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素馨歸來!廣州街坊在自家天台續寫花城「花魁」傳奇

2020-12-05 大洋網

大洋網訊 廣州自古有「花城」美名,不僅因為人們愛花,還源於這裡曾盛產一種跨越千年歷史的潔白小花——素馨花。昔日,素馨花田綿延珠江南岸,從盛夏至初冬,「滿城如雪,觸處皆香」的勝景惹人陶醉;但時過境遷,素馨隨著花田的消失而凋零,從此飄渺在歷史傳說中。

可喜的是,過去80多年間,一代代莊頭花農默默接力存續花脈,將失去田野庇護的素馨移植至舊民居的小花盆中。這裡面就有黃盛林的身影。1995年,他幾經周折獲得一株幼苗,此後20多年間將其發展為數百株。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素馨,他將無數幼苗送人栽種,將曬乾的花蕾送人泡茶,前不久還受邀上白雲山開闢2畝素馨花田,讓寂寥了數十載的素馨有望續寫花城「花魁」傳奇。

圖:素馨花。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攝

惋惜

素馨凋零無人問 花農續脈種花盆

初春時節,海珠區瑞寶街某民居樓頂上,數百株素馨正抽出嫩芽幼枝。64歲的黃盛林每天花上半小時,或澆水施肥,或修剪嫩芽,為盛夏素馨花的開放做好準備。面對記者的到訪,他不緊不慢泡上一壺素馨清茶,伴隨著沁人的茶香,娓娓道來與素馨相關的往事。

黃盛林生於莊頭村,自小喜愛花卉,而花也是他童年時最重要的記憶。「小時候家門口種有不少雞蛋花和茉莉,每到盛花期都清香四溢。」

圖:黃盛林在天台花園

他告訴記者,千百年來,莊頭村一帶曾是連綿花田,種植最多、且最受歡迎的花卉便是素馨花,「花期長,盛開時通體雪白,伴隨清淡香氣,既可藥用,又可製作香料。」

到了集體經濟時期,莊頭村人靠種花、摘花來掙工分,「那時候凌晨3、4點起來採摘素馨花蕾,6點摘白蘭花苞,然後上交農業生產隊,再依次分送至茶葉廠、香精廠或藥材公司。」

圖:素馨花蕾。廣報全媒體蘇俊傑 攝

上世紀70年代末起,莊頭村的花卉產業收益逐漸下降,部分田地挪作他用;而公路擴建、高樓興建又讓花田幾乎被剷除一空,包括黃盛林在內的花農紛紛進入工廠打工,素馨開始變得日漸稀少,甚至難以覓得蹤跡。

在眾多花卉中,黃盛林對素馨花情有獨鍾。對於素馨的遭遇,他不免憂心忡忡。1995年,他搬進位於瑞寶街的自建房屋,預留了70多平方米大的複式天台,準備大幹一場。

圖:天台花園

四處打聽下,他最終從一位何姓的莊頭村村民家中拿走一株素馨幼苗。「那時存留下來的素馨數量已十分少,都被村民種在花盆裡,零零星星,不成『氣候』。」

探索

種素馨如養「小孩」 一不留神就「老貓燒須」

置辦泥土、準備花盆、購置肥料……由於樓頂高五層,運送材料便花費了黃盛林一番心機:面對一袋袋泥土,他扛在背上;遇到又大又重的瓦花盆,他和妻子一人抬、一人託。日復一日的材料置辦,讓原本空蕩蕩的天台變得滿噹噹。

黃盛林說,素馨是一種嬌氣的花卉,儘管他曾有過在田野種植的經驗,卻是頭一回種在花盆,面對僅有的一株幼苗,他像是養「小孩」一樣對其悉心呵護,「剛移植時要每兩天澆水一次,按照1:30比例施淋有機肥,泥土中混入花生殼、木糠,以免排水不暢。」

每逢每年的5月至12月,每天清晨,他和妻子都埋頭在清香四溢的天台素馨園中,將還未綻放的花蕾摘下。小小的花蕾呈現細長形態,卻是大有妙用。「將花蕾蒸熟後曬乾成為『素馨針』,可用作熬湯或泡茶,泡出來的茶就是『素馨茶』,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效果。」

不過,儘管自以為摸清素馨的「脾性」,黃盛林也曾遇上「老貓燒須」的情況。「有一棵種了上10年的素馨,因為土壤板結,水分無法疏通,時間一久就死掉了。」該「慘痛」的經歷也讓他懂得「種植素馨不能有絲毫的鬆懈,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

在黃盛林看來,素馨不僅是他與村中往事、舊日時光的聯結,還是一代代莊頭村人相傳的「瑰寶」。過去20多年間,他見人便誇素馨的好,不斷將悉心培植的幼苗送人栽種,將曬乾的素馨花蕾送人泡茶。「每年大約能曬出3至4斤素馨針,大多數都免費送給親朋好友。」

發展

白雲山上再現素馨田 次年盛夏或能綻放

經過這些年的經營,黃盛林的天台花園儼然成為了「百花園」,不僅有40多棵成熟的素馨和數百株幼苗,還種植有茶花、桂花、桃花、夜合花、金花茶、龍利葉、羅漢松、黃皮樹、紅豆杉、金錢草等超過20種花卉植物。

圖:黃盛林種植的茶花

黃盛林說,他現在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上天台花園「視察」花卉植物的狀況,給他們澆水施肥,忙得不亦樂乎。在他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莊頭村村民也開始嘗試在家中陽臺栽種素馨,讓素馨花香飄入更多尋常百姓家。不過,他仍時常感到失落,「素馨曾是廣州的名花,但現在卻淪落到幾乎無人知曉和賞識的境地。」

幸運的是,2015年年初,海珠區民俗工作者在機緣巧合下發現一位花農家中的素馨花脈,從那時起不斷連結多方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宣傳和推廣素馨。

去年,經過不少熱心人士的努力,白雲山風景區有意在能仁古寺附近開闢出兩畝田地種植素馨。而有豐富種植經驗的黃盛林則義務肩負起提供素馨幼苗和指導栽種的職責。

圖:黃盛林上白雲山試驗栽種素馨

今年立春前,他帶著十多株幼苗上山試驗栽種。儘管不知道試驗能否成功,他已信心滿滿地投入到後續的200株幼苗的培植工作中。「為了提高存活率,我會用2個月時間培植這批幼苗,每天花上20至30分鐘打理。」

圖:黃盛林在培植素馨幼苗

「通過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這種有著上千年歷史的花卉,讓素馨作為『瑰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黃盛林說。

栽種tips

年末扦插 次年五月開花

黃盛林介紹,根據廣州的氣候,一般是年末扦插育苗和修剪枝條,次年立春前後素馨會抽芽,5至12月素馨花盛放。

需要注意的是,素馨抽芽後,可人為地摘取花芽,讓其分支生長;每隔一段時間施淋有機肥,並在泥土中混入花生殼和木糠,幫助土壤中的多餘水分流走;每隔3-5年要為素馨更換土壤或花盆,避免土壤板結。

妙用

素馨花可煎湯或泡茶

據《本草綱目》記載:「素馨性味歸經,苦,平,無毒。可解心氣鬱痛,止下痢腹痛。」具體可取25~50克曬乾的素馨花內服煎湯或泡茶,有利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護膚美容。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蘇俊傑)

相關焦點

  • 浴火重生王者歸來 誠邀老兵重返《問道》續寫傳奇
    光宇遊戲《問道》十三周年,特為老玩家們準備了「浴火重生」活動,讓暫離遊戲的老兵們能毫無顧慮地重臨中洲,續寫曾經的輝煌和傳奇。老兵回歸後只要登錄即可獲得專屬大禮,還可參與抽獎,贏取超級數碼好禮,至尊福利不容錯過!
  • @廣州街坊,全城尋找「最美社區」,齊盼更美生活
    《媽媽的牽掛》《我是中國人》《紅旗飄飄》……從現代熱舞到傳統民族舞,1月7日,來自廣州各地的十支舞蹈表演團隊在花城匯北區下沉廣場掀起一陣陣熱潮。他們是各地退休街坊自發組成的文藝隊伍,平均年齡逾60歲,紮根社區開展一系列社區公益表演活動,將公益、快樂和溫暖氛圍在社區廣泛傳遞。在廣州人心目中,最美的社區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 玫瑰甜品、風味館……廣州街坊們心心念念的餐飲店重開了
    近段時間,廣州一些老字號告別了街坊,例如中山六路的老西關美食、盤福直街店的大德燉品等,因與業主租約到期不再續約而相繼停業了。但更多的老字號重新歸來,並帶來了一些新變化。4月30日,闊別兩個多月之後,越秀南路「風味館」重新開門營業,街坊們如願以償品嘗到了陪伴36年的熟悉味道。5月1日,玫瑰甜品也在街坊們的期盼中回歸。
  • 日本大創百貨大陸首店進駐廣州花城匯
    隨著廣州太古匯的開業,大量奢侈品、國際一線品牌入穗,吸引了全城消費者的眼光。為了與高端購物中心錯位經營,更多新建的商業項目,選擇避開風頭,放棄比拼歐美大品牌,而是將眼光盯上日韓及西班牙。  像新開業的花城匯首期,不僅打造了以日韓品牌為主的8090薈潮坊,還引入了日本大創百貨,這是該百貨首次進入中國大陸。
  • 男子在自家天台上種植大麻 「自產自銷」被判刑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肖芸 記者 袁瑋)50餘歲的廣東籍男子陳某利慾薰心,竟在自家樓頂六七十平米天台上種植大麻,培育加工成供人吸食的大麻葉販賣給他人。近日,經徐匯區檢察院提起公訴,徐匯區法院以販賣、製造毒品罪,判處被告人陳某拘役6個月,並處罰金1000元。
  • 「粵菜師傅」首批畢節學員來穗交流 試做廣府點心獲廣州街坊點讚
    為深入實施「粵菜工程」羊城行動計劃,做好對首批「粵菜師傅嶺南集團班」學員的思想關懷和嶺南文化融入服務工作,團市委聯合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等單位在市團校、市青年宮舉辦了為期兩天的「花城有愛,穗畢同心」——首批「粵菜師傅嶺南集團班」學員交流活動,來自貴州省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的首批26名「粵菜師傅嶺南集團班」學員參加了活動。
  • 燈光節期間公交調整、地鐵飛站,廣州街坊別撲空
    2020廣州國際燈光節(以下簡稱「燈光節」)於11月18日至明年2月28日舉行,除橋梁展示外,各會場於11月29日結束。記者從市交通運輸部門獲悉,燈光節期間,花城廣場區域、廣州塔區域、北京路商圈等區域將優化調整途經公交線路,並開行多條如約巴士線路,保障市民出行。
  • 廣州首家Hello Kitty主題咖啡廳落戶花城匯·海印都薈城
    今天下午,位於廣州珠江新城花城匯南區的海印都薈城,同樣迎來了「粉色系教主」,作為國內第二家Hello Kitty咖啡廳正式對外營業。Bonbons Hello Kitty Cafe進駐廣州花城匯南區的海印都薈城  進入咖啡廳,記者隨即被一片可愛的粉色包圍,從天花板、牆壁、地面以及家具的造型,都充滿主題元素。大廳內設有巧克力座位、杯子造型卡座、蝴蝶結木桌。
  • 廣州街坊竟無法判斷品種
    最近天氣宜人,非常適合結伴出遊,例如在草地上躺一會兒,放空一下自己......想想也愜意~但是,最近想去天河公園跑步、散心的廣州街坊們可得小心了!因為,有蛇出沒!詳情請戳視頻這兩天,有廣州街坊報料稱自己在天河公園拍攝到了這樣一段視頻——一條1米左右的蛇在大白天猛然出現它首先在草地旁邊爬行隨後在水泥地上一邊曬太陽,一邊運動街坊-謝先生:早上在這鍛鍊時,那條蛇一直爬行去那邊,過了跑道之後就爬進草叢不見了,大概1
  • 從裡子改到面子 廣州德欣小區的街坊又搬回來了
    天河德欣小區孩子快樂玩耍 金羊網記者 陳秋明 攝金羊網記者 李雯潔「滿意的地方多咯,像大門口的ETCP智能停車系統,街坊下棋打牌的風雨連廊,原先住戶在自家門前「圈地」堆放雜物或擺放花草,既佔用了公共空間,也影響整潔。「共享花圃」應運而生——在宅前空間建起了花基,鼓勵居民將自家種植的花草擺放在花基上,既不佔用過道,還能供大家集體賞花,一舉多得。現在小區內有一條景觀帶,就是由居民原先種在房前屋後的十幾株桂花樹移植後形成的。
  • 《諜影特工》定檔3·4 老邦德續寫特工新傳奇
    《諜影特工》定檔3·4 老邦德續寫特工新傳奇2016年02月16日 08:25:23來源:新華娛樂    從扮演特工到生產特工,老邦德續寫特工新傳奇    近年來,隨著《諜影重重》和《碟中諜》系列影片的上映,特工電影再次進入到了一個歷史黃金期。這兩部影片與以007為代表的老式特工電影相比,具有身手更矯健,劇情更流暢的特點,深得觀眾喜愛。
  • 真的要說再見了,陪伴街坊20年的廣州花鳥魚蟲市場……
    真的要說再見了,陪伴街坊20年的廣州花鳥魚蟲市場…… 2020-09-18 2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廣州魚木繁花滿樹豔麗奪目 最佳觀賞期在4月底至5月初
    最近,廣州地區的魚木繁花怒放,絢麗奪目,美不勝收,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公眾的目光,留步觀賞,拍攝留念。近日如果要評選廣州花魁,魚木花會當之無愧。魚木有何特色魚木,山柑科,魚木屬,落葉喬木。春季先展葉,後開花,花期有1個多月。
  • 廣州特警鬧市槍戰毒販 破門強攻10聲槍響將其擊斃
    「砰砰砰……」6聲槍聲響徹廣州海珠區南田路!  昨日傍晚至深夜,一部現實版警匪槍戰片在廣州上演,在南田路某內巷一隱匿製毒窩點,走投無路的毒販持槍與警方對峙長達6小時,最終被破門而入的特警擊斃。約十名特警人員登上天台,用強光手電仔細照射檢查天台各個角落。  23時40分:三名特警拉開天台的一個鐵皮小屋的門,用手電向下照射檢查,二樓則不時傳來「哐哐」的撞門聲。警方在近一個小時內破開了二樓多個房間的門,挨戶入內搜查,確保安全。  今晨0時23分:漆黑的樓道內傳來警員的大聲呼喊:「開門!出來!不開就衝進去了!」
  • 男子在自家天台種植大麻 利用快遞發貨銷往全國被判刑
    一50餘歲廣東籍男子陳某利慾薰心,竟在自家樓頂六七十平米天台上種植大麻植物,加工成大麻葉後販賣給他人。近日,經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徐匯區人民法院以販賣、製造毒品罪,判處被告人陳某拘役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
  • 廣州一公園內多隻流浪貓無故受傷 街坊懷疑是人為所致
    廣州越秀區的街坊報料,說日前他們發現在東山湖公園內,有多隻貓疑似被人虐待,眼睛、四肢等部位都因此受傷,好端端,怎麼會那麼多貓這樣呢?   節目視頻   從街坊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多隻貓的眼睛、四肢等部位已經受了傷,其中,有的眼睛已經整個缺失,看上去傷勢非常嚴重
  • 「搖滾老將」李彤攜新作歸來,黑豹樂隊續寫熱血篇章,網友:快樂
    時隔三年,「搖滾老將」李彤攜新作歸來,黑豹樂隊與魔域遊戲聯動續寫熱血新篇章!這首由李彤編詞作曲的《魔劫》,目前已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平臺上線,而且短時間內就飆升到了「QQ音樂巔峰人氣榜第三」,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甚至有網友表示:居然是黑豹,我太快樂了!黑豹樂隊和魔域遊戲聯手打造的這首熱血戰歌,也的確出乎了我的預料。
  • 重返山川-2020薩洛蒙花城山徑賽圖集
    廣州有著花城的美稱,一年四季花香四溢,這座世界級城市周邊的大小山體,剛好把美麗的花城廣州環抱起來,便利完善的交通,是眾多喜歡戶外越野愛好者的樂園。 2020薩洛蒙花城山徑賽是由廣州星度文化策劃並舉辦的一場輕奢越野跑比賽,賽事主要以體驗為核心,環保為理念,賽事除了設置了30k及18k兩個常規組別,還特別針對廣州越野環境環保理念設立了18k plogging組。
  • 商辦:珠光控股29.83億元出售廣州花城御景花園項目
    2020年11月23日10:47 來源:房天下產業網 近期,大宗交易市場活躍度持續攀升,保利置業擬6.7億出售武漢保利文化廣場部分物業予愛爾醫療,珠光控股29.83億元悉售廣州花城御景花園項目
  • 40年看廣州┆廁所革命年年有,街坊屙屎不再難
    曾幾何時,在廣州上個廁所也挺難的。改革開放前,雖然經歷過幾次大的增建改建公廁運動,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一些公廁被拆除了,公廁少、如廁難依然是個困擾街坊們的大問題。當時,很多城中村甚至沒有公廁,街坊寫信反映到報社反映:「我們這裡屙屎實在難!」上世紀70年代末,廣州日報刊登的一則市民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