通過尿檢診斷食物過敏
    新華社東京8月17日電 (記者華義)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發現
  • 研究發現:狗狗能聞出血液中的癌症,準確率高達97%
    早在2019年,美國佛羅裡達州奧蘭多市舉行的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上提出的新研究表明,狗的嗅覺可以識別血液樣本中的癌症,準確率約為97%。沒錯,通過嗅覺,狗狗黛西就能幫助人類發現癌症。現在已經12歲的黛西,還在3個月大時候就已經接受訓練了。那是是在兩倍大的遊泳池裡滴上一滴血,它都能通過自己靈敏的嗅覺而聞出來。
  • 研究發現:狗狗能聞出血液中的癌症,準確率高達97%
    早在2019年,美國福羅裡達州奧蘭多市舉行的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上提出的新研究表明,狗的嗅覺可以識別血液樣本中的癌症,準確率約為97%。沒錯,通過嗅覺,狗狗黛西就能幫助人類發現癌症。現在已經12歲的黛西,還在3個月大時候就已經接受訓練了。那是是在兩倍大的遊泳池裡滴上一滴血,它都能通過自己靈敏的嗅覺而聞出來。
  • 研究人員稱,首次有恐龍被診斷出有惡性腫瘤
    根據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於本周一宣布在一隻恐龍身上發現並診斷出一種侵襲性骨癌,這是已知的首例恐龍患惡性腫瘤的例子。癌症是在一種生活在7600萬至7700萬年前的有角恐龍的腿骨中發現的。埃文斯說,小腿骨中有「一個比蘋果還大的大而粗糙的腫瘤」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CT掃描診斷腫瘤,在顯微鏡下觀察薄片,從細胞水平評估腫瘤。
  • 3項檢查可助診斷
    3項檢查可助診斷   近年來,被查出脂肪瘤的越來越多見,雖然脂肪瘤多數屬於良性的腫瘤,脂肪瘤也有惡變可能!因此,早期診斷脂肪瘤,及時不需要治療,也應改變生活習慣預防脂肪瘤惡變。那麼,脂肪瘤有哪些症狀?如何檢查脂肪瘤?   脂肪瘤有哪些症狀?   脂肪瘤一般發生於軀幹、四肢及腹腔等部位。
  • 赫然團隊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為精神疾病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發現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精神疾病臨床應用需求的新途徑。自閉症(ASD)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的發育性疾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患者常伴隨強迫症(OC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等併發症,給臨床診斷和病理機制研究帶來巨大挑戰。
  • 研究者稱首次在澳海域發現罕見大鰭魷魚「圖」
    這張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1月12日提供的照片顯示該機構科研船上的深水拖曳式拍攝系統。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2日發布公報說,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亞灣拍攝到5隻大鰭魷魚的罕見鏡頭,這是首次在澳海域發現這種軟體動物。
  • 鸚鵡熱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及時診斷治療,大部分患者可治癒
    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咳嗽,胸痛,發熱和寒戰等症狀,大部分患者經過好的治療方式是可以治癒的,且預後比較良好,只有少數的重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問題。由於少數重症患者對於多種抗生素耐藥的患者恢復比較慢,很可能會引起肺部的感染心臟瓣膜發炎,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01什麼是鸚鵡熱?
  • 什麼是PET-CT檢查?在診斷腫瘤時,會被誤診嗎?
    說起CT檢查,可能大多數人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一種能檢查身體內器官的一項有輻射檢查,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PET-CT檢查逐漸被廣泛使用,這項檢查在檢查的時候具有很高的解析度,能更清晰的檢查疾病,而有些人對它存在疑惑,疑惑這項檢查是否會出現誤診?
  • PET-CT在鼻咽癌診斷應用中的新進展
    PET-CT診斷鼻咽癌比或更準確更敏感,Gordin等對41例鼻咽癌患者進行掃描,發現PET-CT的特異性及準確率較和高。因此,對於鼻咽癌尤其隱性鼻咽癌早期微小病灶鼻咽 癌,黏膜下鼻咽癌的診斷,優於常規影像學檢查。原發腫瘤的診斷還包括原發腫瘤的準確T分期。PET-CT比CT、MRI能提供更準確的T分期信息。
  • 依圖宣布兒科常見病診斷準確率超普通醫生
    2019年2月12日,一項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診斷兒科疾病的科研成果公布:該系統針對55種常見兒科疾病和部分危急重症的診斷準確率,已經超過了一般年輕醫生。這也是截至目前,中國機構在AI人工診療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這項科研的發起人是依圖醫療倪浩團隊(公司算法團隊)。
  • 研究者稱首次在澳海域發現罕見大鰭魷魚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2日發布公報說,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亞灣拍攝到5隻大鰭魷魚的罕見鏡頭,這是首次在澳海域發現這種軟體動物。根據這一公報,在這家研究組織安排的深海科考中,科研人員運用攝像裝置在大澳大利亞灣某海域水深兩三千米處拍攝到這些魷魚。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美國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海洋科學家德博拉·奧斯特哈格說,大鰭魷魚屬於巨鰭魷科,是一種深海魷魚,它們的鰭尺寸較大,其腕足和觸鬚的末端伸出很長的細絲。「目擊到大鰭魷魚非常罕見。
  • 專家:弓形蟲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
    本文從病原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角度,總結了各診斷方法的優缺點。病原學檢測雖然操作簡便,但不適於大規模檢測,而且費時費力,靈敏度低;免疫學檢測方法操作簡便、特異性和敏感性強,其中ELISA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檢測方法;分子生物學檢測雖然準確性、靈敏度、特異性較高,但大多操作比較繁瑣,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
  • 水產養殖戶如何快速檢查魚病並作出診斷
    檢查和診斷魚病的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1、肉眼檢查  當前,多數養殖戶,主要是依靠肉眼檢查魚病,根據疾病表現症狀和肉眼所能看見寄生蟲進行診斷。採用這種診斷要求檢查魚病,必須是瀕死或剛死亡的生物體,檢查數量為5—10尾,檢查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體表、鰓瓣和腸道。
  • 研發快速、無創包蟲病早期精準基因組診斷技術
    包蟲病的特點是:無症狀潛伏期時間長,一旦發現症狀,病程已到晚期;藥物和手術治療效果均不穩定且容易復發;患者手術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所以,早期診斷攜帶者(攜帶寄生蟲但不發病)和準確鑑定被感染動物是監測、預防和有效治療包蟲病的關鍵之一。目前,包蟲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方法。血清學免疫診斷不穩定,僅作為輔助診斷指標。
  • 首次!科學家在有角恐龍化石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8月4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8月3日,一篇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有角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這也是首次在該種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 甲亢是怎麼檢查診斷
    典型甲亢患者,憑臨床症狀和病徵即可明確診斷。對於不典型或病情比較複雜的患者,則需通過實驗室檢查方可作出明確診斷。甲亢的檢查診斷項目很多,每項檢查都有一定的臨床意義。根據每位患者不同情況,針對性選擇一些項目進行檢查是非常重要的。甲亢的檢查診斷時須考慮單純性甲狀腺腫。
  • 科學家首次在恐龍身上診斷出晚期骨癌
    據外媒報導,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恐龍身上診斷出一種晚期惡性骨癌。一組癌症專家通過用於人類的診斷技術檢查了這隻死亡已久的恐龍的腿骨上的一個巨大生長物,這標誌著科學界首次對恐龍做出這樣的診斷。據悉,被研究的恐龍標本是Centrosaurus apertus--一種三角龍屬於同一科的有角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