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耕剛一開始,廣東惠州市惠城區蘆洲鎮三洲村村民聞先生就早早準備好了一套「裝備」:齊膝的雨靴、長長的襪子、厚厚的手套,還配備了殺蟲劑、消毒軟膏……
「我們被咬怕了,現在下田種地都格外小心。」4月18日,指著田埂上隨處可見的一個個小土堆,「全副武裝」的聞先生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土堆裡面,是三洲村的一群「不速之客」紅火蟻。
全鎮蟻巢八萬個
在很多村民的記憶中,紅火蟻這種「爬得很快、粘上人就咬、有毒」的螞蟻是近兩三年才出現在三洲村的。「不知道這些螞蟻是從哪裡來的。」4月18 日,三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聞友然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前年,紅火蟻還只能在村裡少數旱地裡發現,去年則蔓延到了大部分農田和山地,而今年,有些 村民家附近甚至都出現了蟻巢。」
紅火蟻巢穴
三洲村村民的遭遇,是蘆洲鎮多個村莊的縮影。據統計,截至2012年3月,蘆洲鎮19個村都發現了紅火蟻,保守估計約有蟻巢79357個,遍布 全鎮11007畝農地。在惠州,疫情發生呈現從南部鄉鎮向北部鄉鎮、從城市的園林綠化區向工業園區、校園、社區及農區蔓延的趨勢。
4月19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在蘆洲鎮三洲村、東勝村等地發現,道路兩側、農田田埂、山林等處,幾乎每隔幾米就有或大或小的數個蟻巢,在地上爬行的紅火蟻更是隨處可見。
4月19日,蘆洲鎮農業辦公室主任羅俊豪介紹,該鎮2005年首次發現紅火蟻,「當時只是在群建村發現2窩,很快便將其消滅了,2007年後,紅火蟻逐年增多起來。」
「我們也不知道是怎麼傳過來的。」羅俊豪說,車輛、流水都可能成為紅火蟻的傳播渠道。
科學研究顯示,紅火蟻環境適應性強,繁殖能力驚人,每個成熟的蟻巢約有5-50萬隻紅火蟻。一般來說,一個蟻巢中有1個或數個可以生殖的蟻后,每個蟻后平均每天可產下1500-5000粒卵,因此,一旦紅火蟻進入某地,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將會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農田因蟻患撂荒
由於紅火蟻具有攻擊性,當其活動或蟻巢受到人、畜幹擾時,便會用尾部的螯針叮蜇人、畜,並將毒蛋白注入人、畜的皮膚。被紅火蟻蜇後,傷口一般會出現癢痛、紅腫的症狀,個別人被咬後還可能出現發熱、頭暈等過敏反應,嚴重的可以導致休克。
「村民差不多都被咬過,嚴重的還要去醫院治療。」4月18日,東勝村村民蔡先生說,幾天前,他在種地的時候,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個紅火蟻蟻巢,蜂 擁而出的螞蟻立即爬滿了他的雙腿,情急之下他只能手腳並用,用雙腳互搓,用雙手在腿上搓,費了十幾分鐘才將螞蟻清理乾淨,但腿上已經被咬了十幾口,「當天 晚上便發燒了,不得不去醫院打點滴。」
紅火蟻的可怕殺傷力
蔡先生介紹,由於村裡紅火蟻較多,村民種田時經常被咬,因此,有些村民放棄了耕種,「甚至一些耕牛都被嚇得不願意下田了。」
為了對付紅火蟻,村民想了許多辦法。村民在春耕時,要穿長筒套鞋和長襪子下地,有的村民則隨身攜帶殺蟲劑,在種地前先對蟻巢進行噴灑,以滅殺紅火蟻。
4月20日,惠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惠陵介紹,根據他們的長期觀察,在紅火蟻較多的地區,不僅出現了農作物減產,當地蚯蚓、本地螞蟻的數量也急劇減少,「生態平衡被打破。」
專用藥劑難買到
李惠陵告訴記者,該市惠城區橫瀝鎮翟村曾是紅火蟻的重災區,但經過幾年的重點防治之後,目前該村的紅火蟻已經被基本消滅。
2003年,紅火蟻通過外來草皮傳入翟村後,便開始了瘋狂傳播。情況最嚴重的2004年底,翟村每畝農田上的蟻巢多達三、四百個。
紅火蟻有極強的繁衍能力
「我們組織了專業的防治隊。」李惠陵說,通過加大投入、發動村幹部定期投藥、技術人員定期檢測等方式,翟村的紅火蟻最終得到控制。
然而,對於備受紅火蟻困擾的蘆洲鎮來說,要想複製翟村的成功並不容易。
三洲村村主任聞友然認為,該村紅火蟻之所以迅速蔓延,根本原因是「投入不夠」、「藥太少」。他說,2008年開始,有關部門每年都進行紅火蟻防 治知識的宣傳,但一年才發下來一箱藥,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一箱藥40包,17個村民小組每個小組發兩包,由小組長安排去滅殺,這點藥其實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
紅火蟻與普通螞蟻的區別
「滅殺紅火蟻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普通的農藥淋灌,一種是用專門的紅火蟻殺劑。」李惠陵介紹,用淋灌的方法需要灌滿整個蟻巢,但由於紅火蟻巢穴深度一般可達60-80釐米,因此不僅需要大量農藥,殺滅效果也十分有限,「目前,使用更多的是專門的紅火蟻滅殺劑。」
李惠陵說,專門殺紅火蟻的藥是由省裡統一發下來的,不足部分各地可以自籌經費去訂購,「但從2007年到現在,市裡每年安排的紅火蟻防治經費才 30萬元,各區縣配套資金也只有10萬元,鎮一級則幾乎沒有資金投入。」「這些錢差不多都花在了培訓和基本的防治工作上,沒有額外的錢再去買藥。」李惠陵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
同時,由於紅火蟻專用殺蟲劑的原藥成分受國外專利保護,國內雖然可以使用,卻不能進行盈利性銷售,因此,民眾目前無法在市場上購買到滅治紅火蟻的專用藥物,而只能使用普通殺蟲劑,但其效果不如前者。(南方農村報記者 劉龍飛)
相關閱讀:入侵者紅火蟻
紅火蟻是一種營社會性生活昆蟲,每個成熟蟻巢,約有5-50萬隻紅火蟻。紅火蟻蟲體包括負責做工的工蟻、負責保衛和作戰的兵蟻和負責繁殖後代的生殖蟻。生 殖蟻包括蟻巢中的蟻后和長有翅膀的雌、雄蟻。一個蟻巢中包括1個或數個可以生殖的蟻后,其他所有的工蟻和兵蟻都是不能繁殖的。紅火蟻與一般螞蟻相近,但個體較大,兵蟻體長3-6mm。
紅火蟻的兵蟻個頭在蟻類中屬於較大的
紅火蟻能射出比自己身體還長的毒刺目前在美國還沒有天敵南美洲火蟻是一種進攻性極強的害蟲。在美國,這種沒有天敵的螞蟻已經襲人成災。
人被火蟻蜇之後,身上先是出現小小的紅色蜇痕,感覺火辣辣的灼痛,然後會出現奇癢。8到10個小時後,蜇痕會慢慢變成大頭針大小的膿皰。大約2%的人會對火蟻蜇咬產生過敏反應。但有記錄的火蟻襲人引發的死亡病例,都不是由過敏反應引起,叮咬之後體質虛弱的人發生的各種併發症才是致命的根本原因。
在南美洲本土,由於捕食火蟻的動物及各種疾病的存在,火蟻的數量得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紅火蟻登陸中國
火蟻原來分布於南美洲,75年前來到了美國。現在的遺傳學研究表明,這些美國南部的火蟻並不是南美原產的那種,正是它們造成了世界範圍的生物入侵。也就是說,火蟻在美國逐漸進化出了新的特性,其侵略性和生存力都變得更強。而最後也經由美國登陸世界。
紅火蟻經常附著於木材等物上,「偷渡」到新地盤
在2005年1月份,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證實,他們在元朗的路邊泥地又發現12個紅火蟻蟻丘。短短5天內, 在香港發現的紅火蟻蟻丘已升至近200個。如果一個蟻丘發現多隻雌性紅火蟻就顯示紅火蟻蟻丘發展成熟,具有「分巢」能力,一旦天氣回暖, 雌性蟻后就會帶同雄性飛離,即「婚飛」,然後進行交配,蟻丘會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以幾何級數增長。
我國臺灣同樣是紅火蟻的「重災區」,在臺灣桃園、嘉義、臺北等地先後發現了紅火蟻的蹤跡,不僅在水稻田、蔬菜園、農舍、竹林等處發現了紅火蟻,在都市的公園 綠地、草地等處也發現了紅火蟻。臺灣大學昆蟲系專家認為,紅火蟻可能早在4年前就已經進入臺灣了,只不過疫情並不像現在這麼嚴重,所以沒引起應有的重視。
而在不久之後,經廣東省農業植物檢疫部門調查,確認紅火蟻已傳入廣東吳川市等個別地方。很快,紅火蟻就迅速蔓延開來,成為廣東的一大困擾,直至今日已經能造成新聞中那樣可怕的破壞力。
在入侵方式上,廣東檢驗檢疫局曾對一批來自美國的廢紙實施檢疫時,從中截獲入侵紅火蟻。而該局還先後從澳大利亞廢紙和中國臺灣木質包裝中截獲紅火蟻。這些經驗已經被全國其它地方所吸取注意,尤其如同廣東作為港口都市的上海等地從國內剛發現紅火蟻就開始嚴加防範。同樣不僅對於紅火蟻,對於所有可能引起惡劣生態後果的外來物種我們都要增加防範意識。
人類尋找根治方法
人類一直在尋找更有效且長久的對付紅火蟻的方法。
檢疫:雖然火蟻在美國的發生已相當普遍, 但在尚未發生的地區, 花草、苗木等的檢疫仍是重要而且有效的控制蔓延的手段。在美國,不少具備火蟻生存氣候條件的州, 由於實施了嚴格的檢疫措施,至今未有火蟻發生。
我國已經認識到檢疫對防治紅火蟻的重要性
化學藥劑防治:包括藥劑浸泡,餌劑法和誘餌傳播法等通過不同的方式把化學藥劑注入紅火蟻巢穴以大量殺傷紅火蟻。當然,殺蟲劑的使用本身對環境有相當的破壞,並且其成本和投放所消耗人力都比較高。
生物控制法:寄生蚤蠅,寄生於數種螞蟻, 其中一些被認為是對火蟻具有主體專一性的。成年蚤蠅產卵於外出捕食的工蟻身上,蛆蟲轉移到螞蟻的頭部並在那裡取食,最終導致了螞蟻被「斬首」。和這個現象一樣有趣的是這些蚤蠅的主要功能就是使螞蟻停止捕食。在蚤蠅存在的時候,工蟻會退回到群落中以防止蚤蠅將卵產在頭上。這種對蚤蠅破壞性的反應限制了群落餵養自身的能力,可能使「競技場」更加平均從而使其他蟻類相對於火蟻更有競爭力。
蚤蠅
被蚤蠅寄生的紅火蟻就等於上了「斷頭臺」
寄生螞蟻Solenopsis ( Labauchena),是一種寄生於火蟻蟻后的螞蟻,它使火蟻工蟻們轉向去餵養寄生物的卵從而損害了群落自身的幼蟲。有趣的是S. dagerrei沒有勞動力等級, 只有蟻后和雄蟻被繁殖出來。這種寄生螞蟻的存在對群落的生長和繁殖的雌雄比例起弱化作用。S. dagerrei 的蟻后們進入火蟻群落並寄生到火蟻蟻后身上。先前的研究表明這種寄生螞蟻抑制了火蟻蟻后及其產卵,從而導致了火蟻群落崩潰並最終消亡。
而某些節肢動物、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微孢子蟲等也有可能對火蟻有一定控制作用。
生物控制的方法往往都比較有效,但最大問題是無法大規模殺死數量已經無法控制的紅火蟻。除非如同蚤蠅這樣的物種在當地和紅火蟻的規模接近,那顯然就是另一場生態災難了。
也許這種美國人用來對付另一侵略者阿根廷蟻的方法更為值得借鑑:阿根廷螞蟻,其領地內通常有很多蟻后,而且領地面積可以延伸數百英裡(曾經發現的一個阿根廷螞蟻領地貫穿整個加州,從聖地牙哥延伸到舊金山北部),由於這種螞蟻的數量龐大、行動一致、並且缺少天敵,所以這些身長僅有0.3釐米的小東西很難根除。殺蟲劑無法殺死它們,誘捕對它們也無濟於事。而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控制對環境具有極大破壞的阿根廷螞蟻在加州和美國其他地區擴散的自然方法,那就是挑起它們家族內部的戰爭。
阿根廷蟻是美國另一嚴重的危害生物
這些螞蟻的外骨骼上存在用以互相「識別」的化學物質,稍加改變都會使得原本和諧相處的動物們反目成仇,進而引發一場致命的混戰。在初步試驗中,科學家們合成了一種替代品,主要是由一到三個甲基鏈的直鏈烴構成。當將這些合成物塗覆到阿根廷螞蟻身上並將它們放回蟻穴時,這隻螞蟻就會受到其他沒有經過塗覆的同伴的襲擊。阿根廷螞蟻是分布最廣泛的、最具有生態破壞性的入侵物種。一旦它們進入一個新的棲息地,就會消滅掉所有的本地螞蟻。而在其位於南美地區的原始棲息地,阿根廷螞蟻根據基因不同會劃分細緻的領地空間,對入侵者毫不手軟。北美的阿根廷螞蟻可能來自同一個宗族,具有相似的基因。該項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識別出這些蟻穴之間用以區別彼此領地界限的標記,利用這種合成的化學物質來擾亂或者破壞它們的社會行為。
雖說這種方法還沒被證明實際效用,但如果真能破壞這些螞蟻的合作系統的話無疑是阻止其擴散的最好方法,希望我們能儘快找到答案,為全世界正在受到這些小東西折磨的人帶去好消息。